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强,曲 艳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
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研究
——以北京地区视障大学生为例
宋志强,曲 艳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
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地区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尊水平、网络观念与网络行为、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道德诚信观念与价值观、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状况、生活满意度等思想行为特征的多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视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知。
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研究
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 300万,其中视力残疾1 233万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视障青年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相比而言,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更具复杂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某些方面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学者们对视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3]、焦虑状况[4~5]、人格特征[6]、心理健康教育[7]等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存在缺乏整体性、缺乏多学科视角、缺乏民族内涵等不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本课题自编“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问卷”,选取北京地区视障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同时抽取健全大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视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获得较为整体的认知。
(一)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选用SCL—90量表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共71个条目用于测量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对两类大学生SCL—90八因子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视障大学生得分为125.91 ±39.69,健全大学生为114.28±38.64,视障大学生得分低于健全大学生,两类学生得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本文研究显示,与一些学者得出的“盲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黄柏芳,2004)结论不同,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与健全大学生无明显差异。本文研究也印证了张海丛(2006)关于视障大学生焦虑水平低于健全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的结论。
(二)视障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视障大学生自尊水平,量表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1“非常符合”到4“很不符合”采用4级计分,满分为40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统计显示,视障大学生得分为28.17±4.52,低于健全大学生的30.65 ±4.76,且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1),研究表明,视障大学生自尊水平极其明显地低于健全大学生,这一结论与胡静等人(2009)的研究一致。
(三)视障大学生的网络观念与网络行为
1.网络成瘾状况
采用咎玲玲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8]测量网络成瘾状况,量表共13个条目,采用二值评分,“不是”计0分,“是”计1分,总分大于5分即表明上网已经成瘾。
统计显示,视障大学生1.32±2.41的得分虽高于高于健全大学生1.16±2.34的得分,但二者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研究表明,视障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较低。
2.日常网络观念与网络行为
进一步调查显示:1)视障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低于健全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比例为6.5%,低于健全对照组21.2%的比例。2)视障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比健全大学生更为积极,网络使用目的前三位排序是浏览新闻、专业学习、休闲娱乐,健全对照组为休闲娱乐、浏览新闻、聊天交朋友。3)视障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不良习惯比健全对照组相对突出,视障大学生“偶尔”浏览色情网站的比例(22.1%)高于健全对照组(17.9%)。
(四)视障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
1.政治态度
自编政治支持量表,共5个条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政府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实际,一定能够实现”,分别用于测量对国家社会制度、中国政府、执政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5个维度上的支持水平。统计从“完全赞同”5分到“完全不赞同”1分采用5级计分,5个条目总分(满分25分)用于测量政治支持总水平,得分越高支持水平越高。
计算政治支持总分发现,视障大学生的政治支持处于较高水平,20.99 ±3.88的得分高于健全大学生的19.02 ±3.99,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1)。
对五个维度的支持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见表1),两类大学生在指导思想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视障大学生在其余四个维度上高于健全对照组,且均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
2.日常政治观念与政治行为
调查显示:1)视障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较高,选择“非常感兴趣”的比例达37.7%,高于健全对照组19.1%的比例。2)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较高,“经常参加”的比例达42.9%,高于健全对照组的36.7%。3)入党意愿较高,“希望”和“非常希望”加入两项的比例合计为59.8%,“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达63.6%。4)入党动机端正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视障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达20.8%,高于健全对照组的5.6%。
(五)视障大学生的道德诚信观念与价值观
1.道德取向
自编道德观念量表,共5个条目:“只要个人利益能得到满足,必要时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只要双方愿意,大学生恋人之间完全可以发生性行为”,“无论如何,子女有义务尊重父母、赡养父母”,“对于弱者,每个人都应该充满爱心去帮助”,“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应该主动让座”,分别用于测量道德规范意识、家庭伦理观念、同情心、性观念和公德心五个维度上的取向。统计从“完全赞同”5分到“完全不赞同”1分采用5级计分,前两题为反向计分。5个条目总分(满分25分)用于测量道德观念总水平,得分越高,道德取向越积极。
统计显示,视障大学生18.27±3.54的道德观念总得分低于健全对照组的19.25±2.97,且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1)。
对五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见表2):两类大学生在同情心、性观念、公德心维度上没有差异;视障大学生在道德规范意识和家庭伦理维度上低于健全对照组,且均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视障大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和性观念两个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仅为2.77±1.58和2.48±1.44(满分为5 分)。
2.诚信观念
自编诚信观念量表,共4个条目:“考试时如果条件允许,来点“小动作”(作弊)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在网络上聊天或发表评论时说点脏话假话是很正常的”,“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在个人求职简历上造点假是可以理解的”,“助学贷款反正是国家的钱,可还可不还”,分别用于测量学业诚信、网络诚信、职业诚信和契约诚信四个维度上的水平。统计从“完全赞同”1分到“完全不赞同”5分采用5级计分。4个条目总分(满分20分)用于测量诚信观念总水平,得分越高,诚信水平越高。
计算诚信观念总分发现,视障大学生11.57±4.67的得分低于健全对照组13.43±3.31的得分,且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1)。
对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见表3):两类学生在学业诚信和网络诚信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视障大学生在职业诚信和契约诚信维度上极其显著低于健全对照组。
3.价值观
调查发现,视障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相比更积极,更出世,他们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生活是否舒适、幸福”,“是否有自己的事业”四个选项置于人生价值的前四位,把“社会名望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置于后三位,而健全对照组刚好相反,把后三项置于人生价值的前三位。
另外,关于社会上是否存在歧视残障人士现象的价值判断,在5分代表“非常严重”,1分代表“完全没有”的评分体系中,视障大学生得分为3.49±1.10,显著高于健全大学生3.19 ±0.83的得分(p<0.05)。
(六)视障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状况
1.人际交往
视障大学生交往意愿强烈,在3分为满分的评分体系中,视障大学生2.57±0.62的得分甚至略高于健全大学生2.44±0.65的得分。与常人理解相悖,视障大学生交往对象的首选是健全人士(68.8%),其次才是各类残疾人士。
调查视障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障碍发现,“社会歧视”比例高达26.0%,说明我国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的真正确立尚有待时日。
2.社会融入
依据是否“经常到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环境去游玩或工作”来判断融入社会的程度,在满分为3分的评分体系中,视障大学生2.06±0.77的得分低于健全大学生2.24 ±0.66的得分;进一步调查兼职情况表明,视障大学生1.92±0.66的得分低于健全大学生的2.06±0.69,总体上看,视障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程度低于健全对照组。
调查影响残疾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发现,影响视障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两个主要障碍为“无障碍设施太少”和“自己害羞甚至害怕”,研究结果不仅说明我国无障碍建设的滞后现状,也说明视障大学生融入社会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观障碍。
(七)视障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采用张兴贵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8],量表包括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六个维度,共36个条目。统计从“完全符合”7分到“完全不符合”1分采用7级计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计算生活满意度平均分(满分7分)发现,视障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5.15±1.00的得分高于健全大学生(5.02 ±0.76),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
对六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见表4):除视障大学生在学业满意度上高于健全对照组,且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外,两类学生在其余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一)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积极特征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有异于一些社会偏见和研究结论,视障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诸多方面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积极特征。
(1)心理预期较为务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2)人生价值观念相比更积极。从调查看,视障大学生既重视个体幸福,也重视主体的社会价值,淡化金钱、权力等功利性价值标准。
(3)网络使用目的相比更为积极,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低,重视网络的信息获取和学习辅助功能。
(4)交往意愿强烈,渴望与健全人交往。
(5)生活满意度较高。本研究结论与常理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悖,对这一差异的可能性解释是:一方面,视障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作为8 300万残疾人中的“精英”群体,视障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现状作出主观评价时,很容易将其他更为弱势的群体作为参照系,可能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类比。
(6)政治支持水平较高,政治参与热情强烈。
(二)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消极特征分析
本研究也表明,视障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消极特征。
(1)自尊水平较低,被歧视感明显。
(2)社会融入不足,就业意愿相对较低。
(3)家庭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相对较淡。可能的原因是,生理残疾可能导致其与父母沟通有效性不足;家庭、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可能存在偏差,加之低自尊、歧视感等既有负面观念可能弱化主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4)职业诚信和契约诚信水平相对较低。视障大学生参与兼职及其他现代契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不利处境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消极应对等负面观念。
[1]周正环,等.盲人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施教原则[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2]朱江天.视障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8,(5).
[3]张海丛,等.视力障碍大学生挫折感类型与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2).
[4]张海丛.视障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5]张海丛.三类大生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6]张海丛,等.视力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7]胡静,张福娟.论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
[8]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G444;G641
A
1001-7836(2011)07-0101-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43
2011-05-10
北京市教工委2010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BJSZ2010ZC97);北京联合大学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SK200937X);本文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资助
宋志强(1975-),男,江西瑞金人,讲师,博士,从事特殊教育、残疾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