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节习俗的特点及其变化

2011-08-15 00:53李跃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年货习俗湖南

李跃忠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湖南春节习俗的特点及其变化

李跃忠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

湖南;春节;门俗特点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重要年节之一,是标志着年岁新旧交替的节日。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湖南位于中国东南腹地,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21余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其它为平原、盆地、丘陵、湖泊、河流;古属荆楚之地,好巫;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世居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侗、瑶、白族、畲族等。

湖南是我国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境内春节习俗有详细记载的历史比较早,目前所见的材料是南朝梁时宗懔(约501-565)的《荆楚岁时记》一书。作者在书中较为详细的纪录了荆楚一带初一至十五的习俗: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1]1-28

在此后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地方,比方一般都是在进入农历12月后,俗民开始准备年货,年前均有祭灶、杀年猪、打年鼓,大年三十都有吃团圆饭、守岁的习俗,初一都有开财门、拜年等习俗,又春节期间也有许多忌讳,如大年初一忌倒刷牙、洗脸的水,忌扫地等;也有许多游艺活动,如舞龙队、耍狮子等。但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这里的春节因其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

一、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

湖南民众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有少量的高粱、玉米、麦子;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茶、红薯等。由此,湖南春节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这首先是体现在湖南境内传统年货方面。如在笔者家乡湘南一带,民间传统年货的制作原料几乎都是米(粳米或糯米),像“兰花根”、“牛舌头”、“切面”、“花片”、“烫皮”、“曲曲”、“禾米”(按:后面两种是记音词)等都是以糯米为主掺以少量粳米做成的;也有的是以红薯为主,而以米为辅制作的,如传统“米糖”的制作就是先用红薯熬煮浓度较高的糖水,再把爆米花掺在里面,通过压、踩、打、切而成,至于“刮皮”就完全是用红薯做的了。又如酃县,春节期间“节内择吉,捣米粉作鸡猪牛犬形,祀天官神,谓之‘祈福’”[2]509,意即其祀神用品均为米制,而不像北方小麦生产区以面粉为之。这充分体现了湖南春节呈现出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

此外,湖南春节习俗中的一些信仰、禁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永兴县人认为大年初一的漱口水、洗脸水不能像平时一样随意倒在水沟里,而一定要先盛放在水桶里,到傍晚时分或第二天才倒到水沟里,否则会导致水田田塍、沟渠堤坝的崩塌,而于农田、水稻种植不利。又如后面说的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占晴雨、占农业丰歉的习俗也昭示了其江南水稻文化的特色。

当然,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物质流通日渐便利,全国各地的年货、特产均流进湖南,所以年货的特色也不再分明。记得笔者幼时,父母从11月开始就慢慢准备年货,到12月中旬时几乎天天都在炒啊、炸啊、蒸啊,忙得不亦乐乎;那时,自家偶尔能碾一点麦子做点面粉的年货,那是值得在村里炫耀的一件事。到1990年代,人们自己制作的年货品种少了,多数都是上城里购买,至于近些年来,乡民制作传统年货的家庭几乎没有了,笔者2009年在家乡了解到,我们村六十余户,自家炒、炸年货的只有一户人家,其他的都是提着袋子上县城或集镇上采购。传统年货的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强烈的祈丰年目的

表达对新年美好的祝福与愿望,这大概是所有地区春节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湖南春节也有着明显的祈丰年功能,如清代醴陵县有在春节期间为“田禾人畜祈祜神庙”的习俗(光绪二年《醴陵县志》),在善化县(今长沙一带)则有在元宵日舞龙灯以禳虫的习俗(光绪三年《善化县志》),而安仁县农村在每年正月初七日要“游灯田塍以祈丰年”(同治八年《安仁县志》),茶陵亦然(嘉庆二十四年《茶陵州志》)。

春节“祈丰年”的目的还体现在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占晴雨、占农业丰歉等方面。在古代,湖南人喜欢根据春节某个时日的气候来占验当年的收成,如长沙人喜欢在正月初一“占风之方向,以验岁之丰耗,北主丰,南主歉”(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而醴陵则是在立春日占卜,其根据是当日天气的晴与雨,晴则丰,雨则歉(同治九年《醴陵县志》)。

与“祈丰年”求吉祥相对应的是春节期间民间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驱邪、禳灾活动。这主要是通过行傩来达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在衡阳与当地百姓一起欢度上元节,事后作《衡州上元记》一文详细记载了正月十五日“衡州张灯火,合乐宴宪僚于庭。州之仕女,倾城来观,或累数舍,竭蹶而至。凡公府供张所在,听其往来,一无所禁,盖习俗然也。咸淳十年,吏部宋候主是州,予适忝陈臬事,常平以王事诣长沙,会改除。于是候与予为客主礼。是晚,予从城南竟城东,夹道观者如堵……及献酬,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焉,极其俚野,以为乐……”(《文山先生全集》卷九)的盛况。其中的“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焉”就是百姓戴着面具表演傩(傩戏、傩舞);又如茶陵一带,元夕之夜“少年朱裳鬼面而戏”(嘉庆二十四年《茶陵州志》),其“少年朱裳鬼面而戏”显系《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3]56的衍变。

此外,耍狮子、舞龙队等也与傩一样,“以索室驱疫”(《周礼·夏官·方相氏》),从而达到祈求平安、吉祥的目的与功能。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年轻人那种安土重迁的观念已不复存在,大家都向往城镇生活,人们的谋生方式也趋多元化,种地已不再是农村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再加之几十年的倡导科学、远离迷信的教育,因此,不少年节期间的信仰习俗都已离年轻人远去,民间的种种祈丰年习俗也渐渐消失了。

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

春节前后,民间相关的游艺活动非常多,这在国内多数地区都是一样的,而且很多地区的项目也差不多,一般都有舞龙灯、耍狮子,或扮杂戏,或演戏等。

湖南也基本如此,如在浏阳一带,据嘉庆二十四年《浏阳县志》的记载,春节时其活动除龙灯外,“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按:元宵节)止”。芷江一带名目更夥,为“百戏,若耍狮走马,打花鼓,唱四大景曲,扮采茶妇,带假面哑舞(俗名跳大头)诸色,入人家演之。又舞龙队,沿街盘绕,萧鼓喧阗,道路鼎沸以为乐”(同治九年《芷江县志》,相似记载又见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

这一习俗在笔者童年时还是这样,如笔者出生地永兴县庄山村大塘组,是一个人口不到200村庄,但乡民组有一副锣鼓队,一队龙灯。每过12月24日,村人就自发聚集在村前的稻谷场上敲锣打鼓,届时,村人倾巢而出欢聚晒谷场,而一些年轻人也会趁此机会比划比划,摔跤、翻筋斗……;龙灯也经常外出耍乐。小孩子就更用不着说了,进入十二月大家都盼着过年,三五成群哼着过年民谣“二十一,买支笔;二十二,炒过花生瓜子豆;二十三,掸了灰尘出过坎;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年鼓;二十六,砍年肉;二十七,街上走一;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糊对首;三十初一,打甩手”,欢快的歌声响彻整个小村。可进入1990年代后期便看不到那样的热闹场景了,近些年,我年年回家过年,感觉年味明显淡了,发现乡邻要么是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要么是三五成群玩麻将、甩老K赌博。

春节期间邀请戏班演几出戏热闹一下的习俗,在湖南也很常见。节日演出,本身就是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湖南境内戏曲剧种极为丰富,既有全国性声腔剧种京剧、昆曲流布在湘,也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湘剧,当然活跃期间更多的是一些地方小戏,如花鼓戏、辰河戏、木偶戏、影戏等。

其中春节期间的演出,有其特殊要求,所演剧目以吉祥、喜庆为主,尤其又是开场第一出必须如此。这类戏,学界一般称为“例戏”,而在湖南省境内不少人称之为“登场戏”。《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登场戏”条介绍说:“湖南大戏班演出时,开场第一出戏称为登场戏。多为《三星福》、《十福》、《十三福》一类喜庆戏。年节例演《财源辐辏》,朔望日演《富贵长春》、《天官赐福》等。此后接演正剧。”[4]523也就是说,在湖南省春节期间多演《财源辐辏》、《富贵长春》、《天官赐福》等例戏。这些剧目均是演天官奉上帝玉旨,率领一群福神来到下届为福主赐福。如《财源辐辏》便是敷衍赐福天官,携福、禄、寿三星与财神玄坛、利市仙官等同往人间降福迎祥,祝人财源茂盛、温馨祥和、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四、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

乌丙安指出民俗的特征理当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民俗事象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即民俗的内部特征或内在特征;一是民俗事象在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活动中显示出的特征,即民俗的外部特征或外在特征。其中内在特征有三个方面,即民族的区别,阶级阶层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外部特征有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四个方面[5]30。

湖南春节习俗当然有着上述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但作为“这一个”,其诸特征的具体内涵和外部呈现自有其特殊之处。《荆楚岁时记》中记的一些春节习俗,在其后的时间里均有传承,甚至流传至今,比方贴门神、放鞭炮开财门、拜年等均如此。但也有一些湮没无闻了,比如梁时有“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的习俗。此俗据《录异记》载,说是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时,有辆马车从湖里出来,(乘车者)自称是青洪君,邀请区明过访。青洪君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区明并问他有要什么需要。之前,有人告诉过区明:“只求如愿!”所以等到青洪君问他时,他就说“只求如愿!”。如愿原来是青洪君的女佣人,青洪君虽然非常喜欢,但还是同意了。从这以后,区明如有什么要求,只要让如愿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满足。一年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迟了一点,区明打了她一顿,如愿就逃到秽土堆里去了。区明见状,乃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并呼唤如愿,但如愿并没有出来。以后人们为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就形成了在初一边用拐杖敲打秽土堆,边呼唤如愿的习俗。不过,此俗在笔者家乡湘南一带并没有传衍开来。

湖南境内地形复杂,再加之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也比较多,因而使得这里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一些具体的民俗事象在省内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吃“年夜饭”,很多地方都是在除夕之夜举行,而笔者家乡却是在中午进行。届时,置办一桌丰盛的饭菜,祭过祖宗、天、地、庙王爷爷、灶王后,家人共享盛宴。而湖南衡东县年夜饭则是在除夕那天凌晨三四点进餐,当地俗语“鸡冇叫,狗冇咬,半夜吃饭衡山佬”,说的就是衡东人在深更半夜吃年夜的奇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啦?相传是过去穷人一般都难免有些债务,或地租或高利贷。一年到头了,债主多会在此时来收,但老百姓实在还不起只好外出躲债。可俗话又说,叫化子也要过年啊,于是全家只好在大年三十那天天未亮时把年饭吃了,然后躲到外面去,任债主上门来讨逼。天一黑,债主也要回家了,穷人于是就又回到家中。年长日久,衡东人特有的深更半夜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形成了。

这里还要指出在近些年新出现的两个与春节习俗相关的社会现象:一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到酒店吃年夜饭的现象。笔者以为这一现象,对传统的春节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第二是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利用春节走亲访友,联络情谊的功能。春节本是“亲情的驿站”[6]1这是一个人情味特浓的节日,从家人聚在一起制作年货,一起除夕打扫,到亲友年夜团聚,把酒祝福,到初一的见面祝贺拜年,无不显示了这一点。如“中国饮食习俗不仅重吃,更重要的是看重食物的准备、制作过程,许多食品的烹调过程近乎一种仪式”,在这“制作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幸福。……最重要的是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可以把全家人联系在一起”[7]223-224。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精细,社会服务行业的不断完善,这些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五、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

湖南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省份,其中不少边远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但更多的是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处。由于这样,一些地区的春节(过年)习俗就呈现出多民族的特色。如瑶族过年时,有以青壮年三人为一组扮演新年耕作,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的习俗。这显然是汉族文化“迎春”仪式的演变,然二者又同而不同。又如零陵一带,历史上一直是瑶族、汉族杂居的地区,明清时,在举行迎春仪式时,瑶族人亦“十数辈击长腰鼓,吹笙呜呜,团圞亦随舞跳”(嘉庆十七年《新田县志》)。

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处,尤其又是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少数民族人口走出大山,进城务工,因而不少少数民族“汉化”严重,他们的节日习俗已渐渐在丧失着他们的民族特色。这一点也是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3]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6]萧放.春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TheCharacteristicsand ChangeofSpring FestivalCustom in Hunan Province

LIYue-Zhong

(SchoolofHum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Hunan Spring Festivalcustom hasbeen interactingwith the custom in other districtsin China,and they share some in common.But Hunan,located in south of China,has its local features covering distinct paddy culture,strong desire for harvesting,and colorful recreationalactivities.The same custom w ill be displayed in different forms and different customs from differentm inoritiesw illaffect each other.But unfortunately some of them have lost their uniquenessin the 21st century.

Spring Festival;Spring Festival in Hunan;characteristics

K892

A

1674-831X(2011)04-0097-04

2011-04-13

湖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湘哲社领[2010]14号);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湘教通[2004]284号)

李跃忠(1971-),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戏剧与民俗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年货习俗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年底来点硬年货
备年货 迎新春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花样年货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