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学生党员担任“村官”工作的研究

2011-08-15 00:46:08张国立焦音凯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村官党员思想

张国立, 焦音凯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规模的发展,教育走向产业化,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2001年,高校毕业生114万,2002年至2006年分别是145万、212万、280万、338万和413万,2009年其规模高达611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村官”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1](P5)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培养和输送大学生“村官”的高校,如何选拔、培养、保障激励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任“村官”,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目前,这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做法还不够成熟,很多制度性和操作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缺陷

伴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生“村官”群体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他们取得的成就为社会所认同。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这一群体的发展也凸显出了了种种问题:

(一)思想准备不足

一方面,面对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选择报考“村官”,但由于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担任“村官”往往缺乏对这一职位的心理认同,不少大学生是将“村官”作为“跳板”,没有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无法适应和融入农村社会环境中,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实践中效率低下,出现“混日子”的现象。

(二)缺乏实践能力

应届毕业生初任“村官”,往往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加之他们对“村官”的工作内容和环境不了解,当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时,他们中不少人感觉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了工作难以开展的局面。

(三)知识结构单一

大学生在高校所受教育相对单一,专业性较强,而农村日常的管理和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两者的矛盾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应接不暇,压力倍增。甚至个别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感觉到无用武之地。

二、现有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大学生“村官”的重任。在校期间是大学生价值观和各项素质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也折射出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针对性差

面对有志于服务“三农”事业的大学生,现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统一模式,大多采用党校、团校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传统方式,面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无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教育的单一方式,无法应对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心理压力。上述原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与“村官”需求脱节

高校应围绕办学宗旨的社会化需求,以服务基层农村需要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村官”。[2]“村官”职位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也要求大学生熟悉诸如文字处理、计生工作、调解纠纷等等技能。但目前的大学课程设置更多倾向于单一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特别是“村官”岗位的需求,致使大学生“村官”技能单一,常常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村官”就任之初往往发现自身对农村的情况了解不充分,面对工作任务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导致角色转换困难。上述问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所致,特别是高校较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农村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熟悉农村工作的内容。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村官”的制度探析

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的骨干力量,应当成为高校向基层输送人才的首选群体。首先,大学生党员具有思想优势。大学生党员有着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关心党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为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他们具有文化优势。大学生党员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善于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再次,他们具有创新优势。大学生党员素质全面、思维活跃、眼界较宽,适应能力强;对事物有较强的探究心和敏感性,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较强烈;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容易跳出思维定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如何建立起一套选拔、培养和保障激励机制,是保证大学生立足农村,发挥才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根据农村的工作实际,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制度为高校的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就业渠道,也为大学生人生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前景。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基地,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将思想先进、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选送到“村官”队伍中,关系到国家“三农”战略实现。

高校在选拔大学生担任“村官”时应注重大学生的个体情况,使大学生党员“村官”的培养有的放矢。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既有共性,同时每个大学生党员由于专业知识、家庭背景和个人志向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农、林、牧、渔等专业的大学生党员由于专业符合基层的发展需求,容易在服务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党员对基层的环境和工作情况较为熟悉,不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因此,高校在选拔大学生党员担任“村官”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培养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成功率。

(二)创新模式,形成全面系统的培养制度

1.创新大学生党员任职“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针对大学生初任“村官”反映突出思想准备不足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就大学生“村官”出现困扰的价值观、择业观、心理问题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探究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找准着力点,为大学生党员任职“村官”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1)加强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党员群体较一般同学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但也有个别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表现积极,但入党后思想逐步落后,自我要求逐步降低,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长期性,不仅要在学生党员入党前做好各项教育和引导工作,严把入党关。同时,在学生入党后持续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学生党员思想意识的先进性,对个别入党后不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党员要加以引导和教育,保证大学生党员符合任职“村官”的要求。

2)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讨论等形式,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要通过新媒体等时尚多元的教育渠道,让大学生党员认识到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是大学生增长见识、积累经验、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是党将青年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的战略部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邀请扎根农村,带领农村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典型为大学生党员们做专题报告,以切身经历鼓舞大学生党员投身基层的热情,使其确立服务新农村的建设的远大理想。

3)建立“高校-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制度。建立高校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制度,高校与村委会设立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党员就任“村官”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邀请政府官员、优秀大学生“村官”和经验丰富的村支部委员宣传讲授国家政策和工作经验,为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办见习班,组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党员在基层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见习。通过实习见习,增加大学生党员对村务工作的了解,帮助大学生党员在就任“村官”之前奠定心理和技能的准备。

2.建立“一专多长”的课程培养体系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村官”专业,开启了我国“村官”培养的新模式。[3]但笔者认为,“村官”作为一个专业设置的方式有待探讨。高校设置“村官”专业虽然可以从课程内容设置上更贴近农村工作的实际,使在校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村官”教育和培养。但是,“村官”不是一个职业,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多的目的是希望大学生通过基层锻炼增长才干,为社会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多数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会步入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村官”专业的目标性培养方式很难满足大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所谓“一专多长”的课程培养体系是指大学生党员“村官”的培养应该采用专业课程加公共服务技能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使大学生党员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服务“三农”的良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开设包括农林畜牧、经济管理、旅游服务、法律事务等内容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在培养形式上应采用公共服务技能选修的方法,这种培养模式让有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党员选读专业课以外的公共服务技能课程,既避免了“村官”专业设置的职业发展局限性,使大学生党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具有更多的选择。也使得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担任“村官”的方向上有的放矢,没有修读完公共服务技能课程的大学生党员将被自然淘汰。

3.整合高校资源,增加实践环节

有调查表明,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是大学生担任“村官”普遍存在的问题。[4]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留得下、用得上、有成果”就必须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当整合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等部门资源,创设学生党员到基层实地实践的渠道。首先,教学科研部门可以将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党员实践项目相结合,既使科研项目有了一定社会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织农、林、畜牧等专业的大学生党员驻点农村,利用专业优势为村民服务,同时担任“村官”助理,顶岗实践协助“村官”办理相关事务,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熟悉农村工作的环境。第三,招生就业部门结合职业规划,为大学生党员设计见习实习计划。实习结束,专业指导老师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党员进行总结解答,促进实习结果得到巩固。

(三)发挥高校优势,构建持续保障制度

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村官”,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拔和培养阶段,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初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困扰,工作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也应该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培养,构建持续保障的制度,形成高校和大学生党员“村官”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5]

首先,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党员“村官”的电子信息档案。一方面记录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和情况;另一方面,对就任大学生党员“村官”在基层的表现跟踪调查。这样,既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官”就任的表现,分析培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党员“村官”在工作的不足提供有效的帮助,为大学生党员“村官”的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建立大学生党员“村官”的后续培训体制。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党员“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开设后续培养课程,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为己任“村官”的大学生党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在岗培训。

第三,利用高校的优势,为大学生党员“村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果可以首先支持大学生党员“村官”所在的基层,帮助大学生党员“村官”开发致富项目,提供技术保障和申请资金支持,使大学生“村官”党员在基层有所作为。

[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陈克勤.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机制的建构 [J].前沿,2010,(2):169.

[3]曲昌荣.首个“村官”专业很吃香 [N].人民日报,2008-09-16.

[4]陈潜,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思想工作探索,2008,(41):36.

[5]章霁,张庆.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作用 [J].中国集体经济,2009,(9):180.

猜你喜欢
村官党员思想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