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430100) 胡 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面临“高科技”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每个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潮流的需要,向素质化方向发展。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理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我区以往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依赖讲授法,采用的是“讲讲——听听——接受——巩固”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式的教学非常普遍。因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急迫课题。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教改实践,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旨在促进我区当前地理教学旧模式的改变。
中学地理“自主——互动”教学模式追求的课堂教学价值导向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教学必须变“教”为“导”,变“师传生受”为“师导生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的结论尽可能地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其次,教学必须变“目中无人”为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发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问题的结论,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学到方法,有利于知能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1)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是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主体改变客体的活动。他说,学习者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刺激;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突出了主体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
(2)“三论”
依照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组成的信息交流、反馈和控制的动态系统。根据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行控制,建立新的平衡。没有反馈的教学系统或者教学反馈调节机制不接受指挥,要想实现教学的控制是不可能的。这是“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提及的教与学应互动的依据所在。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例如,执教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四章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在授新知前,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以下问题:我区从丹江口迁来的三个军工被服厂为何布局于新农街?氮肥厂、磷肥厂、锻压厂等为何布局于城关的东区?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又无法解决,便形成认知“冲突”,即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于是,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顺利进行下一阶段教学创设了前提条件。
其步骤是: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学案)——进行自学指导谈话——学生自学教材——学生质疑——教师巡视、答疑——达到第一次教学动态平衡。
自学提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问答式的,有的是填空式的,也有的就象一份考试卷。自学提纲应具有启发思考、开拓思路、紧扣教材等特点。自学提纲的详略,因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高低而定。
教师跟学生自学谈话的内容应包含有:讲解学习教材的目的意义,指出自学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具体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学的具体要求有:要紧扣自学提纲,进行独立自学,积极开动脑筋,发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尽力弄懂教材中的每一个新的概念,努力找出重点和难点,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按照自学提纲的要求,把自己自学的成果,具体地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学习留出生成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质疑,并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才能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体现教学的本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在重点对象上下功夫,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其步骤是:教师展示讨论提纲(学案)——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达到第二次教学动态平衡。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提纲,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问题(包括学生在前一阶段生成的属于本阶段能力层次的问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并在共同讨论、剖析典型事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同样,对此阶段学生生成的质疑,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
在讨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资料,传授获得答案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适时对讨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牢,因而无法进行讨论时,应及时采用谈话法或其它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点拨,或者留在下一阶段重点讲解。这样,通过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初步理解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要达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必须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背景逐步建构。因此,此阶段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获得的地理新知识、新认识合理地整合于其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的过程,也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对地理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疏导,将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归纳成序,形成链和网即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上述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不断穿插进行的,比较零散。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纲要图表和学生一道进行总结,并作必要的讲解,着重讲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系统地组织、加工、编码,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过程。其步骤是: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属于本阶段能力层次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教师协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教师引导学生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达到新的教学动态平衡。
研究的题目主要由应用、创造等高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组成。例如,学习了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I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后,可向学生设问:我国为什么要搞西电东送工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可总结出我国西部水力资源丰富,而东部的较贫乏,因而沿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电力相对匮乏,国家决定将广西、贵州、云南的部分电力调配给广东,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调配给京津唐地区以供其经济发展之所需的结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还提出了为减少输送途中电能损耗而需要采用高压输电的技术以及在当地多修几座核电站等合理化建议。这样,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地理理论知识于社会实践,既加深和丰富了原有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思维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主要是创设条件,及时帮助学生,提供发现的线索和依据,并引导、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与活动,使学生顺利地开展发散性认识活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本阶段还可延伸到地理活动课中去,通过野外观察、实际操作、小论文撰写等,可以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让其“冒尖”,便于发现和培养创造型人才。
从以上操作程序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如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应用等来完成的,因而本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操作程序中,还可以发现,教师是通过反馈来捕捉信息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反馈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评价。当教学活动反馈的信息未达到要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要求时,教师要对教学进程作及时调整,优选教法,不断缩小离目标的差距,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这点来讲,本模式很好地起到了教与学的互动作用。这种互动从整体教学过程来看,还包括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如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等,因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多边活动。以上教学步骤可用如下操作程序图表示:
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学情出发,依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好本堂课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学习新知的自学提纲、讨论提纲(学案)以及创设教学的情境。可见制定好教学目标是模式能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优劣取决于其学习认知水平的高低。因而,教师要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遵循“授渔”原则,少传授知识,多教授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认知水平有了提高,具备一定的学力,才能自己聪明起来,才能克服胆怯心理,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须以亲切的教态,信任的眼光对待学生,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搞“一言堂”,要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积极学习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回答,要采取激励性评价,正确者予以鼓励,错误者用搭脚手架法、引导法等启发诱导学生思维,直到其弄清为止。这样既可以避免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又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自然与教师密切合作,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和师生的互动作用。
教师创设或优选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热烈的情绪,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同时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除此以外,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应特别重视运用图表、地理模型去创设演示情境,因为它们可以使地理教学的内容图表化,抽象内容图象化和直观化。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单要在教学的引导阶段内进行,而且也要在其它阶段中穿插进行。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只是如何构建认知结构的理性过程,而且也应是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完善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勤创设教学情境,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情感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学地理“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学在前,听在后”的模式。它有效地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模式,实现了变教材为学材,变教师为导师,变讲堂为学堂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