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长清 杨丽琴 马光辉
(1江西省南昌市第五医院 南昌 330001;2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 33004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观察
江长清1杨丽琴2马光辉1
(1江西省南昌市第五医院 南昌 330001;2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 330046)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对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2009年12月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为98.0%,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可改善胆道内环境,增加胆汁分泌量,使肝内胆管结石松动下移,有利胆道镜取石,提高了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清除率。
肝内胆管结石;中药;辨证论治
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位以上的肝内胆管结石是常见疾病之一,对于该病手术检查取石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残余结石及复发率仍然很高。近几年我院采用中药配合胆道镜、等离子或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91例病人为我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腹腔镜术中加电子胆道镜行胆道探查取石或等离子、钬激光碎石取石,受手术时间限制,肝内二级以上分支仍有结石残留,术中在胆总管内放置“T”型管或在左右肝管内放置“U”型引流管。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29~72岁,平均43岁;病程2~20年,平均4.17年;左、右肝内胆管二级以上2~5个分支结石,最大1.2 cm,最小0.5 cm。对照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24~69岁,平均41岁;病程1~19年,平均4.98年;左、右肝内胆管二级以上2~4个分支结石,最大1.0 cm,最小0.3 cm。
1.2 中医辨证分型 (1)肝胆气滞型:右上腹胀痛,痛引肩背,低热,口苦,食欲不振,或有轻度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胁肋部叩击痛,舌苔白或微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紧。(2)肝胆湿热型:右上腹持续性胀痛,痛引肩背,高热寒战,口苦咽干,口渴,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身黄,尿黄,或大便秘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1.3 方法 两组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内服中药:茵陈30 g、白芍15 g、柴胡15 g、生栀子12 g、黄芩10 g、鸡内金16 g、穿山甲9 g、苍术10 g、郁金20 g、炒麦芽30 g、青皮10 g、陈皮10 g。肝胆气滞型加香附子15 g、川楝子10 g、厚朴15 g;肝胆湿热型加大黄15 g、芒硝10 g、虎杖30 g、枳实15 g。术后1~2 d患者恢复进食后开始用药,每日1剂,服2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6周行胆道镜检查判定效果。
1.4 观察项目 症状、体征,引流管引流情况,实验室、影像、胆道镜检查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腹痛消失,无不适症状,饮食正常,无巩膜黄染,肝功能正常,经“T”管胆道逆行造影或B型超声、胆道镜检查肝内胆管无结石。显效:肝区上腹部痛减轻,但有时隐痛,饮食不当可诱发,经“T”管胆道逆行造影或B型超声检查肝内胆管结石明显减少1/2以上,胆道镜观察Ⅰ~Ⅱ级胆管有下移结石,Ⅲ级以上肝内胆管结石松动,经胆道镜取石1~3次取净。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反复胆道镜取石仍有残留。
1.6 结果 治疗组51例,治愈38例(74.5%),好转12(23.5%),无效1例(2.0%),治愈好转率98.0%;对照组40例,治愈7例(17.5%),好转20例(50.0%),无效13例(32.5%),治愈好转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肝胆管结石的病因学至今尚无肯定而完整的理论,可能与胆汁滞留、胆汁成分改变、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我国1983年来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9.8%~30%,特别是农村明显高于城市[1]。而不同病例的发病原理也不一定相同,所形成的结石种类和发生部位也随之而异。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颇不典型,多数病人因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常表现为胆总管梗阻或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少数病人无典型的胆道症状,但可时常感到肝区轻微胀痛或不适,可伴有畏寒、发热,肝脏可有不对称肿大或触痛。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是取净结石、解除胆管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肝叶切除可达到根治结石目的,但对于肝内结石分布广泛的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不适宜肝叶或肝段切除。胆道镜结合等离子或钬激光胆道腔内碎石,提高了肝内结石的清除率,但对于肝内胆管过度弯曲等解剖因素,碎石后结石残留不可避免,处理也非常棘手。
肝内胆管结石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等范畴,多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热蕴积所致。胆石症为腑病,病邪为气滞、血瘀、湿热,三者互为因果转化发展,而以湿热为主,故八纲辨证以里实热证为多见。本组对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基本方中的茵陈、黄芩、苍术、生栀子清热、燥湿、利胆;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炒麦芽舒肝、理气、行滞;鸡内金化坚消石;穿山甲善于走窜,性善行散,取其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之功效,以增强利胆排石、消瘀作用。气滞偏重者,加香附、川楝子、厚朴增强疏肝理气作用;湿热蕴结并热毒化火之势者,加大黄、芒硝、虎杖、枳实通腑、泻热、散结。诸药合用能起到舒肝利胆排石的功效。
肝内胆管结石的排出有赖于胆汁分泌量和胆道流体动力学改变。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加电子胆道镜微创手术后配合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利胆排石功效的中药,可改善胆道内环境,增加或改善胆管壁血液微循环,促进胆管壁的炎症水肿消退,增加胆汁分泌,促使粘连或嵌顿于胆管内的结石溶解、松动下移,使肝内胆管由上而下不断内冲洗,因势利导将较小结石排除,较大结石下移到较大胆管部位,有利于胆道镜操作。从而提高了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清除率。
[1]胡伟东,刘永合,张德怀,等.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10(5):381
R 575.6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1.01.018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