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凯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业处, 山西 大同 037001)
城市绿化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公众游憩空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对城市建设、居民社会生活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客观地说,近年来,山西省城市绿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思考,现针对山西省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不足或者误区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城市绿化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具有多功能、多景观、多活动、多信息、大容量的作用。城市绿化是城市的“绿肺”,它将建筑、道路、山水、地形、植物等组合,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可以满足城市社会生活和城市居民对休闲活动场所的需求。城市绿化可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和游憩效果,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改善和重塑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质,还可以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商业机会。
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植物生态习性的科学性,是目前山西省城市绿化植物造景中营造最常见的误区之一,由此引起的问题屡见不鲜。如盲目引进南方常绿树种,渲染“热带风光”,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绿化中存在着只重视形式、忽视功能要求的误区,如照搬大面积观赏草坪的景观形式,忽视了使用功能要求。这样既不利于游人活动、休息,也不利于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并且管理养护不便,管理成本增加。
山西省许多城市的绿化设计中使用了大面积的草坪,配植了低矮的地被植物,虽然有较高的绿地率,但绿量往往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存在着种种弊端。
城市绿地尤其是广场绿地是市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场所。但当前,城市绿化区及广场建设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参与上以及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做得不够,存在以格式化的建设取代个性化的城市文化的问题。
城市绿化建设应坚持生态、景观以及文化三项原则。
在设计上,必须结合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综合考虑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的活动等生态因子对其生存、生长发育的影响,做到生态上的“适地适树”。要选择适应城市环境、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的树种,注重乔灌草多层次配植,形成植物生态群落,做到有效提高绿量,尽可能发挥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
城市绿化要实现绿量上的景观效应,做到景观上的“适地适树”。植物造景的核心在于植物景观的配植,完美的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具备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既要运用美学原理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美,也要注重用生态学观点营造植物景观,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性、科学性,形成美观、协调、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同时,也要考虑植物景观与地形地貌、水体、建筑等其他景观要素的配植,做到与总体环境协调统一,形成疏密相间、曲折有致、色彩相宜的景观空间。
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的神韵所在,城市绿化必须做到文化上的“适地适树”。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它的灵魂和精神、风韵与魅力所在,即一城之“神”、一城之“韵”。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地方特色的体现、历史文脉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练、营造文化主题,强调“神韵”。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它的绿化区以及城市广场往往被市民看作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因而对城市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城市绿化区及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在广场空间环境建设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重视公众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把城市绿化区及城市广场功能定位于政治活动、纪念活动的场所,导致广场宏伟有余、亲切不足。因此,应从多个层面进行规划,倡导温馨和谐的气氛,多一些情趣、少一些严肃与敬畏,使广场空间亲切舒适,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市民对广场空间的需要。
城市绿化建设的好坏反映在它的环境效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上,而不在于其规模大小、华丽与否。在建设城市绿化中,应多方考虑,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因财制宜,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
在城市绿化管理上,应该广泛地进行宣传,让广大市民意识到城市绿化与每一位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城市绿化管理,使他们真正关心、热爱城市绿化区,提高城市绿化区空间的安全度、舒适感以及各种环境设施的使用寿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城市绿化在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在人文、文化、生态、社会特色这几个方面做好文章,山西省城市绿化工作是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
[1]黄晶,周武忠.多元与协作——关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构想[J].中国园林,2007(5):39~ 41.
[2]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2(4):13-16.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