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红
(上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上虞 312300)
上虞市位于浙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南岸,属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4℃,年降雨量1 400 mm上下。上虞境内地域总面积1 403 km2,基本轮廓呈南北向长方形,境内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滨海平原面积参半,其中海岸线长约40 km。
上虞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始于20个世纪七十年代,是浙江省较早开展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县市,现已累计建成1 333 hm2,主要树种有杨树、香樟、女贞 、桂花 、夹竹桃 、无患子 、刺槐、广玉兰、珊瑚朴、黄山栾树、墨西哥落羽杉、洋白蜡、海滨木槿、弗吉尼亚栎等。近年来,随着沿海防护林种植树种、种植结构的变化,其主要害虫种类也在发生变化,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与之相应的防治对策必须改变。
通过查阅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起记载的上虞市沿海防护林病虫害发生档案资料,参与较大规模的上虞市沿海防护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和对某些主要害虫危害状况、生活习性等的跟踪观察与专题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上虞市沿海防护林主要受黄刺蛾、杨扇舟蛾、樟巢螟、桑天牛、星天牛、云斑天牛、黑蚱蝉等7种害虫的危害。
主要为害杨树、刺槐等。以幼虫取食、为害树叶,影响树势。
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条、叶柄等处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6~7月份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肉形成圆形透明小斑,稍大时则将植物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树叶吃光仅留叶脉、叶柄。7月下旬~8月为成虫期,8月上旬为第二代幼虫发生期,10月份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
主要为害杨树。以幼虫取食树叶,影响树木生长。
该虫1年发生3~5代,以蛹在枯叶中、土块下、树皮裂缝、树洞及墙缝等处结薄茧越冬。翌年3~4月成虫羽化,成虫昼伏夜出,多栖息于叶背面,趋光性强。越冬代成虫多产卵于枝干上,以后各代主要产卵于叶背面,卵粒平铺整齐呈块状。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群栖,1~2龄幼虫仅啃食树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后吐丝缀叶成苞,在苞内啃食叶肉,遇惊时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后分散取食,逐渐向外扩散为害,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除第1代幼虫较为整齐外,其余各代世代重叠,最后 1代幼虫老熟后以蛹越冬。
主要为害樟树。以幼虫取食树叶,树上结虫巢,影响樟树生长和绿化效果。
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无趋光性,产卵于两叶相叠的叶片之间,幼虫5龄,1~2龄幼虫群集取食叶片,仅剩表皮;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分巢为害。受害严重的树木遍布虫巢,甚者整株叶片几乎全被吃光。5月下旬~7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7月上中旬是为害盛期,8月上旬~10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期,幼虫老熟后入士结茧越冬。
主要为害杨树。以幼虫蛀食树干,影响树木生长,幼树易风折。
该虫2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6月初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喜食嫩枝树皮。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期,卵多产于直径10~15 mm的枝干上,产卵刻槽呈“U”字形。6月下旬~8月中旬为卵孵化期,幼虫孵出后自上向下蛀食枝干,一般在同一方位每隔一定距离自上向下形成一圆形排泄粪孔,孔径和孔间距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取食期间幼虫多在下部排泄孔处,越冬期内则常上移至下部第3孔的上方。
又称“围头虫”,主要为害无患子、洋白蜡等。以幼虫钻蛀为害树干基部和主根,影响树体养分和水分输导,可造成整株枯死,遇大风时整株被吹倒。
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的树干基部或主根木质部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5月底6月上旬达羽化盛期,成虫活动期直至8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孔后,通过啃食寄主幼嫩枝梢皮层或取食叶片,补充营养,之后交尾、产卵。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卵多产在离地面10cm以内的树干上,且以胸径6~15cm树干最多,产卵刻槽为“T”或“r”形。产卵处隆起裂开,表面湿润,流出树脂泡沫。7月中、下旬为卵孵化高峰,幼虫孵化后,即从产卵处蛀入树干,在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向下蛀食主干基部,形成不规则扁平虫道,虫道内充满排泄物,一月后开始向木质部蛀食,至木质部2~3 cm深度时转而向上蛀食,向上蛀食高度不一,蛀道逐渐加宽,并向外开有通气孔,从中排出粪便。9月下旬后,绝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后,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为害和越冬。
主要为害洋白蜡。以幼虫钻蛀为害树干及树枝,蛀食部位通常在高度30cm以下的树干根基部或主干分叉处,易引起“风折木”。
该虫2~3年完成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内越冬。翌年4~6月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取食叶片或啃食嫩枝梢皮层后进行交尾、产卵。卵大多产于离地高度1.5m以内的树干上或主干分叉处,7月幼虫孵化,此时卵槽凹陷、潮湿。初孵幼虫在韧皮部为害一段时间后,即向木质部蛀食,被害处树皮纵裂,可见丝状粪屑,直至秋后越冬。来年继续为害,8月幼虫老熟化蛹,9~10月成虫在蛹室内羽化,不出孔就地越冬。
主要为害杨树、香樟、洋白蜡、刺槐、弗栎等。成虫和若虫均能造成危害,成虫以刺吸树汁、在树体产卵等方式为害树枝,被害枝梢失水干枯;土中若虫吸食树木根部汁液,为害树根,影响树体生长。
该虫多年完成1代,若虫在土中生活几年后,老熟若虫于6~8月份,夜晚从土中钻出,爬到树干上脱皮羽化为成虫,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7~8月产卵于嫩枝木质部,每窝4~8粒卵,一条枝梢上有80~90粒卵,常造成被害枝梢失水干枯而死。次年6月中旬若虫孵化,并落地潜入土中,吸食树木根部汁液,影响树体生长。
随着省际间、县域间林木种苗的频繁调运,以种苗等繁殖材料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非常迅速。因此,必须从源头上(造林的苗木)加强检疫监管进行防范。首先应加强辖区内种苗等繁殖材料的产地检疫,依法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种苗等繁殖材料调运严格执行《植物检疫证书》制度,省际间种苗调运还应执行《检疫要求书》制度,必要时进行复检;其次,加强造林苗木害虫监管,对来自辖区内的造林苗木,凭《产地检疫合格证》,对来自辖区外的造林苗木,凭《植物检疫证书》;第三,工程造林设计方案中应有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措施,绿化造林期间跟踪检疫检查新植绿化树木疫情及除害处理情况。
3.2.1 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树种,树种的温度适应范围应超出当地极端温度范围,耐盐碱性应高于当地土壤的盐碱度。与此同时,应尽可能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抗病虫能力。据2009~2010年调查,沿海混交防护林病虫危害程度明显轻于纯林。
3.2.2 科学抚育,抓好秋冬季病虫防治 对生长势差的林地,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结合秋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减少病虫源,调节植物养分,增强林间通风透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的环境条件。
坚持预测预报制度,积累基础资料,建立数据库,不断提高监测和预报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强预测预报,应确定监测专人、固定监测地块、明确监测对象、定期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适时防治。特别是病虫害常发地区,一定要把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从安全角度优先考虑人工、物理、生物、仿生制剂等防治措施,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虫过程中,注意保护天敌,维护天敌种群以及害虫与天敌之间的生态自然平衡,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抑制虫害发生。
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优先采取毒绳、毒环、毒签、树干注药、局部熏蒸等无公害防治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应急化学防虫时,应尽可能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药剂,并经常变换农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严格掌握剂量和施药次数。防治黄刺蛾、杨扇舟蛾等食叶类害虫,可用灯光诱杀成虫,也可在3龄幼虫前喷低毒类农药杀幼虫。对天牛等蛀干类害虫,可采用蛀孔注药或塞毒签等方法毒杀幼虫,也可对树体喷绿色威雷或噻虫啉等毒杀成虫。
黄刺蛾:3龄幼虫以前为最佳防治期,可喷药防治,药剂有20%除虫脲悬浮剂10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2000~3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或青虫菌粉1000倍液。
杨扇舟蛾:在各代幼虫低龄期喷药防治,可选用20%除虫脲悬浮剂7000~10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或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
樟巢螟:在幼虫初孵期尚未缀叶形成虫包前进行喷药防治,选用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桑天牛:在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于树上寻找“U”形产卵槽,刮除天牛虫、卵。在幼虫为害期,通过新鲜粪便寻找虫孔,用尖细钢丝、铁丝等插入新鲜虫孔钩杀幼虫,然后往虫孔注射80%敌敌畏乳油20~30倍液等熏蒸性农药,或用棉球蘸取药液堵塞排粪孔,再用泥土封固虫孔,毒杀幼虫。
星天牛:在成虫产卵后初孵幼虫盛发期,用小刀及时刮除虫卵(危害处有流胶)。寻找树干基部新鲜排粪孔,先用铁丝排除虫粪,然后用棉球蘸取80%敌敌畏乳油20~30倍液堵塞排粪孔,再用泥土封固虫孔,毒杀幼虫。
云斑天牛:在成虫产卵后幼虫初孵期,通过产卵伤痕、凹陷,寻找潮湿卵槽(幼虫孵化期),敲杀虫卵或小幼虫。通过寻找树皮纵裂、丝状粪屑,发现排泄孔后,用铁丝除去虫孔中虫粪并刺杀幼虫,然后往虫孔注入80%敌敌畏乳油20~30倍液,之后用泥团封孔。
黑蚱蝉:在成虫产卵期,及时剪除产卵枯枝并烧毁,防止初孵若虫入土,减少虫源。严重发生地区,若虫将孵出时,在被害植株下的地面,撒施1.5%辛硫磷颗粒剂,毒杀初孵若虫。
[1] 杨子琦,曹华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
[2]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