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移”进新生活(一)

2011-08-15 00:47:59李友明郭舒曼
四川水力发电 2011年4期
关键词:冬枣宾馆大棚

李友明,杨 艳,郭舒曼,曾 稚

(凉山日报社,四川 西昌 615000)

编者按:水电开发,关键在移民,基础在移民,难点也在移民。2003年,当地政府启动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移民搬迁,而且顺利完成,为2005年溪洛渡工程正式开工创造了条件。如今,七、八年的光阴过去,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是否适应了新的生活,他们在新居的生产生活怎么样?本刊将刊载系列写真报道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物:周治东

说起从溪洛渡坝区移民过来的周治东,安宁镇白枝树村14组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他是我们村的电脑高手哦!”“厉害哦,他种冬枣的技术都在电脑上学的!”

移民?电脑高手?种冬枣?太多的疑问交集在脑海里,我们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见见“高手”的庐山真面目。在热情村民的带领下,经过一片金黄的麦田,再转个弯,大片生机盎然的冬枣树苗呈现在了眼前,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周治东。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今年37岁的周治东穿着一身干净笔挺的深蓝色西装,话语干练利落,精瘦的身材、斯斯文文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知识份子”,倒是脚上那双裹满泥土的皮鞋泄露了他的真实身份——地道的庄稼汉子。

“不懂电脑的是文盲!”

周治东是2003年底从雷波溪洛渡坝区搬迁过来的第二批移民,没搬来前在雷波老家,周家人均仅有6分地,勤劳的周治东一直靠种植砂仁和脐橙为生,可砂仁的收购价格飘忽不定,种植的脐橙也因为土地少规模小,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只有初中文化的周治东吃够了没土地、没文化的苦。2003年,恰逢国家开发溪洛渡水电站的大好契机,周治东家所在的村庄也属于搬迁安置的范围内,按照当时的搬迁安置规划,周治东家每人能分到1亩地,没有任何犹豫,憧憬着新生活的周治东一家跟随着移民大军,搬迁到了现在的西昌市安宁镇西乡白枝树村。

刚搬过来时,周治东曾在溪洛渡坝区、中铁11局开车挣钱,一月能有1000余元的收入,妻子杨明会除了料理家里的农活,就在附近的村里打零工,工钱按天结算,一天25元,生活简单平淡。

2010年,妻子杨明会在临近的凤凰村里一户人家打零工摘冬枣,看到这家人种植的冬枣供不应求,收购价甚至达到14元一斤,十分动心,回家后她高兴地告诉周治东,“我看到一棵冬枣树要结几百斤枣子,老板些都来抢起收,我们也种冬枣吧。”

一直苦于找不到“正事”做的周治东听后很是兴奋,他十分同意妻子的想法,“家头2个孩子要读书,是要想办法多挣点钱。”可让周治东犯难的是,要种冬枣,冬枣树苗去哪里买?怎样种植冬枣?周治东一概不知,困惑中的周治东想起了家中的电脑,他想“也许网上能找到我要的东西。”

周治东家的电脑购于2008年,在他家里,电脑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主人卧室的窗户前,足见周治东对电脑的喜爱程度。

不过说起刚买来电脑那会儿,周治东对眼前的这块“高科技东西”可是一窍不通,“咋个开关机都不晓得,更不要说打字上网了!”周治东笑着说。

不服输、肯钻研的周治东开始跟电脑较上了劲,他挤出更多的时间,自己摸索着学习使用电脑,他风趣地跟我们说:“现在这年代,不懂电脑的就是真正的‘文盲’!”

那段时间,一有功夫,周治东就急忙坐在电脑前上网“冲浪”,很快,他掌握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妻子杨明会说,“忙完活路就往电脑面前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互联网上,周治东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细心的周治东了解到山东的冬枣品种、品质都十分优秀,在一科技网页上,他发现了一家位于山东省滨州市的专业培养种植冬枣农业科技公司的网站。

公司是找到了,周治东的心里却并没有踏实下来,在西昌种植冬枣行不行?种苗和技术呢?周治东酝酿着,他准备亲自去一趟山东滨州,要“自己去考察,看个清楚。”

2010年前后,周治东3次去山东滨州考察,在那家农业科技公司里,他实地观摩考察,并到公司的田地里,认真学习冬枣的种植技术。

“去一趟至少都要花几千块钱,不光要学技术还要买好苗,这样才有希望结好枣,要想挣钱,必须要先选好品种。”曾经种过脐橙的周治东明白,要想种出好品质的水果,种苗和技术十分重要。

3次滨州之行,周治东掌握了大量的冬枣种植技术,从滨州回来的途中,他还到专程到成都的市场上考察,了解到了成都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他心里盘算着:西昌气候好,种出的冬枣要比山东提前2个月上市,这样还能卖个更好的价钱。而且成都本地不产冬枣,市场一直是供不应求,以后种出来也不怕销不出去。

2010年8月,夫妻俩经过多次考察及深思熟虑,满怀信心,拿出了当年移民搬迁安置费和多年的积蓄,以每年2万6千元的承包费,在白枝树村承包下20亩地,并一口气买下4000多株冬枣种苗,而这些品质优良的种苗,全部都是从山东滨州用货车运输过来的,周治东说,“光是拉种苗的车费就花去了1万多元。”

种苗拉回来的那段时间,周治东和妻子忙坏了,“天还没亮,4点多钟就跑到地里来忙,累是累点,但想到以后自己能亲手种出好冬枣挣钱,还是高兴得很啊。”夫妻俩一边在田里忙碌,一边憧憬着以后美好的生活。

寒冷的冬天一过,周治东种植的冬枣树苗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充满生命力的树苗吐露着新芽,周治东充满希望地说:“别看现在这一小株苗,明年就能结上果子了,不过为了冬枣的品质,要修去多余的枝丫,保证小产量,等到后年,我的冬枣就大面积结果了,现在外地老板收购价都是30元1公斤,算算还是高兴哦!”

看来,农民出生的周治东十分有“经济头脑”,望着自己近20亩生机盎然的冬枣田地,他告诉我们,“我还准备在冬枣地里套种些特色品种‘乌洋芋’,市场我都考察好了,多点品种多挣钱嘛。”

如今,周治东家和当地的23户村民一起组织成立了西昌市锦园农民枣业专业合作社。周治东告诉记者,23户人家里,只有3、4户当地人,其余的全是和他一样的移民。“手续都齐全了,就等市工商局批了,”周治东说:“接下来,我们还要注册商标。”

对于周治东和妻子来说,作为一名种植冬枣的新手,一切都要边做边学。周治东利用家里的电脑,在网上收集了许多关于冬枣的种植管理,及冬枣的防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并且还热心地打印好后分发给了一起种植冬枣的乡亲,他说,“干哪一行都必须要学习,让大家一起学习种冬枣,一起致富!”

“生活嘛,肯定越来越好!”

正午时分,日上杆头,在地里忙活了大半天的夫妻俩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

在一处淡黄色瓷砖镶嵌的楼房前,周治东推开一扇贴着“平安家庭”字样的棕色铁门,有些客气地说道,“到了,这就是我们家了,每天都很忙,家里有点乱。”

我们坐了下来,阳光透过米白色的窗帘温暖地洒在客厅里,墙上贴着不少孩子们的奖状,屋内电视、电冰箱、影碟机、音响一应俱全,粉色的沙发温馨舒适。妻子忙着收拾茶几上的碗筷,不好意思地说:“小调皮儿子刚吃过午饭,碗都还摆在这里。”

说到孩子,周治东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周治东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小儿子在离家不远的白枝树小学读书,大女儿周庆14岁,在川兴中学读初中,成绩很不错,一直保持在班上前几名,周治东有些骄傲,“人家读川兴中学要交1万多的高价,我家女儿是那边的老师选去的,只交了100多元的学杂费。”

说起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周治东忆起了当年的生活,“我女儿5岁就开始读书了,那时候在雷波老家,她每天上学要走2个小时才到学校,太辛苦了,现在读书好方便嘛。”

周治东很满意孩子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我以前就是没好好读书,现在有机会了,一定要让孩子些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西昌这边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都好得多,当初过来是对的啊。”深知自己没文化的苦,周治东说,“只要孩子想读书,能考上大学,我就是贷款都要让孩子读。”

孩子们上学去了,我们没能见到,从周治东的口中,已能清晰刻画出一双儿女的乖巧可爱,周治东打趣地说到,“我们说了几十年的雷波话了,乡音难改,孩子些不一样哦,他们都学着说西昌话,以前遇到我们听不懂的方言,两个小家伙就当我们的‘翻译”。现在嘛,生活久了,我们早就听得懂了”。

聊到移民前后的生活,周治东说,“西昌这边好啊,老家太闭塞了,我们以前开玩笑说,在老家有钱都花不出去!不过我们这两年回老家去过,到处都修了路,变化还是很大的。”移民后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周治东连连感叹:“国家的移民政策好啊。”

周治东很健谈,他开始跟我们说起以前的生活,“2003年的时候,我家6兄妹只有一个兄弟有手机,那个时候,我们想都不敢想买手机,现在,一大家人有14台手机。你说变化大不嘛!”移民后的生活,周治东家不仅是物质生活在提高,起居生活也更方便了,他说:“以前在老家洗一次澡麻烦得很,现在我们都是用太阳能,打开就有热水,好方便嘛。”

聊到兴致处,周治东还拉着我们“参观”他的家,一楼一底的房屋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坝里放着一台收割机,坝子上铺满刚收割的麦子。在院坝里,正巧遇上村里两位种冬枣的乡亲,原来,周治东不光自己种冬枣,他还组织23户村民一同参与种植,而在这23户村民中,就有21户都是移民,周治东客套地说,“大家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嘛。”

同时,周治东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近日,他们刚在西昌市工商局联合注册了“锦园农民枣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将用统一的商标和包装箱,大力宣传推广白枝树村的优质冬枣,将他们种植的冬枣做成响亮的品牌,推向全国的市场。

对于未来,周治东信心百倍。我们在周治东充满希望的眼里,看到了一个越渐清晰的未来,而这一切,周治东正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前走着。

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周治东用他“高科技”的头脑,用庄稼人辛勤的汗水,开辟出了移民新生活,勤劳致富的好生活。

人物:杨明江

采访杨明江,还颇费了些功夫。在村子里问了好几户乡亲,才找到杨明江位于西昌市安宁镇五堡村四组的家,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前栽满了三角梅及大片的绿色植物,阳光下的两棵花椒树挂着饱满的颗粒,自家门前的坝子上铺满刚收割下来金黄耀眼的麦子,一幅充满新农村生活气息的美好画卷。

刚准备敲门,热情的邻居大婶用农家人特有的大嗓门说道:“杨明江早下葡萄地里去了!”

顺着大婶手指的方向,初夏的阳光里,不远处整齐排列着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伴着田地里闪闪发亮的金黄麦浪,仿佛已闻到了收获的味道,一种美感油然而生。

步行一小会儿,大片整齐划一的葡萄藤大棚出现眼前。这里,记者找到了杨明江。

“敢做才能挣大钱!”

一头钻进白色的塑料薄膜大棚,闷热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倒是一串串刚挂上果,绿油油、饱满的葡萄十分喜人。

葡萄地里没有专门的“人行道”,需要在田坎之间“跳”来“跳”去的行走,在一排葡萄藤下,我们总算是见到了杨明江,黝黑的脸颊上挂着晶莹的汗珠,裤脚及皮鞋上早已裹满了泥,杨明江正弓着腰忙着给葡萄藤施肥,见到有“客人”到来,杨明江立即站了起来,用他憨厚的笑容和着未改变的雷波口音问着好,看来,他今天心情还不错。

没等我们发问,杨明江就热情地谈起了关于葡萄的话题,“种葡萄是一项要好好钻研的技术哦,你们看嘛,我种了好几个品种的葡萄,每个品种的种植方法、习性都是不一样的。”

怕我们不了解,杨明江忙指着身旁的一棵葡萄藤兴致勃勃的说,“这种就是早熟品种,要经常修枝,保证小产量,产量大了甜度、色度都不够,品质反而还不好了,葡萄藤每一株长到7、8片叶子的时候就需要打尖,不然长得太高了浪费水分和养料。”说起种植葡萄,杨明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的为我们介绍着他辛勤种植的各类葡萄。“我种的都是色泽度饱满,口感好的红皮葡萄,不是产量高的那种酿酒葡萄,农历5月间,我的葡萄就可以提前上市了。”

本以为还需要找些什么话题开始今天的采访,杨明江用他的“心头好”——葡萄,热情地跟我们聊了起来,我们的采访自然就在这片葡萄园里开始了。

今年46岁的杨明江,是2003年12月溪洛渡坝区第二批搬迁到此的移民,在这之前,杨明江全家生活在雷波县白铁坝乡,那里交通、信息十分闭塞,全家人均仅有几分地,靠天度日的家人只能种些蔬菜勉强维持生活,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辛。

2003年,溪洛渡水电站正式启动移民安置搬迁工作,杨家5兄弟得知自己即将搬迁到西昌安宁镇,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毕竟还是有些不舍和担心。为此,杨家5兄弟专门包车到西昌西乡安宁镇看过两次,回去后,家里人对未来居住的地方十分满意,加之国家的补偿政策合理,按人均分配,杨家人每人还能分到1亩地,对于这点,人均仅几分土地的杨家人很是高兴,急切盼望着搬迁的日子早些来到。

“我们当时就想搬得很,搬过来才好噢,地方大了我们也好发展啊,一辈子守着几分地咋个得行哦!”说到搬迁,杨明江不禁回忆起了搬迁时的情景,“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搬,大家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我愿意搬,我家兄弟多,土地少,搬出来有土地,搬家嘛,这事我积极得很!”

而按照当时的移民搬迁政策,杨明江一家4口人能分到4亩地,“说实话,刚搬过来时还是不适应,主要是觉得不好挣钱,土地放在那儿不晓得种啥子,就晓得种点粮食自己吃。后来慢慢地算是摸到门路了,城市里面比老家好挣钱得多了。”

过去苦怕了,现在可不一样了,杨明江育有1儿1女,大女儿杨清现在省卫校学习护理专业,今年7月就开始实习了,小儿子杨雄在读高中,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这边的学习环境比起老家还是好得多了。”说起自己儿女的教育问题,杨明江对孩子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受到的教育水平非常满意。

2006年,细心的杨明江发现,整个西昌市场的葡萄供不应求,他开始摸索着种植葡萄,大胆地把自家的4亩地全部用于种植葡萄,没经验,向别人学习;没技术,就自己现学现种。“那个时候是第一次种葡萄,没得经验,看着挂果了以为就肯定有收成了,结果一颗葡萄都没有吃到,更不要说卖钱了。”说起第一次种植葡萄的失败经验,杨明江有些失落。第一次种葡萄让他损失了不少钱,杨明江打趣地说:“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交点学费啊!”

第一次种植葡萄失败了,但杨明江没有放弃,他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大家都说这里的土是板结土,种不起葡萄,我不相信。”不服输的杨明江想到要改善土质,他专门请教了西昌市移民局局长谢建成,谢局长曾在日本留学,学习的专业正是农业,可谓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了,谢局长非常支持杨明江的这一举动,热心的教给了他改善土质的好方法。

果然,一年后,葡萄园的土质大为改观,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杨明江种植的葡萄开始丰收了,一年下来,4亩地产值达到了近2万元。并且,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学习和改善种植方法,每年的产值还在不断增加。

2010年底,杨明江做了一次“大手笔”,他将国家移民搬迁安置的补助金全部投入到葡萄园里,用于修建塑料薄膜大棚,这4亩地的大棚,花费杨明江将近8万余元。

8万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杨明江还没来得及感受搭上大棚带来的实在变化,甚至还没从多日搭建大棚的辛劳中缓过来,就在搭建好大棚的第4天,恰遇西昌市区难得一见的鹅毛大雪,整个大棚的塑料薄膜全被厚重的积雪压垮,这一次,杨明江的损失不小,望着一处处“受伤”的大棚,杨明江没有气馁,又打起精神,招呼好工人,冒着寒风,在大雪后重新开始铺架塑料薄膜。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杨明江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我是不怕的哦,我们雷波人胆子大,不怕失败,敢做!”

“我的眼光还是不错嘛!”

种葡萄尝到了甜头,杨明江开始思考更多的创造财富的方法,2010年初的一次机缘巧合,他和两位老乡相中了西昌市正义路上的一家宾馆,想在这里“谋发展”。

之所以选择在正义路上开宾馆,杨明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正义路紧邻西昌市中心,周围餐饮、休闲业密集,人流量、信息量都很大,我觉得这个地方好。”没有多费周章,杨明江和老乡一起合伙承包了正义路的一家宾馆,取名金海宾馆。

这一次的“大投资”,对于农民出生的杨明江来说,是一次“重大决定”。

众所周知,承包一家宾馆,需要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杨明江说:“我觉得开宾馆是好项目,只要管理的好,干净卫生,服务态度好,肯定会赚钱的。我敢投资,放心得很!”最后,三人商量决定,合伙出资30多万元资金,承包下了宾馆。

杨明江承包的宾馆,共有19个房间,28个床位,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看来,这只是一个“小宾馆”,但是,这却是杨明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来的致富之路,他说:“如果当年没有搬迁出来,我可能还在老家,过着面朝黄土的苦日子,真是不敢想啊!”

如今,宾馆已开业一年多了,生意一直都不错,杨明江说,“正义路人流量大,我们好多雷波老乡到西昌都住我们金海宾馆,有些时候,雷波老乡都住了我们宾馆2层楼。”

为方便管理,宾馆平时都是几个合伙人共同打理,三个合伙人每一家轮流休息5天,“再过两天,我又要去金海宾馆‘上班’了哦。”杨大哥风趣的跟我们开着玩笑。

杨明江有些神秘地告诉我们,开宾馆一年后,经过仔细结算,每一家合伙人分到了5万余元,他有些骄傲的说:“我的眼光还是可以的哦!”

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杨明江的眼睛望向了远方,他颇有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很习惯这里的生活了,很多年前,我们祖祖辈辈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里生活,不过说实话,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有盼头,再说这里交通方便气候好、医疗设施完善、信息更新快,安逸的很噢!”

不知不觉中,已近午时,明晃晃的太阳当空照耀,我们又深一脚浅一脚的“跳”出大棚,不舍地与杨明江大哥告别。

在大棚外,记者不经意地回头一望,杨明江没舍得休息,麻利地挽起裤脚,又钻进了他的“葡萄乐园”里,大片的绿色葡萄藤蔓很快淹没了他那不算魁梧的身影。

猜你喜欢
冬枣宾馆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8:44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4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8:44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00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16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电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22
ROOM AT THE INN
汉语世界(2017年5期)2017-09-21 07:44:36
宾馆开房致残引发离奇赔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