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柳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通信系,河南 新乡 453000)
“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产生出新颖而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当今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就要面临着竞争的考验,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学生只有保持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其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将其与创造性的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重视考试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在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听话似乎已经成了学生的基本守则。这一现象不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还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现象无疑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读书的局面,久而久之就缺乏一种对创新的渴望与冲动以及对事物的批判思维。因循守旧、崇拜权威。现在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就是要让学生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去看、去做,多提创造性问题,敢于创新、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以及向未知事物发起挑战。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都具有了广泛的适应性和渗透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1]。
目前本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目标存在偏差。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是相结合的,缺少哪一项都不行,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是没有反复的实践就无法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而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味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将理论看得很重,却忘记了理论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遇到问题时只会照搬课本,缺少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长远目标不明确,仅仅满足于毕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创新方面的培养,缺乏创新兴趣。
另外,由于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普遍采用的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例如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得学生一味死读书、读死书,更加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团队意识。
当代大学生团队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的国情所影响。在中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无论是就业、考研还是日常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存在竞争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在此类问题上,过多注重的是如何将对方比下去,而不是考虑如何与对方合作,争取利益最大化,从而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例如,在针对某件事寻求解决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想到的都是我将怎么样做,我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很少有人首先想到借助身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帮助自己。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现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团队的作用。毕竟在社会上是没有人靠独自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参与在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代社会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而电子专业其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的文化气息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带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而重视创新的学校则会带领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思维灌输进学生的脑海,并且让学生们懂得创新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机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实践与创新有效融合起来。引导其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既重视了个性发展又加强了团队精神。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才能总结出新的解决办法,才能达到创新。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又离不开学生充分发挥本身的主体作用。例如开展一些专业性质的校园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够自己学习的目的。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变化较快,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材的更新速度,使电子专业教材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学生则是最直接的影响者,并且这些影响将一直持续到学生就业找工作。因为一些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因此教师们要加强修养,主动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讲课时将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有效衔接起来,尽量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可以在日常教学的PPT课件中增加一些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或者播放一些电子技术最新科研动向的短片等等。这样既能够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又能增加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集体。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不代表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牺牲团队精神。团队之所以称之为团队,是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一旦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个性的发展是构成团队意识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是过分的个性发展却会使团队变成一团散沙。在一个团队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追求个性而忽略了团队精神,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做好个人与团队的协调统一,在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的同时达到协同合作的目的,就能够使整个团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电子专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电子设计竞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有效转换。
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掌握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还要求参赛者能够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验装置进行安装、调试、排除突发故障等等。
在电子竞赛的过程中,不仅有对参赛者基本技能的要求,还有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电子设计能力指的是将一些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例如EDA开发与应用的能力、C语言编程能力等等。创新能力则指的是在此之外对比赛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等等。由此看来,在日常的学习中,仅仅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余时间主动搜集其他相关资料,例如多浏览电子类网站,逛逛电子市场,认识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元器件,进而了解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电子竞赛是以代表队为参赛单位,因此在竞赛过程中除了完成比赛任务外还要协调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同一队的参赛者要集体商讨设计思想,确定设计方案,还要进行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因此平时注意加强学生团队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要使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光芒又要注重团队合作,使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河南赛区共有43所学校,343个队参加了本次大赛,我校电子系参赛7个队,取得了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成功参赛奖的优异成绩,受到了赛区组委会的好评。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能够充分地将电子信息行业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和电子信息工程前沿技术融入比赛内容,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引导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高职电子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就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中积极贯彻创新教育,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但我们只要确认了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国家培养既有专业基础又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栋梁之才。
[1]潘海军,等.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39-142.
[2]刘顺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9,(1):15 -16.
[3]韩晓军,等.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12):125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