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娟 唐永建
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轻微细小的裂缝影响外观和使用功能,严重的裂缝影响砌体的承载力,甚至引起倒塌。在很多情况下,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往往是大事故的先兆,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妥善处理。砌体中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冻胀;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地震等灾害作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
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裂缝。通常裂缝均由墙体薄弱处开展,常见于纵墙两端窗户边角处往外斜向延伸。
1.2.1 建筑措施
1)设计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2)合理设置沉降缝。在地基软硬极不均匀,建筑物平面形状、高差悬殊等不利情况时,可在特定部位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屋顶檐口直到底部基础,把整幢建筑物竖向断开,分成几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建筑物的长高比小、整体刚度大、自成沉降体系。根据经验,沉降缝设置在下列部位:a.建筑物平面转折处;b.建筑高度或荷载突变处;c.结构类型不同处;d.地基土软硬交界处。沉降缝要有足够的宽度,以防止缝两侧单元内倾,造成互相挤压破坏。施工中应保持缝内清洁,应防止碎砖、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3)调整建筑物有关标高: a.根据沉降计算结果,提高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b.建筑物与设备之间,预留足够的净空;c.当管道穿过建筑物时,预留足够的空洞或采用柔性软接头。4)控制相邻建筑物的间距。
1.2.2 结构措施
1)减轻建筑物自重。在软弱地基上可采用下列措施:a.采用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如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孔砖等,以减轻墙体自重;b.采用轻型结构: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铝合金结构等;c.采用空心基础、薄壳基础、无埋式薄板基础,以及架空地板代替厚填土,可以大幅度减轻基础自重。2)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和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增大端部洞口的墙体宽度,加强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圈梁的宽度等于墙厚,高度不小于120mm,构造柱应设置在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其钢筋与圈梁连接成整体。3)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然后才可以进行基础施工。4)不宜将建筑物设置在不同刚度的地基上,如同一区段建筑,一部分用天然地基,一部分用桩基等。必须采用不同地基时,要妥善处理,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
1.2.3 施工措施
1)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基槽开挖施工时,应避免人来车往破坏地基持力层土的原状结构。必要时,基槽开挖深度保留20 cm左右原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再挖除;2)适当安排施工顺序。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时,施工顺序安排应先盖高层、荷载重的部分,后盖低层、荷载轻的部分,这样可以调整部分沉降差。
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 0℃以下时,冻胀性土中的上部水开始冻结,下部水由于毛细管作用不断上升在冻结层中形成冰晶,体积膨胀,向上隆起。隆起的程度与冻结层厚度及地下水位高低有关,一般隆起可达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往往是不均匀的,建筑物的自重往往难以抗拒,因而建筑物的某一局部就被顶了起来,引起房屋开裂。
1)建于寒冷和严寒地区的砌体房屋,要将基础的埋置深度做到冰冻线以下。不要因为是中小型建筑或附属结构而把基础置于冰冻线以上。有时,设计人员对室内隔墙基础因有采暖而未置于冰冻线以下,从而引起事故。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时,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2)在某些情况下,当基础不能做到冰冻线以下时,应采取换土(换成非冻胀土)等措施消除土的冻胀。3)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土的冻胀将梁或承台拱裂。4)在强冻胀和特强冻胀性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并控制上部建筑的长高比,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5)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热胀冷缩是绝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能,砌体也不例外。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或者砌体的收缩受到约束时,都会引起砌体开裂。常见的原因是砌体长度过大,由于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墙体竖向整体裂缝,故应按规范的要求设置伸缩缝。此外,由于混凝土屋盖,混凝土圈梁与砌体的温度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会使墙体产生裂缝。
1)根据砌体房屋墙体材料和建筑体型、屋面构造选择合适的温度伸缩区段,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设置伸缩缝。在施工中要保证伸缩缝的合理做法,使之能起作用。2)屋面应设置有效的保温层或隔热层(包括通风层)。屋面如为整浇混凝土,或虽为装配式屋面板,但其上有整浇混凝土面层,则要留好施工带,待一段时间再浇筑中间混凝土,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不协调变形,从而避免裂缝。屋面施工最好避开高温季节。3)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或瓦材屋盖、木屋盖、轻钢屋盖。4)设置分隔缝或滑动层:a.屋面保温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设置分隔缝,其间距不大于 6m,并与女儿墙隔开,缝宽不小于30mm;b.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 20m;c.当现浇混凝土挑檐或坡屋顶的长度大于12m,宜沿纵向设置分隔缝或沿坡顶脊部设置分隔缝,缝宽不小于20mm,缝内应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d.当房屋进深较大时,在沿女儿墙内侧的现浇板处设置局部分隔缝,缝宽不小于 20mm,缝内应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e.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对于长纵墙,可只在其两端的 2个 ~3个开间内设置,对于横墙可只在其两端各l/4范围内设置(l为横墙长度)。
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的抗震性是较差的。地震烈度为 6度时,对砌体结构就有破坏性,对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的房屋就会引起裂缝。当遇到 7度、8度地震时,砌体结构的墙体大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标准低的一些砌体房屋还会发生倒塌。地震引起的墙体裂缝大多呈“X”形。这是由于墙体受到反复作用剪力所引起的。除“X”形裂缝外,在地震作用下也会产生水平裂缝与垂直裂缝,特别是对内外墙咬槎不好的情况下,在内外墙交接处很易产生竖直裂缝,甚至整个纵墙外倾或倒塌。
1)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 50mm~100mm: a.房屋立面高差在 6m以上;b.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c.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2)应按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设置圈梁,注意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时要满足搭接要求。圈梁截面宽度宜为墙厚,当墙厚h>240 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多层时不应小于 120mm,墙梁房屋的顶梁大于8层时,不宜小于 180mm。6度,7度地震区纵筋至少 4φ10,8度地震区则至少 4φ12,9度地震区至少 4φ14。箍筋间距不宜过大,对6度,7度,8度和9度地震烈度分别不宜大于250mm,200mm和 150mm。遇到不良地基,空旷房屋等还应适当加强。3)设置构造柱。其截面不应小于 240 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一般部位 20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 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 5层和 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可不设单独基础,但应深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 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控制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控制裂缝,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达到安全和美观的要求。只要严格执行规范,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 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 GB 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4]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