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2011-08-15 00:50:50□文/段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0期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化农民

□文/段 炼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文/段 炼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动力,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城镇化步伐,这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与必然路径。

城镇化;农村现代化;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宏大、浩繁的系统工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支撑点。

一、农村城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更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1、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必须扩大内需,开拓城乡市场。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弱,三个农民还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把部分农民转变成市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对工业品与第三产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而且小城镇建设会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可以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2、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农村经济,从增长方式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布局过于分散,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并且使农村各个地区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通过城镇化,可以发挥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水利、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资本和企业的吸引力,推动县乡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口、工业的聚集,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城镇化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多与地少的矛盾。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领域。据统计,城镇化每年可以为农村提供1亿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留守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创造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莫定基础。

4、农村城镇化可以培养出适应农村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而城镇化可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城镇化打破了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村由封闭逐步迈上开放发展的道路,农民可以因此而获得许多新信息,接受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将逐渐形成创新进取精神。另外,农民进城后,其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在城镇里,家庭收入更多依赖于家庭成员的素质,而不是数量,于是农民对教育的观点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城镇社会是一个彼此竞争的社会,人们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城镇立足。因此,城镇化实际上是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塑造新一代农民的“催化剂”。

二、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障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5、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

[1]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等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秦润新主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袁宁,陈小溢,谷芬.农村城镇化的思路探讨[J].理论月刊,2002.3.

[4]肖秀玲.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问题的探讨[J].探求,2002.2.

F812.4

A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