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近日称,“在我们过目的60万件藏品中,赝品的数量竟达58万件”。目前,我国文物鉴定部门大多“只对内不对外”,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只能求助于社会各类文物鉴定机构。“我们下去‘寻宝,有些‘三流仿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证书。有的藏家光证书就能拿出1000多张,但他的东西全是假的。”
藏品中赝品之多,其中固然是“一些自发形成的民营鉴定机构,往往出于利益驱使,做出不负责任的‘鉴定一”之故,也与一些所谓的专家自我膨胀,欲做“万能鉴定家”有关。
在众多专家中,真正能跨界越行搞鉴定的高手或许有,但绝对只是少数。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所谓专业化,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垂直状态的知识,也就是划定有限的范围来证明其合理性,也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能证明专业化是合理的,并以此来弥补我们思维的局限和短暂生命所带来的缺失。”搞鉴定也属专业化工作,为从个人固有的局限中突围出来,把鉴定研究领域圈得愈来愈窄,把鉴定学科分得愈来愈细,这是必然的选择取向。
即便是同一专业,也有学不完的知识,何况你要跨界鉴定。有人虽然读了许多跨界之书,但充其量是个“两脚书柜”。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淳说,前些年辽西曾经出土了一种介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物种本来没有尾巴,但是由于化石出土的时候整体不太美观,化石贩子便在该物种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条尾巴,没想到此举竟然蒙过了国内某著名博物馆的位资深科学家,该科学家便以此化石为标本,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颇为轰动的论文,声称找到了从爬行类到鸟类进化更为充足的依据。其实,不必说这位著名博物馆的资深专家有被骗的时候,在鉴定界,不也照样有个别著名鉴定家因跨界鉴定而上当的故事吗?
把专业分细,择其一而学之,或许是做鉴定工作最为明智的选择。毕竟,鉴定涉及的知识面实在是太广了,即便是很小很细的一个方面,也会涉及到那个特定时代、特殊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更何况除了学习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我们还得花大量时间去接触实物。比如收藏古瓷器,收藏界有句名言,日:“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想要认识瓷器,就得从伤残瓷器开始,因为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事实上,只有从伤残瓷器开始,多看、多摸、多与人交流,并由观伤残瓷器而识收藏家的完整瓷器,再到各地博物馆赏精美的瓷器藏品,这般炼就的眼力,该是火眼金睛。记起中国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生前来过浙江上虞,当有人想拿来瓷器让他鉴定时,他赶紧摇头摆手:“书画鉴定还行,瓷器什么的就不是我的专业特长了,请见谅!”
欣闻去年辽宁一位花81万元购买7幅“名画赝品”的企业主终审获全额退款,从而颠覆了古玩界交易“不保真、不打假”的行规。据报道,“7幅画中有6幅均有我国字画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的鉴定题记,足以证明字画是真品”,而“经河南省司法厅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的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的鉴定,结论是所鉴定作品均为伪品”。沈阳中院于去年7月初作出了“被告返还原告购画款81万元,原告将所购7幄画返还给被告的判决。”颠覆行规,其意义还在于: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累求抑或由于个人能力水平的制约,做“万能鉴定家”的空司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到头来你必将与有些人一起“埋单”。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