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君
(珙县人民政府蚕桑办,四川 珙县 644500)
根据四川省农业厅等有关文件精神,珙县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6666.7hm2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工程”建设,现将2011年上半年来的进展情况简报如下:
县委、县政府把蚕业产业化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把千亿增收工程和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工程纳入现代蚕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认真调研分析和积极探索的前提下,科学定位我县蚕业产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认真抓好产业规划与推进,其十二五蚕业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围绕“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全市6666.7hm2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工程”全面实施“1525”工程,即:建设10个500t蚕茧乡镇、50个蚕桑千百万元村、200个50万元以上的蚕桑专业社,5000户年养蚕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的桑园总面积达到8000hm2,具备1万t蚕茧生产的规模基础,到2015年实现投产桑园5333.3hm2,年发种18万张,生产鲜茧7500t,平均单产42kg,按照收购均价34元/kg计算,蚕农售茧收入达到2.55亿元人民币,实施桑园综合开发5333.3hm2,按照桑枝食用菌加套种黑色农作物,每公顷产值39000元计算,蚕农综合开发收入达到2.1亿元人民币;年生产白厂生丝400t,丝棉被10万床,蚕沙枕10万对,加工干茧4000t,加工生石灰粉4000t,工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全县蚕业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11.5亿元,力争进入全省特色产业强县,进入全国蚕业重点基地县。
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成立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亲自任第一副组长,同时还成立了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协助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抓好“千亿增收和6666.7hm2循环蚕桑产业带”工程建设,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与指挥部具体抓,县级部门共同抓,县乡村三级联动抓的领导格局。紧扣立足发展,做强做大,助农稳定增收的主旋律,把川农发 (2011)38号和宜府办函 (2011)112号精神,贯彻落实到拓展基地、科技领先、投入保障、规范秩序、创新管理、助农增收、企业增效各个环节,把握良机顺势而上,以“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6666.7hm2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工程”为契机,扎实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共规划落实50个千百万元蚕桑产业村,2011年启动30个,完成新栽一步成园桑800hm2,其中,倾力打造两个省级万亩核心示范产业带,创建全省一流生产示范园区。
2011年的蚕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要求,结合实际,切实加大了政策的组装和投入力度,科学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本级政府配套安排,龙头企业利前投入,县级农口部门项目倾斜,积极向上省市争取,蚕农集资投土投劳,乡镇政府打紧帮扶等六个方面筹措产业发展资金,到目前为止,全县以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262.1万元,其中:龙头企业投入1677.1万元,县政府投入375万元,乡镇政府投入200余万元,蚕农筹资投劳近1000万元,以争取市委、市政府产业带建设资金235万元。2011年在蚕业产业化发展上,实行7个方面的以奖代补政策:一是对龙头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以奖代补;二是对千百万元村给予2万元和1万元的以奖代补;三是对蚕农集中连片栽桑6.7hm2以上的示范点,给予每667m2200元的补助;四是蚕农养蚕达到吨茧以上的大户给予每千克0.5元的优质茧补助;五是蚕农集中成片20hm2以上的桑园综合开发,给予每667m250元的种苗补助;六是蚕农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户营规模达到4000袋以上的,给予每袋0.5元的补助;七是对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实行重奖重惩。由于2011年的政策更加配套,措施更加有力,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千亿增收工程”和“6666.7hm2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又是四川省“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6666.7hm2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工程”启动之年,在国际经济复苏之后,蚕业产业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抓着这一大好时机,以坚定的信心和强有力的措施,顺势而上,趁势而为,全面推进我县现代蚕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两个“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栽桑426.7hm2,占项目任务的64%,同时在6个乡镇的30个村又规划落实2011年秋季栽桑413.3hm2,确保完成新栽一步成园桑800hm2以上;二是完成标准化养蚕大棚建设608间,45600m2,占任务的456%,到目前,全县的标准化养蚕大棚累计达到5600间,364000m2;三是完成新建和改建标准的工厂化小蚕共育室250间,其中新建100m2的工厂化小蚕共育室86间,8600m2,其中,季共育150张种以上的有50间,季80~100张种的有200余间;四是完成“工程”区域内的公路建设18.6km,其中新修“工程”区域的断并头路5km,改造整治公路13.6km,硬化人行便道25km,改造美化洁化蚕农居住环境2855户,解决蚕区饮用水困难3500人,修建蚕农沼气池1151口;五是2011年春夏两季全县发种养蚕4批次67160张,同比增发8070张,增长13.7%,收购鲜茧2708.7t,同比增加350.4t,增长15.4%,平均单产40.33kg,同比提高2.5kg,蚕农售茧收入9486.99万元,同比增收3741.5万元,增长65.1%,收购均价31.02元,加上优质茧奖励,平均每千克均价35.02元,同比增加7元/kg。从今年春蚕生产的情况看,专业村、专业社、专业大户增产增收十分可观,春季养蚕300张,收入60万元以上的村21个,其中:底洞镇楠桥村,养蚕403张,生产鲜茧19.6t,平均单产48.6kg,售茧收入72.5万元,预计今年蚕业综合收入可突破350万元,孝儿镇波浪村养蚕491张,生产鲜茧19.4t,平均单产39.5kg,售茧收入69.82万元,预计2011年蚕业综合收入可突破400万元。春季蚕100张种以上的社65个,其中楠桥村1社,养蚕113张,产茧6t,平均单产53kg,售茧收入22.2万元,预计2011年蚕业综合收入可突破150万元以上;波浪村4社养蚕115张,产茧4.7t,平均单产41kg,售茧收入17.5万元,预计2011年蚕业综合收入可突破100万元以上;全县春养蚕5张种以上的户950户,其中波浪村的陈均华养蚕14张,产茧574kg,售茧收入22386元,家庭人均4477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人平增收1120元。单位41.5kg,售茧收入15355元,家庭人均收入3838元,人均增收980元。
为有效抓好蚕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提升珙县蚕业品牌名片含金量,始终坚持科技领先,提质兴业的发展战略。在科技推广上,始终坚持共育为核心、为前沿,从2011年初就着手整治、改造小蚕共育规模,调整共育布局:一是提高户共育规模,由原来的30~50张种,调整为季共育150~200张种,用三年的时间淘汰30~50张种的分散共育户,全县布局季共育150~200张种的共育户200~250户,使每户共育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从而形成稳定的户专业共育户,今年全县的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共育3龄蚕达到100%,其次是坚持“万病一把灰”,智溢公司投资100万元,新建一个年产生石灰粉4000t的加工厂一个,全县蚕农100%的使用生石灰消毒防病,每张蚕种的用灰量达到20kg以上;三是始终坚持优质蚕茧工程建设,用品质保产业,用品质增效益,龙头企业采取返利蚕农的办法,对所生产的优质茧子,分别按照3元、6元、9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优质蚕茧工程启动3年来,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单产由3年前的26kg提高到现在的41kg,千克粒数由原来的700粒,提高到现在的600粒以内,最好的是420粒/kg,有效地提高了蚕茧质量,茧丝长由原来的900m,提高到现在的1100~1200m以上,上车率、茧舒率以有较大的提高,分别是94%和75%;四是改良桑树品种,从2009年起从浙江引进优质良桑 (农桑14号)免稼接苗1600万株,栽植一步成园桑1000hm2,该品种的特点是长势快,产叶量高,深受蚕农的欢迎,计划2011年栽植农桑14号免嫁接苗 800hm2,2010年冬 2011春已栽426.67hm2,秋季栽413.33hm2;五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力度,2011年全县共举办培训班285期,共计培训蚕农2万余人次;六是坚持病虫害统防统治,2011年全县实现统防统治的蚕桑主产村115个,占92%,智溢公司无偿提供统防统治的专用机动喷雾器1000台,潜水泵1000台,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保障。
县委、县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工程”建设中,按照三业并举,一业带两业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现代蚕业产业增收支柱名片。在抓好打牢栽桑养蚕产业的同时,一手抓桑园综合开发利用,一手抓产品加工业,形成蚕茧、工业、综合开发三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蚕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即蚕茧产值2.5亿元,桑园综合开发5333.33hm2,产值3亿元,其中桑枝条生产食用菌2000万袋,产值2亿元,桑园内套种黑特色农作物产值1亿元,蚕丝工业产值4.5亿元。2011年1~6月全县共计实现综合开发利用1066.67hm2,其中,黑红苕 242.8hm2、黑花生301.53hm2、黑玉米240.4hm2、黑土豆248.73hm2、传统方式饲养黑猪500头,预计产值4000万元。到目前为止,以完成白厂生丝175t,加工干茧942t,生产丝棉被36500床,蚕沙枕5000对,加工生石灰 1200t,工业总产值达到2.1626亿元,实现税利1714万元,其中入库税收2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