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对建设文明乡风的启示

2011-08-15 00:47:13徐金寿杨帮山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梁漱溟乡风文明

徐金寿杨帮山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对建设文明乡风的启示

徐金寿1杨帮山2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立足传统文化发扬,试图通过复兴儒家文化来发展农村经济,这对当前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风文明是灵魂,内容包括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乡风文明;全村民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农村软实力的体现。所谓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要。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果一个地方乡风良好、人人讲诚信、不欺诈,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高,外商也乐意来投资,从而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如果一个地方,邻里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而且欺诈哄骗盛行,占小便宜的思想泛滥,强行承揽工程,就会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还能使农民增强进取心,更新观念,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生产,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家庭的和睦,邻里的团结;离不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纯朴互助的民风,营造宽松适意的生活氛围,创造和谐稳定的公共空间,从而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农村和谐相互促进。

(三)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客观需要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使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有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得到很快提高。

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一)成立乡农学校,教化民众

1933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划为乡村建设试验区,实验区两县的行政机构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合二为一,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1]

1.创办乡农学校,开展全乡村教育

实验区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重视品德高尚者的示范效应。乡农学校的学众是乡村的一切人,并成立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和高级部。儿童部以实施学校式的普通教育为主;成人部、妇女部则主要是社会式的教育,多在农闲进行;高级部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骨干人,注重全乡村教育。

2.确定教育内容,注重精神熏陶

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包括识字、唱歌等课程和精神讲话,重视乡村的文艺事业发展,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授文化知识。精神讲话是在教员的指导下启发民众的思想,做切实的“精神熏陶”功夫,步骤是“先用旧道德巩固他们的自信力”,然后用新知识、新道理来改变从前不使用的一切旧观念,以适应现在的新世界。旧道德即传统的道德观念,“新知识、道理”即禁缠足、禁鸦片、戒早婚等新风俗。

(二)制定乡规民约,引导民众

梁漱溟认为中国都呆的乡约主旨无过于“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即互相勉励修身、齐家、德业,互相劝诫嗜烟、酗酒、赌博之类不良习气。所以他就仿照北宋学者吕大临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而编写了《村学乡学须知》,立足于传统文化道德的发扬,而将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问题通过道德教育来实施。

(三)服务乡村建设,恢复生产

当时的农村,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底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尤为严重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遭遇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水旱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阔,受灾人口众多。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课程,如产棉地区可组织农民学习植棉技术。

三、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对建设文明乡风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衣食足而知廉耻,仓禀实而知礼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个体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的愿望。

1.要建设文明乡风,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小城镇,因势利导,发展小商品市场,繁荣农村商业。比如,可以“集”或“会”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商品交流活动。认真抓好劳务经济,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

2.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

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潜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把各种优势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如,除了利用柑桔、茶叶、畜牧水产、桑蚕、优质稻等主导的农业资源,做新做优第一产业外,还要在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围绕品牌做大文章。[2]

3.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减免一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开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创收增收。全面展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强农村医生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全面开展农村道路、通讯、电力、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他们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问题,以期消弭不和谐的因素,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实施全民教育

梁漱溟非常重视学校这一教育机构在建设文明乡风中的作用,因为学校的组织化程度高,教学效率高,在促使人们转变观念、传播新风尚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梁漱溟的全乡村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全民教育。我们不妨把现有的学校加以改造,扩建部分校舍,组织村镇开办农民文化补习夜校,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或周六周日,对学生父母实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风尚知识的教育,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设施。

1.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要根据学员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

由于各个父母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文盲,有的曾经接受过小学、初中教育,但由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很多知识无暇回顾而被遗忘,所以要根据实际的知识掌握水平,实施个别教学。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针对当地特色,教授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技术。应该包含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农具的内容,特别是现代农艺操作管理的内容,并与新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模式相结合。[3]在父母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建设农家书屋,让农民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健康常识中,不断增强文明素质。

2.在思想道德课程方面,坚持传统道德和新风尚相结合

传统道德是指亲情、家庭、孝道、仁义、诚信;新风尚是指社会风气转变、人际关系和谐、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而且思想道德课程设置要具有针对性。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一些群众有病不找医生诊治而去求神汉巫婆“消灾破难”,对此,可开设现代科学课程,宣传无神论;而有的地方丧喜庆大操大办,但却不赡养老人,为照顾老人互相推诿,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失和;有的人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对此,可开设儒家课程,申之以孝悌之义,传授温良恭谦让和仁义之道;有的地方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对妻子轻则辱骂,重则拳打脚踢对家庭成员使用暴力,对此,可开设现代婚姻法课程,让其了解,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双方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

3.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浅入浅出式的直观范例教学

由于农民文化基础知识有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要采用直观举例教学,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事物为切入点,浅入浅出,不求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但求实践知识的熟练操作。在德育上要坚持以说理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提高其道德认知,培养其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此外,可通过自编自演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歌、杂技、剪纸等,把科学知识和道德风尚与民俗节目互相渗透融合,寓教于乐,以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教学方法,达到传授知识与转变民风的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也传承活化了农村传统文化内涵,使农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展现无穷的魅力。[4]

(三)加强制度建设,培养民众守法意识

1.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村组要有学习制度,年初制定全年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道德风尚等,落实责任组织和责任人,强化学习考核,确保学习不走过场。要组织党员、团员、村民定期学习,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

2.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制定村规民约要让群众知晓认可,条款要尽量具体、明晰、量化。开始时需要对旧俗采取必要的约束和限制,对新的风尚加以引导和提倡,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形成人们的行为习惯,演变成为当地风俗,然后再反过来成为管理的补充手段,就能起到对村民的管理、教育、约束的作用。对违反村规民约者,村组干部要出面进行制止、教育,使村民接受舆论监督。

3.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检查评比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市(县)乡要定期开展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检查评比,把乡风文明建设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文明户”、“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等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败坏乡风者要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写出检讨,对情节严重者应给予法律制裁。

(四)培养先进典型,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梁漱溟把有资格、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乡村领袖,推选为学长,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而先进典型是建设乡风文明的动力和支撑,先进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具有凝聚效应、示范效应、教化效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榜样。建设乡风文明,离不开对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学习宣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从群众身边选典型,依靠群众推典型,保持典型本色,拉进典型与群众距离,树立一批有时代特征、有感人魅力、有不同层次、有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5],使群众在典型的可亲、可敬、可学、可比的形象中收获感动,见诸行动,激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激情,进而在整个农村形成崇尚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要定时召开村民小组骨干会议,领导小组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还要调动农村退休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他们思想觉悟高,在群众中有威信,把这些人组织发动起来,让他们在调解纠纷、破除迷信、宣传政策、树立新风中担当主力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还可以在乡风文明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如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反邪教破迷信等等。此外,还要及时挖掘和总结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指导和推进全局工作,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结 语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进而掀起一场乡村建设运动。试图通过复兴传统儒家文化来发展农村,乃至拯救整个中华民族,其忧国忧民的行为是可歌可泣的。但其理论在本质上逃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真正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军阀的压榨与破坏。尽管如此,但他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发展农村的新思路,尤其是给我们当前的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3]胡孝忠,叶常林.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1).

[4]卢晓军.浅谈新农村建设农民对文化的需求[J].大众文艺,2007,(9).

[5]路喜宏.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2).

2011-01-25

徐金寿(1962-),男,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梁漱溟乡风文明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