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园,秦皇古驿穿村过

2011-08-22 03:26程玉明
当代人 2011年6期
关键词:驿道古宅瓦房

程玉明

在省会石家庄西部的井陉县境内,有一条由冀入晋,横贯井陉东西的古道。古道东起土门关,途经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北横口、张村、核桃园,出河北省止于山西的固关,全长70余公里,史称古驿道,也称秦皇古驿道。

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历代都有修缮,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核桃园村就处在这条古驿道井陉段的西端。该村隶属井陉县天长镇,位于县城西南约30公里,秦皇古驿道、307国道和石太高速公路并行穿村而过。东与犬龙窝村毗邻,西与山西旧关村接壤,山之南是大梁江与企名村,岭之北即地都村。据出土文物“巴砖”考证,西汉时此地已建村,名叫“段基村”。相传明崇祯年间,此村核桃甚多,故易名为核桃园。现在,在层霄阁和大慈悲阁上的石匾上雕刻有“古桃园镇”四字。现有居民605户,2300余口人,为井陉西部山区一较大村落。

秦皇古驿道与现在的307国道和石太高速公路从村中间穿行而过,都说明了这个村庄从古到今都是晋冀交通的要冲。

今年春节期问我有闲暇前往该村。从井陉县城出发,沿国道307西行,进到村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三层阁,在周围低矮民房的衬托下显得高大雄伟。我找到街上村民细一打听,才知是层霄阁,来到阁下,西望是一条大街,再看脚下的古道,青石板铺就,光溜平滑,两道车辙印痕仍历历可见。该处车辙遗迹在阁下宽3.25米,车辙与车辙之间距离为1.1O米,深0.10米,最深处O.20米,长约4米。统观阁下的古道,突然发现最西边一横在古道上的突起,与现在公路穿村时的减速带酷似,细想当年,马车的奔跑速度应该也不慢,从东往山西,顺山势而上,进了这阁就到了村里的平路了,用它来挡一下马车让它的速度降一降,也是村民出于安全考虑想出的好方法,只是在附近的碑文不会记载这等小事罢了。

沿梯拾阶到阁上向西眺望,古村风貌尽收眼底,或平房或瓦房或两层的小石楼错落有致,一株株高大的古树点缀其间。

下阁沿街西行,一棵古槐倚一家门楼而立(更确切地说是门楼倚古树而修),古槐下是一座苍山圣母庙。这棵古槐,树身呈圆柱形,高约4.5米,直径约1.5米,上下粗细相差甚微,树冠高约15米,树杈很别致,在较平的上身顶端生有“三大三小”六个树枝,树冠覆盖面积约150平方米,据村里老人讲树龄约有650余年。盛夏,绿荫蔽日,是天然的避暑“圣地”,具有观赏、纳凉双重价值。

沿古驿道行走间恰遇老友韩先生,他现退二线在家闲居,右手牵着小孙子,一路领我前行,并向我介绍村中有名的古宅——吴家大院、王府院、樊家院(学房院)、吴郡三故居、穆世昌古宅、楼子店等。

吴家大院由皮货富商吴广治于1932年建成,是村中的主要民宅之一,以建筑恢宏阔绰、幽深静谧而闻名遐迩。该大院分上下两院。下院,为清一色的石券窑,11个窑洞分列四周,形成基本对称的“四合院”。上房坐东朝西,“一明两暗”,是该院的主建筑。前墙是对缝石,做工更为精细。石面平整如镜,边角打磨中规中矩,块与块衔接紧密,浑然一体。整个院落包括月台、院子地面大都用巨石垒砌。上房正门前沿,还配以包厦,雕梁画柱,绚丽夺目。还有传统风格的大门门楼,砖雕石刻,巧夺天工。上院,四面多为北京建筑风格的石砖木结构瓦房,高大宽敞,光照良好。不讲工整对称,千姿百态,各自独立,与下院形成鲜明的对比,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现在,吴家大院(下院)已成为村中的民俗博物馆。

王府院,坐落在古驿道北侧,是于家的宅院。建筑坐北朝南,地基较高,踏着石阶进得大门,迎面是一棵古槐,距今600多年,树冠高20米,覆盖面积约有200平方米,树身高3 2米,周长3米。我想到若是盛夏时分,院落披满绿色,拿一把小凳坐在庭院中一定非常惬意。

跨过不太宽阔的外院进入里院,这里是宅院的主建筑。正面为“五脊六兽”高大宽敞的大瓦房,矗立在高高的石头台阶上。坐北向南,采光、防潮性能较好。以木制隔扇分开的里外间,分别为客厅、寝室。厢房、厨房等建筑一应俱全。

于家的宅院称为“王府院”,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大清康熙皇帝御驾西行,途经此地,曾在此院歇驾安卧,故而得名,并流传至今。

学房院(樊家院),是村中过去唯一的私塾,坐落在村南桑园巷,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受到村民敬仰。由院主人樊得寿老先生亲书的楷书“翰墨林”三个大字,悬于正门中,现字迹依稀可辨,对整座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正东主房是三间大瓦房,私塾设在东北角平房里。说起樊家院,或许有人不知,但一提学房院,却无人不晓。“陋室有名赖其主,人欲闻达靠作为”,看来樊老先生不愧为一代名师。

吴郡三,清代廪生,学识渊博,传世书法、诗文作品颇多,为井陉教育界名人。先生故居,位于古镇西头古驿道北,其建筑风格犹如先生的人品修养和处世哲学一样,淳朴无华。门前无高台阶,出入畅通。南邻街厢房,包括楼房在内,都属平常建筑。

穆世昌古宅,位于村西南的桑园巷,始建于民国,为“四合院”建筑,坐西朝东,属石砖木结构。大门较为讲究,马头石等处的图案画,石雕砖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弯形门礅,棱角笔直,方方正正,十分规矩,系较为富有的农户住宅。

既然核桃园村是古驿道上的大村,历代出公差贩盐粮的人在这两省交接的地方一定得让人马歇息。在核桃园村的秦皇古驿道两旁,曾有24座大的车马店,从东到西依次排列,楼子店便是其中之一。

楼子店为明代建筑,是车马大店,店铺坐北朝南,为前后两个院。前院留宿车马,东西为马厩,院内停车歇脚,可同时容纳十多辆马车。大门宽阔,从门道铺石留存下清晰深陷的车辙印痕看,不难想象当时车水马龙生意兴隆的盛况。大门西邻街为板栅门铺子,前院与后院之间,建有座高大宽阔的中厅,气势非凡。里院住人,北屋为三个窑洞,正中为主房,前墙安装有透光敞亮的大圆窗,配以遮风挡雨的砖木结构抱厦。东西配房为三间二层楼,用木板隔开上下,楼顶为瓦房。“楼子店”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现在楼子店除临街店铺板栅和宽大门外,其余大部破损,古风无存。

我们一边说一边拍一边走,忽然抬头向南一望,发现高高的土岭上一座古庙掩映在一片柏林之间,韩先生说是村里的龙王庙。沿小巷南行到庙下,沿途正遇村民在搭建各种民间游戏项目,因每年正月十七是该村过会的日子,我去时是正月十五前,村民们都热情地邀请我在正月十七的晚上再来。龙王庙建在村南高高的土岭之上,村民为防止庙下土基随水流失,在土丘的三面用青石砌起了石墙,石墙缝隙中几棵古柏的根穿墙而出,坚挺向上,枝条形成了一片柏林,远远望去正好似龙王的绿色王冠。

从龙王庙返回古驿道,西行不远就到了村西的一座阁下,阁前是一片开阔地,现在建成了村里的一个公园,阁处于公园的西北角,此阁虽只是两层,香火却旺盛,原来是大慈悲阁,古驿道正是从此阁下穿过然后进入山西境内的。整个村落东建层霄阁,西置大慈阁,成为村落的门户,巍然屹立于东西两边,给人以壮阔安全之感。沿古驿道两侧古树古宅点缀其间,加上正月里各小巷从古流传下来的游戏花会,形成了核桃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驿道古宅瓦房
古道
咱们定西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甘南牧民聚落房屋研究
异乡人
山村古宅
须弥山石窟旁的瓦房城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