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燕,张 瑜
(菏泽市洙赵新河流域工程管理处,山东 菏泽 274000)
菏泽市是全国著名的“牡丹之乡”,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南水北调东线上游,属于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由于人口密度大,水环境容量偏小,全市生产污水、工业废水分别通过辖区内的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流入南四湖。同时,由于人与水争地、违章建筑、无序开发等原因,菏泽城区赵王河公园、环城公园等城市景观水体经常水系不通,水污染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灵气,引起了居民的不满。
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以煤炭为原料的高污染项目正在陆续上马;新的化工、医药等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城乡生活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等等,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全市的水环境污染。
在城市水环境安全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污染问题。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工业污水治理不达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菏泽市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不成熟,工业废水处理不达标;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核算,擅自停止治污设备的运转;更有一些企业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据统计,2009年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为4 602万t。二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医疗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多年来,污水处理厂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建设进度滞后等原因,城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辖区内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另外,全市每月有近万吨医疗污水与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排入河道,对周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
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排污管网等规划滞后,管网建设没有实行雨污分流,且形不成网络,大量污水就近排入水体,使水体污染加剧,水体自净功能和使用功能减弱,城区的一些河流甚至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菏泽虽然离黄河仅20多公里,但引黄供水工程还没有建成,目前菏泽城市供水仍依赖地下水。加之最近持续长时间干旱,降水严重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大,菏泽市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由2010年初的1 500 km2急剧增加至近6 000 km2,几乎占到全市土地面积的1/2以上。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菏泽市城区水泥路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绿地面积大量减少,遇暴雨泄洪面积过小,导致雨水很难及时排出,内涝频发,尤其是青年路段和牡丹路段一遇暴雨就成了内陆河,出行困难。而绿地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使地表水及时转化为地下水,减轻城市防汛压力。
城市水环境不仅是人们生存、居住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建设应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为原则,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控制工业污染。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自觉做到达标排放,并积极推选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和资源。二是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饮用水源的自觉性,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三是加快市民生活及医疗机构污水治理。按照“雨污分流”的目标,对城市污水管网进行彻底的、高标准的改造与调整,同时高度关注医疗污水的处理。
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每年应根据上年的降雨量和地下水水位变化决定当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制订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办法,限量开采,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结合城市发展进行高标准的城市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把河道堤防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不仅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并能将堤防变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的屏障。同时,推进城市水环境的综合建设,使城市水体具有美化环境、调蓄洪水等多种功能。
一是以流域为单位,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一个城市的水环境不是孤立的,通常受上游水体的影响较大。因此,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必须首先以流域为单位,确定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宏观战略,根据菏泽市水系的特点,形成宏观的治水思路。二是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依据环境容量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逐年削减排污总量,不断提高工业污染防冶水平。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环境容量的要求。三是打破城市内部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改进治水管理模式,实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水利、规划、城建等很多部门,要借助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改变“多龙管水”的局面,减少或避免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的执法交叉和摩擦。
节约用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城市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实现废水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排放,处理后的污水又可以回用,增加了水环境的承载力。
合理规划城市水环境是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菏泽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对这些新问题的态度和解决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对菏泽市的可持续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1] 王洪涛,郭纯青.城市水环境安全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10(4):1-4.
[2] 高辉巧,张晓雷,熊秋晓.基于生态重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研究[J].人民黄河,2008,30(5):8-9.
[3] 何冰,高辉巧,夏旭东.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12(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