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南 新乡 453000)
生产实习高校教育的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尤其在高职高专院校实施“2+1”的教育培养模式下,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生产实习中,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后提交实习报告,教师评定实习成绩。这种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满意度均不高。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实习目标呢?下面就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不管项目的概念有何不同,但对项目特征的认识却基本一致。
(1)一次性: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既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
(2)独特性: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即使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项目类似,但在时间和地点、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
(3)目标的确定性:项目必需有确定的目标,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质量目标的约束下,实现项目的明确目标。目标的确定性允许有一个变动的幅度,不过一旦发生实质性变化,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项目了,而将产生一个新的项目。
(4)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项目团队在项目过程中,其成员、职责在不断变化。项目成员因项目临时组织在一起,随项目终结而解散。参与项目的成员,通过协议或合同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组织到一起,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介入项目活动。因此,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性、开放性的。
(5)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项目的一次性决定了项目不同于其他事情可以试做,有改进的机会,一旦结束,就不可能重来。因此,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要求项目精心的设计、精心的制作和精心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发现,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这类特征:每次实习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限制,即使实习的总体目标不变,但实习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实习的最终目标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每次实习结束后,都不可能再有机会弥补实习中存在的缺陷,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教师、学生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团队会随着实习的形成与结束而成立与解散,他们随着项目的进展逐步进入实习各阶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所以生产实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项目来进行安排和管理。
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因此,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满足项目的要求和期望。根据自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我认为在生产实习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项目一经确认,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项目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为项目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类型可以选择,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组织结构。从实际情况来看,组织结构体现出项目在组织中的地位。为了保证实习的成功,既需要项目经理对实习负全责,发挥团队精神,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又要求能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正常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不误。生产实习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有加强的趋势,综合考虑,最好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更能保证项目的成功。
生产实习中,项目利益相关者主要指企业、学生和学校。明确了他们的需求,能让实习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学生是项目的客户,客户满意是项目永恒的目标。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能真正认识企业,理论联系实践,深刻了解本专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部门或领域有深入的实践工作;对于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普遍不愿意无偿接收学生实习。在这种情况下,让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毕业生集中较长时间的实习,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不仅不收实习费用,有时还能给学生发放一定的补贴或奖金。除此之外,企业也希望学生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促进企业发展;而学校可以在这种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加强长期合作,逐步让实习单位成为学校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保障学生实习工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
项目管理四步法体现的是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把项目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管理的主体往往不同,资源的投入水平有高有低,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阶段的划分使得生产实习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3.1 项目启动
主要包括授权启动项目,任命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利益相关者。生产实习中,项目经理一般为实习带队教师,而学生为实习团队的主要参与人员,除此之外,另一类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成员是企业中与实习密切相关的主要负责人。由这三方共同努力,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才能把实习工作做到位。在本阶段,确定实习单位及实习方式很重要。
(1)强化实习单位的选择。
作为实习教学的载体,在确定实习单位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实习单位最好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双方共赢的发展模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基地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其次,实习单位最好是能将教学、生产相结合的企业,可通过与实习基地协调,联合制订实习教学实施计划,以满足实习双方的需要;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实习单位应该能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并愿意承担本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专业技术和技术力量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同时,具有足够接纳实习人员的能力。
(2)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
由于实习人数的增加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在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实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分散实习[3]。通过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会让他们更珍惜工作前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来塑造和培养毕业生,让学生更早熟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就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时间。当然分散实习比集中实习更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控,但只要严格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各方共同努力,一样能够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
2.3.2 项目计划
因为实习过程中基本不涉及经济利益,所以计划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上。
(1)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风险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的不确定性,由于项目团队不能准备预见和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产生背离,并给其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实习是在相对开放和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难免会遇到各种环境变化,如学生思想的变化、新环境的适应性及与企业团队的摩擦等,都可能破坏正常的实习秩序,在风险计划制订中要对引起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量化,并且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加强实习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参观学习劳动模范等方式,以保障实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当然,风险未必都是坏的影响,比如学生在企业因为实习表现突出受到奖励也会鼓励其他成员,促进实习的顺利进展。
(2)质量保证计划。
全面提高实习质量是实习改革的重点工作。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好的计划就是项目成功的一半。质量计划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习计划尽量要求规范、具体、易操作[4]。针对不同的实习对象、实习阶段,分别制定相应的实习内容。比如,针对生产线实习内容,可事先提出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如现场管理、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考核手段和方法及人机工效问题等。针对具体的生产实践环节进行问题的编写,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带着疑问去学习,或许更能有效提高实习效果。其次,实习方法多样性。除了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时间安排多种专题讲座。主要针对实习内容的重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的。请在该方面有特长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现场实习、现场参观、现场讲解,不同形式的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工作积极性。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习的效果。传统的生产实习,除了在实习前期对实习内容提出要求外,学生交到企业就基本全部听从企业安排,带队教师仅对学生生活方面关注和沟通,很少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做过多的干涉和交流。随着社会对实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聘请企业内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习带教水平,在实习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发挥实习环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键作用。
2.3.3 项目的实施、跟踪与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严格按照生产实习计划的要求,实施计划安排,保障实习目标的实现。本阶段中,核心任务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严密监督,做好实习的检查落实工作。由于生产实习时间长,地点分散,指导教师人数有限,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指导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巡查,及时发现实习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与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2.3.4 项目收尾
生产实习结束时,收尾工作主要对实习工作的测评与考核。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目前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投入大量的资源,其效果是否完全实现,必须进行客观的评价。相对于企业,在保证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让学生分批或同时撤离企业,并由专人负责收集企业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的客观评价及实习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于为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对于学生,除了按照实习要求撰写实习报告,汇总实习感想与体会&之外,还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表现、技术掌握程度和出勤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以便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全面把握,给出综合成绩;对于学校,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由主要带队教师对本次生产实习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如对实习期间影响正常实习的各种问题发生的频率及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等,写出生产实习综合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继续探索更好的实习形式与途径提供历史资料。
项目管理不仅是一门针对目标管理的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管理人员在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相应领域的技术的同时,还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不同,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调动项目组所有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项目目标[5]。生产实习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亟待改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积极将项目管理思想应用到学生实习中来,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只是手段,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探索和研究。一个项目的成功,最终是要达到甚至超过各干系人的期望,实现或超过预期的目标,生产实习也不例外,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只是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生产实习目标的另一种途径而已。
[1]池仁勇.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
[2]王潇,吴萍,郑海洋.再造培养流程 改革实践环节[N].中国教育报,2011-4-14(4).
[3]何新荣,汪保国,黄合婷.高校扩招大环境下毕业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9):100 -101.
[4]饶莉.论体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改革[J].中国市场,2008,(13):126 -127.
[5]李松.略论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4):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