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一段寒江鱼网水,空帘看到日斜时
——浅论曹寅的咏物诗和题画诗
余丽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曹寅的诗歌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咏物、题画等为主要题材,真实地反映出清代满族文人的生活风貌。曹寅的诗人心性、画家眼光、人生经历和丰厚学养,促成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他以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进行描摹刻画,寄托自我情怀,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也暗合着清初诗坛创作的时代风气。
曹寅;日常生活;咏物诗;题画诗;诗歌风格
曹寅的诗歌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毛际可在《楝亭集》序中指出:“荔轩先生家世通显,为天子近臣,乃被服儒素,黾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1]9这种选材倾向与曹寅的家世、身份和职务有直接的关系。曹寅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养成了对生活广泛而健康的兴趣:通晓园林设计、成立家庭戏班、喜欢书法和绘画、热衷于藏书和刻书等等。他身为皇室包衣,供职内务府,服务于皇家,中晚年为康熙所倚重。史景迁指出:“曹寅,虽然是一个包衣,但却是上等阶层中的一员。这点可从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教养、他的朋友以及他的品位上明显地看出来,虽然他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也没有在通常的官僚机构中任职,但依靠着在皇室精英中的地位,他成为了上等阶层中的一员。”[2]曹寅与同时代的词人纳兰性德一样,在日常生活或创作活动中,不轻易对社会现实发表评论:“(纳兰)于往古治乱,政事沿革兴坏,民情苦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而亦不敢易言之。”[3]对文网之禁、口舌之祸的恐惧,以及对官场政治的熟谙,促成了曹寅和纳兰创作的基本特色,较少涉及政治、民生、吏治等敏感话题,转而专注于日常生活。曹寅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照日常生活,寻找生活之美和心灵契合点,他常写的日常生活题材主要有:吟咏生活物具、为画作题诗、宴会即兴赋诗和联句等。他的诗作反映出清初贵族文人生活的基本形态,也体现了清初诗坛诗歌创作的时代趋势,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和文学》书中指出,康熙己未年(1679)博学鸿辞科是清初诗风的转折点,“描写时事或抒发对时事的感慨的作品有所减少”,“山水游览、题画、咏名物等反映文人生活的诗大量增加。”[4]
题材不是决定诗歌创作成就高低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莫砺锋教授说:“诗歌题材虽然有轻重、大小之别,但是它并不是诗歌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那些写民生疾苦、国家大事等重大题材的诗完全可能成为奄奄一息的平庸之作,而写书斋生活这种细微、平凡的题材的诗也可能成为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拥有灵心慧性。”[5]曹寅是一个有诗歌天赋的诗人,在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中,他将自己的“灵心慧性”表露无遗:诗人心性、画家眼光、独特的遭际、丰富的学识决定了他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通过选择审美对象,加以审美创造,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以曹寅的咏物和题画诗为例来分析。
咏物诗在曹寅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共计246首,占《楝亭集》诗歌总数的21%。曹寅的咏物诗,从内容上看,有动植物、日常用品、器物和食物、自然现象等,涵盖鸟兽、虫鱼、花木、文具、卧具、饰品、食品、闪电、凉风、酷热等。曹寅的咏物诗主要有纯粹咏物与寄寓怀抱咏物两种。纯粹的咏物诗以格物为重,专注于物体本身的形貌状态与掌故来历,《题前堂竹》、《电影》、《樱桃》、《苔》等都是纯粹咏物,以刻画为工,如《电影》:
雨意聊萧尽,河光暗黮开。初犹披雾曀,久不藉风霾。
旷野多凄露,空江少怒雷。柳边敲石火,渔夫亦徘徊[1]283-284。
“电影”,即闪电,要刻画这样一种一发即逝的自然现象,诗人所做的就是造境:以江面和天地构建空旷辽远且有层次感的时空背景;以灰暗之色为天地之间的基本色调。空间和颜色上的限定,为闪电的呼之欲出作了充分的准备:诗人用敲打火石作比喻,描写来自天边的闪电,从容不迫地写之,动静结合,深得闪电之神形。
寄寓怀抱的咏物诗,是以寄托为主,既贴切格物,又借物自寓,抒发主体的某种思虑和情怀,历来的诗论均以寄寓怀抱的咏物诗为嘉:“咏物原应为抒情。托物寄兴,物中有‘我’,形神兼出,物‘我’皆化,始是上乘之作。”[6]寄寓怀抱的咏物诗作在曹寅的咏物诗中只居少数,但可分为三种:一是借物写人;二是借物及事;三是借物写心。以借物及事和借物写心的诗歌居多,如《蝇》、《榴花》、《残榴》、《石花鱼》等诗作,借物象之特点,或暗言某事,或写人情世相,寓意哲理。《石花鱼》诗中:
唐贡称辽鲂,俗谣著洛鲤。初尝石花鱼,入馔果腴美。
墨鳞三十六,聚族穴悬水。啖花泳清晨,一网连数尾。
贵重走京师,珍裹饷朝士。赝者虽丰庞,风味那足比。
浊流经岢岚,龙门下千里。曝腮耻凡鳞,神物岂皆是。
楚人不食鲥,瘦瘠亦堪鄙。膏肥多杀身,书勖纨绔子[1]306-307。
诗人写石花鱼因味道鲜美而身价甚高,市场上的赝品很多。京城之人为了图有虚名,宁可花重金购买赝品,也不愿看重货真价实的鲥鱼,这让诗人大为感慨:一叹时人不辨真假;二叹鲥鱼之被弃。“楚人不食鲥”,事出陆容《菽园杂记》:“鲥鱼尤吴人所珍,而江西人以为瘟鱼,不食。”[7]47鲥鱼味美,在曹寅生活的康熙年间,鲥鱼是满汉全席的重要菜肴之一,首批捕捞的鲥鱼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马日夜兼程递送京城。然而在石花鱼出现以后,鲥鱼就因“瘦瘠”而被视为可鄙之物,可见“世之遇不遇,岂惟人为然,夫物亦有然者矣”[7]47-48。时人这种不辨真假,重名逐誉的行为使诗人看到潜在的危机:“膏肥多杀身。”“杀身”一词,语气严峻,食鱼毕竟是小事,不可能引来杀身大祸,诗人之所以有此感叹,皆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此诗作于曹寅49岁时,知天命的年纪,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从生活中的小事件(或现象)都可以产生深刻的人生领悟。
另一类诗,如《北院鹤》、《病鹤》、《圈虎》、《孔雀》、《鸭》、《鹭》等,感物而喻己写怀,“通过拟人化使客体对象成为主体人格或情感的投射”[8]45,物我一体,这是曹寅咏物诗中的佳作,可纳入写心一类,如《鹭》:
雪翼不轻下,孤飞野艇前。自来幽意浹,相就晚偏风。
绿占空巢雨,波横故渚烟。月凉人捲钓,清浅宿渔天[1]281-283。
这首诗化用了苏轼的词作《卜算子》中的意象和意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9]。
这首词是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上片写鸿而见人,下片写人而见鸿,借物比兴。曹寅的《鹭》也是托物写人,结尾处出现的“月凉人捲钓,清浅宿渔天”的人之形象——闲淡与野逸,体现了诗人放野山林的人生理想。此诗境界得宋人山水画之机心,极为空灵。
曹寅在寄物言志(情)的咏物诗中,多以造境和设置背景为主,在一定的情境下赋形写物,阐发感悟,而这种感悟往往借助所赋之物的特点得出。然而曹寅咏物诗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诗作中的突然转折,如《石花鱼》开头16句一直都在言说石花鱼的珍贵,从它的历史、口感、生长的环境到进入京城所引发的轰动,然后诗人话锋一转,化用楚人不食用鲥鱼的典故,转变了思维方向,得出“膏肥多杀身”的感悟。这种转折非常突兀,刘上生教授认为,这是诗人“由物及人的联想的飞跃。这种飞跃每在关键之处造成警语,由于这种表达在结构和思路上显得突兀不平,给人深刻印象”[8]47。毛际可《楝亭集》序中言:“……集中咏物诸作,若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一唱三叹,而始遇之,则自少陵促织诗所谓‘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外不能多也,而人犹欲以模拟依傍相求,焉得乎?”[1]9-10他认为曹寅咏物诗创作沿袭杜甫的创作手法:通过联想,由物及人,写“我”之所感;这种由物及人的承接,生发自然,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实际上,曹寅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作,起兴处都来自于生活本身,经过诗人的体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这种写作方式,显然与杜甫的咏物诗法有区别。
题画诗是因画而作的诗,题于画面或另卷之上。曹寅的题画诗,收于《楝亭诗钞》及别集里,题为“题某图”、“某画扇”,或题目中无“题”字,但于诗前序言中说明为题画所作的诗歌,共计78题155首。所题之画,有前代的名家名画,也有同时代人的作品,以后者居多。从内容看,有山水、风景、花鸟和人物小照。诗的体裁有五七言律诗、绝句和古体诗等,以五绝和七绝居多,这是因为题画诗多直接题于画上,而画幅题款处往往有限,因此只能是短小之作。曹寅数量众多的题画诗创作,除与时代风尚有关之外,还同曹寅本人攻书通画能赏鉴有密切的关系。曹寅身居江南,江南本是文化之乡,藏书、绘画、文艺之事,人才辈出。他与江南文士交游甚广,题画吟咏是他以文会友的基本形式。曹寅的题画诗中,为花鸟植物所题写的诗作有73首,数量接近其题画诗总数的1/2,本文以这类诗为例来分析曹寅题画诗的创作特点。
曹寅的花鸟虫兽植物的题画诗作,其创作与咏物诗类似,主要的创作手法是借画中之物抒情达意。这是因为画家的花鸟植物之作,往往是有所寄托,《溪山卧游录》中言:
作诗需有寄托,作画亦然,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不见根,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寓小人之匿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不归,刺时人驰名逐利也;春雪甫霁而林花乍开,美贤人乘时兴奋也[10]。
然而这种高妙的感情,并非通过画面的线条和构图都可以表现得清晰,画面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题画诗的创作来弥补。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画物简单,画面构图用笔干枯,意象荒凉,阅画者并非人人都能与画家心领神会,拈花一笑。以《题马竹溪藏八大山人画鹿图》[1]124为例:
丰草长林独离群,四时风角祝朝昕。何因不画青田鹤,叱驭双双礼白云。(其一)
久识山中猿鸟性,孤踪不用狎林泉。西风秃尾田间道,亦解掀唇鸣向天。(其二)
第一首中诗人再现了鹿的形象:只身独处,鹿耳高耸,一副惊警的神态。其后两句,诗人设问于画家,为何不画双飞的青田鹤高飞入云霄呢?据《艺文类聚》之《鸳鸯赋》语:“青田之鹤,昼夜俱飞。”青田鹤是自由的象征,此问应该是知人之论。八大山人,即明代著名画家朱耷,作为明宗室后裔,于明亡之后流寓人间,心中凄苦不自在处,全凭画中之物抒发。诗人深谙其心,故有此问。第二首诗是承接上文继续阐发,这只孤独的离群之鹿,对生活环境有深刻的认识;它的孤独,即在于不愿借助“狎”态而生存。这是借鹿来赞画家的品行。在《题王南村副使风木图》一类诗中,以托物言志主:
风木吟何限,杯圈属孝思。穷年护丘垄,黪墨变松茨。
破散伤游子,清明摘柳枝。披图良触迕,日暮更深悲[1]180。
王南村,名范,字诚之,号南村,浙江平湖人,善书,绘画以花鸟虫鱼为主,风格近似宋元小品。风木,即画中所绘风中之松树,典出自《韩诗外传》中:“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11]圈杯,出自《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气之泽存焉尔。”[12]诗以风木、杯圈起兴,点明此图的主旨为“孝思”。诗人由松树念及故亲之冢,古人葬地多依傍松柏,有“坟墓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的说法[13]。进而联想到游子在外,每到清明踏青上坟之时,唯有折摘柳枝以寄哀情。诗以“日暮更深悲”作结,这是曹寅取王南村画中之图象,发自己身世之悲叹。
另外一种写法就是造境摹形,尽其形态。这类诗作在曹寅的题画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题画》一题就达33首,其序中言:“赤霞、柳村杂画花果虫豸,随画随题,笔不停辍,半晌得33首,聊资捧腹,不期肖形也。”[1]518-528此外,也有句句斟酌,细微刻画,工整严密者,如《荷花》、《冬兰》、《雪球》等,这类题画诗,不是生活之物简单的再现,虽然没有深刻的寓意,却描摹得生动自然,具有强烈的美感,以《荷花》为例: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1]573。
这首诗里的数量词用得极为巧妙,“首句和对句十四字,勾勒出一幅天上云霞绚丽多彩,池中荷花红绿相间的美景。后两句是以虚写实,从人的感受来写荷花,突出荷花清香的特质。”[14]诗中的荷花,与王士禛笔下“门外野风开白莲”(《再过露筋祠》)之荷花,有不同的美感:美在清丽脱俗而不少人间气息。
这种美感的产生来自于诗人对画面的审美观照,需要很高的艺术素养,才能把视觉上的感受转变成语言上的冲击。曹寅无疑具备这样的能力,在他的《楝亭诗钞》和诗钞别集中,有很多的咏物诗作,以咏花者居多,如《五白诗》、《咏花信廿四首》等。他观察一年四季不同的花时,取象赋形,再现花卉的神态和气质,赋予其美学意义。通过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练习和关注,他笔下题画诗中的各类花朵,都有一种灵性的美感,如《梅雀》诗:
碧宇笼寒春一丫,画间幽鸟自窥花。无人沁得香深浅,除问孤山处士家[1]574。
天寒地冻的空间里仅有一枝梅花透出春的信息,不惧寒的小雀立在枝上,扭头窥视着五瓣白梅淩寒开。这种美属于文人的雅致,非沉心静气,虚心涵养而不能觉其神。
值得注意的是曹寅的论画诗,它是曹寅题画诗作中为数不多的一种,体现着诗人对绘画创作的理解、思考和评价,如《题画有感》三首[1]144-145:
芦花枫叶谁能咏,落木飞鸿漫乞诗。一段寒江鱼网水,空帘看到日斜时。
——第一首
布帆稳压玲珑去,更画茅堂不着人。绿浪红尘加一等,只应闲处办闲身。
——第二首
格是欲归归未得,还堪作想想难凭。平生下笔持公论,千古风流张季鹰。
——第三首
芦花枫叶是秋天的景象,曹寅认为在画作中呈现秋天,可用“芦花枫叶”、“落木飞鸿”等具体的物象;如果能从“空帘”的视角表现寒江打鱼的景象,则更好地体现闲情。“空帘”的视角体现出曹寅对画理中空间的意识的把握,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指出:“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15]第二首诗中,曹寅认为远帆航于江上,岸边空余茅堂一所,则画面意境更高。这是因为“秋”意之表达,以张翰诗作中表现出的情感最为动人:张翰在京师,见秋风忽起,因作歌曰:“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16]114遂弃官而归。《二十五史》张翰条下云:“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烩,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17]这是士人人格高洁的象征,对此苏轼有《三贤赞》:“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己早,只为莼鲈也自贤。”[16]114由此可知曹寅对画作的意境和格调极为看重。
总而言之,反映日常生活的诗作是曹寅诗歌的主体,对这一题材的关注,体现了曹寅性格、思想、爱好的独特之处,陈玉兰教授说:“一个时代的诗歌观念,总与诗人关注的问题及由此形成的感受和表现方式有关。当特定的生活内容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时,它就会最大程度地刺激诗人的感官,形成特定的诗性经验,并由诗人的感觉模式转化成特定的艺术表象,构成具有同一性的艺术表现方式。”[18]曹寅的诗歌,从题材内容上看是生活的,他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美感,借物体或画面表现来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的感性经验,既是个人的,也为当时逐渐汉化的八旗诗人共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1][清]曹寅.楝亭集·楝亭诗钞·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53.
[3]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511.
[4]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和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3-65.
[5]莫砺锋.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J].浙江社会科学,2003,(2):160-161.
[6]严迪昌.清词史(第二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249.
[7][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刘上生.论曹寅的咏物诗词[J].中国文学研究,2002,(1).
[9]王思宇.苏轼词赏析[M].成都:巴蜀书社,1996:159-160.
[10][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
[11][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M].周廷宷,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
[12]杨天宇.礼记译注(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4.
[1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桑梓条下引陈琳为袁绍檄[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193.
[14]赵慧文.中国历代咏花卉诗词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5.
[15]宗白华.美学散步[G]∥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4.
[16][明]张燧.千年诗眼(卷三)[M].贺天新,校点.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7]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二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64.
[18]陈玉兰.清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03.
On Ciao Yin's Poetry of Eulogizing Things and Poetry with Paintings
YU Li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The majority of Ciao yin's poems have originated from his daily life,composed by poems of eulogizing things and poems with paintings,which truly reflects a noble scholar's life style in early Qing dynasty.It is the poet's character,his view of painter,special experience and abundant knowledge that caused Ciao to concentrate on daily routine.Ciao chooses everyday life for aesthetic object to express his feeling and dreams by depicting and describing it,and forms a particular style of poetry creation,mixed with the zeitgeist of early Qing dynasty.
Ciao yin;daily life;poetry of eulogizing things;poetry with paintings;poetry style
I222
A
1001-7836(2011)06-0118-04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6.050
2010-11-10
余丽(1979-),女,湖南怀化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