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秋
1.1 检查对象 2010年1~12月入住本院ICU病区的患者,共860例。
1.2 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月进入ICU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调查。患者出院后继续跟踪调查48 h。建议医生发现可疑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督促医生正确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并及时填写“监测登记表”。
1.3 数据整理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将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输入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数据直报系统,利用系统统计功能,对ICU医院感染监测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1]。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调查期间住ICU总人数为860例,发生医院感染144例,25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6.74%,感染历次率为29.7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2.9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5.74‰,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4.98‰。
2.2 医院感染部位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占71.88%,其次是泌尿道、胃肠道,详见表1。
表1 ICU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例,%)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 从ICU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 22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142株,占63.96%;革兰阳性球菌60株,占 27.03%;真菌20株,占9.01%。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3位。检出多重耐药菌株34株。病原菌构成比见表2。
表2ICU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例,%)
本次监测ICU医院感染率为16.74%,感染例次率为29.77%,明显高于同期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3.01%,感染例次率3.92%。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其次是泌尿道、胃肠道,与文献报道一致[2]。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长期平卧位,活动受限制,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抗菌药物的应用,增加细菌在口咽部和胃部的定植。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损伤了患者的第一线防御。这些都易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另外,受污染的吸痰管、气管插管、呼吸机雾化器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传播的重要因素[3]。因此,进行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手卫生规范,加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清洗和消毒等,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本次调查中4例菌血症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能由于皮肤消毒、插管技术与插管部位等有关。因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如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严格依从手卫生。加强对插管医生和导管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本资料中ICU标本送检率较高,达98.86%,检出的大多数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多重耐药菌34株。可能由于应用抗菌药物起点高,联合用药多,用药时间长,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控制预防性用药,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尽量缩短用药时间,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ICU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开展目标性监测,可使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与医生、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监控,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规范医生的诊疗程序、护士的操作规程,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任南,吴安华,文细毛.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数据直报系统的研制与使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170-172.
[2]代永静,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239-240.
[3]李革,卢仙娥,邓济苏,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