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兵,汤德强,常治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湖北十堰442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技术创新时代和中国融入全球化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要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靠一二门课程就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的改革和创新问题[1-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近几年来在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汽车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与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汽车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成立于2007年。学院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同时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面向汽车设计、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将汽车设计、制造、服务产业链上关联度高的相关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投入近2 000万建设资金,打造了集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实践创新平台。
基地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坚持厂校合作、产学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大学课堂与生产现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基地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创业训练、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活动,促进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开辟出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层次更加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成为学院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形成了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国家汽车产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基于汽车产业链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训练和集成训练,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实践,鼓励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出类拔萃的工程科技人才。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创新基地各项活动的主体,在创新基地的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制度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各项创新实践活动都尽可能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2.大众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自我发展需要,是其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创新实践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学生创新基地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求知需求,在大众化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3.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基地运行的核心主题。在创新基地中,各项活动均有教师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紧紧依托“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及一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按照资源共享、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原则,确定了“一二三四五”(一个依托、二个体系、三种能力、四个结合、五个平台)的基地建设思路:以一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为载体,以工程认知平台、工程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平台、信息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五个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具有汽车产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学生创新活动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开发基地创新活动的功能,从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围绕汽车产业链一条主线,坚持校内与校外两个结合,构建工程认知、工程基础、专业能力平台以及信息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等五个平台。
1.工程认知平台。以了解设计、生产、营销、检测与维修等汽车产业链背景知识为目标,依托校内外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初步了解,对各生产环节在汽车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有所认识。
2.工程基础平台。以打造实现学科基础所需要的工程实训、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目标。整合大类学科基础课实验及其综合实践等,着力进行学科基础技术研究方法和工程素质的教育。
3.专业能力平台。依托三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发挥科研支撑与引领作用,以汽车产业大工程为背景,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着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现能力,从专业技能培养走向创新能力培养。
4.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目前,基地依托示范中心的网站,详细介绍了基地的体制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与设施、实验队伍、仪器设备、创新实践、校企合作和特色办学方面的情况,为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信息。通过基地网站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和相关的资料信息化、网络化。主要内容包括:灵活运用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基地实验室实现全方位开放式管理;多媒体实验课件、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大纲等资料及时更新、上网,供广大师生阅读使用,达到资源共享;实现网上选课和预约,基本信息和仪器设备信息等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等。基地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与提高的途径,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空间,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校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十堰市汽车城得天独厚的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开发的国内领先的实验设备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推行校内看点,校外看面的实习模式,搭建面向汽车产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三个层次的实践基地,第一层次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工程认识实习基地,主要解决低年级学生对工程最基本的感性认识问题;第二层次是面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好专业课,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面向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实习基地,毕业生结合所选课题通过实习取得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收集并整理与设计(论文)有关的资料,为完成设计(论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科技竞赛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和创业训练平台。通过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实践、参与教师科研、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分阶段、分层次持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校情实际,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分级管理,学校每年向基地提供维持运转、设备维修和改造的相关费用。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验室(创新基地)开放办法》、《课外学分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细则》等)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创新活动基地建立并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运行模式,形成了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创新基地开放运行模式。主要运行模式如下:
1.科技创新竞赛模式。创新基地以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专业协会每年定期开展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技能竞赛以及赛前培训工作。对省级以上竞赛采取开设训练选修课程的方式开展活动,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而且为逐层选拔创造了条件;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竞赛的基础上,还自行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机械创新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
2.科学研究模式。基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生也可以自由组队向学校申请科研立项。
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依托汽车产业大工程背景,坚持校企互动、校内外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目前基地已建成20多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基地还与美国参数技术公司、ANSYS公司、Moldflow公司、神州数码公司等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平台。
4.创业训练模式。创新基地充分利用场地、师资等资源优势,将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设计开发软件(如PRO/E、CATIA、UG、ANSYS、HYPERWORKS、LABVIEW等),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5.课外科技活动模式。基地以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和社团为载体,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通过开放的各类实验室,完成他们的科技和创新项目。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具有汽车工程背景的综合设计、应用、分析能力的创新型高技术人才的关键,也是创新基地建设的关键。本着建设一支“引进、培养、聘请”三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基地在强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对基地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制度建设、人员编制、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实行了有效的实践。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人才基金发放、科研经费启动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三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思想,着力建设一支由高水平教授领衔,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四位一体的高工程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基地现有人员68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占62%,基地人员的职称、学位及年龄结构分布合理。
学院和基地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支撑,以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汽车造型设计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30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2项、国家二等奖8项、国家三等奖5项、大赛区奖励和省级一等奖60项、专利5项。
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特色有:创新基地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搭建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平台,活跃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二课堂,形成学生课内课外创新活动链;依托汽车产业大工程背景,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展现了实战优势。
几年来,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将本着“资源共享、学科融合、全面开放、激发创新”的建设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敏锐发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把基地建成汽车产业特色鲜明、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管理科学规范、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为学院培养汽车产业创新人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常治斌,孙传琼,等.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M]//机械创新设计教育2005.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2]郭文莉.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