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虽然人类早就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但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理论的,则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这可以看作是他创立一般系统论的宣言。
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纵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但是,随着空间规划在欧美国家的活跃,人们也在怀疑规划手段是否有效,甚至对规划所要达到的目的、整个规划过程的性质,规划专业本身的意义、规划技巧以及规划教育等最根本的方面,也产生了极大的疑虑。与此同时,西方各国都在对综合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宣告了源远流长的“物质形体设计”理念的城市规划主导地位的终结。1969年,麦克劳林(J.Brain Mcloughin)的经典著作《系统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Urban and regional p lanning:A systematicalapproach)的出版成为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麦克劳林深受生物科学的影响,在理论中充分应用了生物科学的系统论思想。该书对如何应用系统方法进行规划资料的收集、规划预算、规划模拟、规划方案的量化评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系统”是针对规划中处于对象的实质规划理论核心(Substance):把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城镇、区域乃至整个地域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通过系统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强调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系统规划方法的核心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它自身一定是动态和变化的。规划师必须找到办法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麦克劳林指出规划寻求对个人和集体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达到坏效益的最小化,按照规划的广泛目标和特殊目标,促进良好物质环境的实现。
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这样能够比较简单地理解正在变化、演进的城市。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成本效益法、平衡表格法以及目标趋近法。
麦克劳林“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规划”,认为规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在规划实践、规划理论研究方面超越了物质形态的设计,强调理性的分析、结构的控制和系统的战略;对于当时规划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指出了一条“系统”的道路。
系统论与后来的理性规划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 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被称为城市规划理论的系统和理性思想。其方法的运用与 20世纪60年代的以“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相比,有如下转变:1)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或城市形态角度来审视城市,并从形体和美学角度去规划、设计城市。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多种流动的、相互关联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综合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要求,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2)城镇被视为一个“活”的功能性实体,城市规划也必须由“终极状态”或“蓝图”式的规划变为“过程”性规划。3)城市规划思想的这些转变,反过来要求城市规划师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相应调整。规划师若要对城市这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加以控制或规划,那么他至少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分析的技能。
系统方法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一些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Webber,1983;quoted inn Faludi,1987,p46)。
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回顾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历史,有以下三个重要的转变:1)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2)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规划人员从技术性角色到“管理者”和“联络者”的转变。3)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这些规划理论和思想,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我国城市规划正处于转型的过渡时期。西方多种思潮对国内规划理论的冲击,使整个规划理论界开始了反思和重新探索。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城市系统论,逐步引导整个城市规划往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对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设计的重视,也使整个城市规划朝着科学和艺术两个不同的领域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对待城市规划的系统方法。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门游走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城市规划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新的理论一经产生旧的理论就自然淘汰,而是更多地具有社会科学理性的特性,即多种表述同时存在(就像经济理论中既有“新右翼主义”,又有“凯恩斯主义”一样)。所以,其理论是不同理论不同程度的叠加,方法也是要多种并用,在不同的实践中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系统理论在当今中国的规划实践中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其整体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原则是应该在规划过程中紧紧把握的。用“过时”去评价并不准确,当然要避免走向工具理性主义。
每一种规划方法背后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我们应注重学习、理解方式、方法背后的哲学背景,才能做到较为合理、正确、灵活的运用。这是对待已有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态度,即向后看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向前看,积极探讨、研究新的城市规划方式、方法。世界在不断变化,社会在向前发展,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提高和进步。
总之,在当今中国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工作的方法就是要高瞻远瞩整体思维,“整体概念与普遍联系的思维模式”(季羡林语),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同时展望未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讲求变革,提倡科学、文化、艺术、伦理;讲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运用。立足点在于此,创新的契机亦在于此。
[1] J.B.麦克劳林.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M].王凤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袁嘉新.系统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 王 凯.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J].城市规划,2003(7):86-87.
[5] 吴良镛.城市与城市规划学,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6] 国家教委社科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