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生
(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方志敏与皖南革命斗争
方春生
(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方志敏在皖南特委的创建、皖南新区的开辟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曾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亲临指导皖南革命斗争。由于诸多原因,导致进军皖南失利。在狱中,方志敏就失利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然而,进军皖南的失利,人们容易淡忘方志敏在皖南革命斗争中的贡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研究和评述这段历史,是对方志敏最好的纪念。
方志敏;皖南革命;贡献;经验
方志敏的光辉形象早为人们所敬仰。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一是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这块模范根据地曾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二是他在狱中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在狱致全体同志书》等文章,对中国革命做了抒情的论证和理性的探索,教育了无数后人。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说:“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1]本文要论述的则是一段鲜为人知却不能忘却的史实——方志敏与皖南革命斗争。
皖南地处皖浙赣三省接壤地带,山峦起伏,地势险要,历来是战略要地。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党的组织和活动。到1931年6月,皖南地区我党已建立休宁、歙县、祁门、太平4个临时县委以及黟县区委、石埭特支,绩溪支部,共计党员342人。但是没有统一的皖南党组织,隶属芜湖中心县委领导。
1931年6月,芜湖中心县委派刘震任徽州区巡视员到皖南进行党的领导机关的组建工作 (徽州工委1931年11月正式成立)。然而,皖南距离芜湖较远,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刘震由1931年7月给中共中央报告《关于徽州社会状况及组织情形》时建议:“(一)徽州地处皖之西南边陲,与江西赤区邻近,而距芜湖中心县委山路崎岖五六百里,交通不便,指导有鞭长不及马腹之患,宜在徽州屯溪成立中心县委指导徽区工作。如成立特区,由屯溪水道直属中央指导,实行巩固江西苏区的任务。尤为适宜。(二)赣东北是否派人来徽发展有党的组织,如果发展有党的组织,是否应当由中央通知赣方与徽方发生关系,统一组织,共谋工作的发展”。[2]342事实也验证了刘震所说,1932年3月,芜湖中心县委遭受破坏,徽州工委同上级领导机关失去联系。为了寻找上级组织,得到工作上的指导,4月徽州工委决定派朱晓村赴芜湖,要求中央迅速派员前来徽州指导工作,同中央发生组织上的关系。7月,徽州工委同上海党中央接上关系。徽州工委向中央作过两次工作报告。7月徽州工委书记鲁国储去上海开会,返回途经芜湖时被捕。中央于9月25日函告徽州工委鲁国储被捕消息。同年9月,徽州工委还和皖西北道委发生了组织上的关系,但由于军事的变动,失去了交通路线。1932年6月,徽州工委决定与邻近的赣东北省委发生横向联系,就徽州的党务,游击武装及党务人才缺乏等向赣东北省委作报告。报告说:“早应与你处发生横的关系,再根据派来布置徽州工作卢同志的报告,经你处会议决议,接受中央党代表指示,与皖南打成一片,以及按地理形势,处处有发生关系的必要,以便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进行工作”。[2]433同时工委决定派朱晓村去赣东北苏区商讨工作。
1932年7月,赣东北就徽州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皖南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加紧发动和领导群众经济和政治斗争。配合苏区红军与苏维埃运动的迅猛发展;党的组织应在斗争中发展;只有在斗争中发展党组织才能经受住打击和挫折;斗争不单是武装斗争。应从群众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发动群众参加斗争,从而发展到政治斗争,以致走上武装的游击斗争,游击斗争一定要建立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没有群众的游击斗争是危险的,也是不能持久的。[3]237同年冬,中共徽州工委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 (1932年12月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皖南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闽浙皖赣革命斗争,牵制和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时任闽浙赣省苏区政府主席、后任省委书记的方志敏,为了加强对皖南革命斗争的领导,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一是1933年冬,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省总工会秘书长李杰三到皖南重镇屯溪,秘密建立皖南特委,并担任特委书记,机关设在屯溪上街(今老街69号),“合记春号”中药店内。尔后,又派省消费合作总社主任宁春生,苏承品等前去屯溪,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二是在方志敏的领导下,1934年1月,省委举办了白区工作训练班,为开展白区工作培训干部。训练班的内容,主要讲白区工作的重要性,白区工作的条件和方法,介绍皖南地区的情况等。三是方志敏再次派训练班学员原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张金载,原化婺德县委组织部长刘毓标,原铅山县河南特区委书记陈直斋,以及船员工会干部黄天贵等人前去皖南重镇屯溪,加强皖南特委的领导。临行前,方志敏亲自找他们谈话,交代任务:“为了扩大苏区,打破敌人的封锁,派你们到皖南去工作。”并说:“皖南有个特委,李杰三在那里担任特委书记,你们到皖南去工作要向农村发展,到劳苦大众中去,当然城镇工作也需要,但重点要放在农村发动广大农民创立游击根据地,以便将来把皖南,浙西和闽浙赣连成一片。”[4]16同年4月,张金载、刘毓标等人到屯溪,见到李杰三接受任务。刘毓标到歙县任县委书记,6月调太平任中心县委书记;陈直斋先到休宁担任县委书记。8月调歙南任县委书记兼浙西特派员;张金载留特委担任组织部长;黄天贵去贵池以后,担任贵秋东中心县委副书记,他们均为特委委员。在闽浙赣省委的领导下,特别是方志敏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下,皖南特委的创建和积极工作,使皖南的党组织得到了恢复、新建、发展。这对推动皖南革命斗争的开展和皖南新区的开辟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皖南特委下辖歙县中心县委,书记张金载;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石青太中心县委书记吴介唐;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洪维恭、王晓南、李步新先后任书记;贵秋东中心县委,书记夏金良;祁秋贵中心县委书记黄南山;黟县县委书记余纪一;浙西工作委员会,皖南特委委员陈直斋兼任浙西特派员。
从以上可以归纳这样几个特点:1与赣东北苏区彼邻的皖南历来是战略要地;2皖南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党组织。从1930年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3皖南党的组织没有确定的上级领导;4皖南党组织没有明确的斗争方向,缺乏实际的斗争锻炼;5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后,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皖南党组织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有了明确的斗争方向,各地党组织有了更大发展。
皖南革命形势的发展,对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及保护基本苏区具有重要意义。1933年冬,国民党蒋介石调动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部署在闽浙皖赣苏区周围的就有10万多兵力,苏区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制定了“打破敌人的进攻,保卫基本苏区,同时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区”的基本战略方针。1933年11月,闽浙赣省召开第三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方志敏强调“加强白区工作,积极发动白区群众,创造皖南、浙西新苏区的重要”,并计划在三个月内,在“皖南建立四十个秘密区委”。[5]1934年1月24日,闽浙赣省委作出《关于开展白区工作发展的决议案》,动员党组织加紧开展白区工作,在2月至4月的3个月中,全省发展150个新的秘密区委“皖南特委要建40个秘密区委”。[2]682
在创建新苏区的方针指导下,皖南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建立歙县、石青太、太平、宣宁旌泾、泾旌宁宣、贵秋东、祁秋贵等7个党的中心县委,十一个县委和十一个相当县一级的区委(不含旌德四个党支部);一个浙西工作委员会和皖南红军独立团,后扩编为独立师。仅歙县中心县委,到1934年9月,就发展成为歙南、歙北、休宁、绩溪、淳安等5个县委、28个区委、有党员1200多名。有组织的农民3000多人。由皖南特委领导的浙西工作委员会;到1935年4月,先后建立4个区委、100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000多名,并普遍建立了红军组织,参加者达400多人。[4]18-24
鉴于皖赣、皖南两游击区域的发展,对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及保护基本苏区,皖南各地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闽浙赣省委关于“年关来个总暴动”的指示,积极组织农民团、游击队对国民党、土豪劣绅以及地方武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有影响的是:际村暴动、柯村暴动、杜家村暴动、金竹暴动等,其中以1934年8月柯村暴动最具影响。参加的农民有3200多人,党员100多人。捉拿和镇压了地主豪绅、顽固保长320多人,缴获武器300多件。摧毁了当地国民党的基层政权。为了支援柯村暴动,方志敏派出了红军游击大队和一批干部300多人,从赣东北出发,在攻打皖南祁门县城后,由宁春生带领进入柯村地区,在茅山岭击溃国民党太平县自卫队,壮大了暴动声势,鼓舞了群众热情。在红军游击大队的支援下,农民开仓分粮、烧毁地契债据,张贴“为土地、为自由、为苏维埃政权奋斗到底”,“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标语口号,庆祝暴动胜利。在暴动浪潮的推动下,许多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军游击大队迅速扩大为4个中队,地方游击队发展到600余人,正式公开成立有300多人的柯村农民团。太平中心县委机关迁到柯村,下辖太平、石埭 、黟祁、泾县、青阳5个县委、18个区委、68个支部,党员300余名,少共、妇女、儿童等群团组织也有很大发展。
根据闽浙赣省委的指示,建立皖南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正式提上议程。经过筹备,皖南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10月在柯村正式成立。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祁门赤岭,南至祁门历口,北抵石台七都方圆百余里的苏维埃区域诞生。宁春生任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再兴任副主席。苏维埃政府设财政、供给、土地、裁判(即肃反委员会、保卫局)交通、印刷、文教、修枪8个部,并任命各部负责人。接着各县、区、乡也相继建立或筹备建立苏维埃政府机构。以柯村为中心区域的一些村庄开始分配土地,共计有600多户3000多人分得了土地,每人平均两亩多。在皖南苏区还流通了农民称之为“红军票”的苏维埃货币。
柯村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和发展壮大,紧密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皖南行动。在闽浙赣土地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934年11月4日,中央军区电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军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保卫老苏区,出击浙皖边创建新苏区。方志敏由省委书记改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区司令员。1934年12月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皖南,每到一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散发、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书写革命标语。方志敏在汤口、柯村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并带领全场军民高呼“为争取北上抗日的最后胜利,造成千百万铁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先遣队书写的大字标语,至今依然留在汤口、休宁县鹤城等地的墙上。[6]701934年12月18日,方志敏率军进入皖南苏区柯村休整。在先遣队撤离前,方志敏对皖南新区的革命斗争又作了具体安排:1.布置柯村苏区转为游击区。方志敏召集柯村苏区负责人会议,听取汇报,分析形势,指出你们这里离中央苏区太远,形势又发生了变化,继续在这里搞苏维埃不太适合,要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分田分地改为减租减息,把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2.改组中共皖南特委。撤消工作开展不力的李杰三的职务,派第十九师政委聂洪钧担任皖南特委书记,坚持皖南的革命斗争;3.派随军干部团的李步新在皖南泾县一带工作;4.决定留下红军团侦察营和柯村暴动时从赣东北来的游击大队500——600人组成皖南红军独立团,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秘密工作。方志敏还写了“紧握欃枪,任他风暴”[6]71八个字,鼓励大家英勇不屈,顽强斗争。方志敏亲临皖南指导革命斗争,扩大了党和红军在皖南的影响,鼓舞了皖南的党组织和人民。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刘畴西的率领下,于1934年11月——1935年1月,转战于浙赣边和皖南,方志敏称之为“皖南行动”。在皖南行动过程中,先遣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关心群众疾苦,在汤口会师之前,两路进军顺利,连在国民党统治下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也感叹红军“如入无人之境,而国军到处庐舍为墟”。[7]55先遣队在皖南,因种种原因,最终失利。在总结进军皖南失利的经验教训时,方志敏被捕入狱后,在狱中作了深刻的反思。
(一)保守主义是失败的远因。这一点,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二十四,右倾保守主义是我们最凶恶的敌人中指出:“回忆从前环境顺利的时候,保守着不积极向外发展,丧失了许多良好时机,真是十分可惜!右倾保守主义,是赣东北最凶恶的敌人,就是这次红十军团受了损失,其原因也可说是由于保守主义,假若很早就注重皖南工作,就派得力人员到皖南去,这次必能帮助红军完成其创造新区的任务,可惜皖南工作开展太迟”。[8]761935年4月20日,方志敏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也指出:“回思一九三四年前三年,确实深感那时错失了许多有利发展机会,就是这次红十军的失利,固然主要是我们领导上的错误和无能,但是进一步追问,则保守主义且是这次失败的远因”。[8]111
(二)以复杂、矛盾的心理含蓄指出王明“左”倾路线领导规定的战略意图,行动指导方针上的错误。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红七军团奉命改编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开赴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部红十军会合后,成立红十军团继续北上进军皖南。应该说,执行中央命令没有错,然而,是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执行的,从时机上和准备上都是不充分的。这一点,方志敏曾含蓄指出:“皖赣、皖南新苏区的创造与游击战争的开展,明显的是赣东北党执行了中央指示的结果。1934年,正当着敌人五次围剿,苏区周围的封锁线渐次造成,给对外发展不少的困难”,“回思1934年前3年确实深感着那时错失了许多有利发展的机会”。[8]111
在军事斗争的战略上,军团长刘畴西不听方志敏的劝阻,执行中央指示与敌人硬拼,硬拼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方志敏在狱中反省说:“我们过于机械地执行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规定的战略,而不知灵活的将主力红军调动打击弱的敌人”。[9]156再者1934年12月10日红十军团进至皖南汤口地区。此时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已开始长征。红十军团不是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而是集中兵力,继续向皖南进军,进行运动战,打消耗战,方志敏对“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有看法,但“我下了决心去完成党所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8]95
由此可见,方志敏的精神可佳,他复杂、矛盾的心理没有阻止他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坚强决心。然而,他也就成了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牺牲品。正如毛泽东多次说过的“方志敏同志牺牲可惜了!王明路线断送了他”。[4]56
(三)皖南行动失利的军事原因: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二十九,皖南的行动里总结为:“1.谭家桥之战,因战术上的缺点而失利。2.自谭家桥战后,采取右倾的避战路线,没有下决心争取战术上的优势,与敌人决战,消灭敌人。因一味避战,使红军不但不能得到必需的休息,而且常常走小路,爬高山,致全军过渡的疲劳。3.帮助红军战斗的游击战争,没有很快的进行。4.在每天行军中,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管理,都没有积极进行,军中存在没有时间来进行工作”的观点,没有及时揭破,鼓励全军,指挥政治工作人员忘餐废寝的来进行工作。5.军纪已随之放松,有不少违反重要军纪者,没有立即予以处分。6.客观的原因,就是敌人兵力比我们绝对优势。”[8]95
(四)皖南工作的忽视。皖南北接安庆、芜湖、东接浙江,西南与赣东北苏区毗连,既是赣东北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的秘密交通线,又是南京国民党政府进攻苏区的基地和后方。1932年底,党中央将皖南各县的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省委领导。然而从赣东北省委派去皖南创建皖南特委加强对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人数来看,与皖南实际斗争需要相差太大(1932年6月23日,中共徽州工委给赣东北省委报告中曾经两次提到“人才缺乏”问题)。正如方志敏反思到:“当时苏区周围的白区,是异常空虚,群众是异常的要求革命,而我们的目光只看到苏区以内,极端缺乏向外积极发展的精神,较之1928——1929年的进取精神都有逊色”。[8]110-111
派去皖工作的同志,应该说对创建皖南特委,加强对皖南革命斗争的领导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皖南,目前党的工作有计划的去发展,这是没有的,各县的地方工作都没有联系……党在农村中对农民的领导是极薄弱,只知道上名册,而对农村支部的教育大部分是没有谈到的。因为这样,现在建立之新的区委及工会各团体的工作,是找不到人来作了,游击战争的开展就觉得干部的困难”。[2]742但最主要的是李杰三来皖南后,没有服从组织决定“活动范围仅限于县城和较大集镇,没有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劳苦大众,工作局面没有很好打开”。[6]59虽然方志敏在柯村苏区时派人找到李杰三,对其进行严厉批评,撤销了他的特委书记职务。然而“因过去对皖南工作的忽视,以致红十军在皖南行动,没有得到当地党的和群众有力的帮助,不能得到一个整天的休息(当然主要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因而折回苏区,受到失败。故我希望同志们谨记取过去血的经验教训”。[8]111
综上所述,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省委,在指导皖南革命斗争中,倾注了心力。特别是在中共皖南特委的创建、皖南新区的开辟——以柯村为中心,方圆100多里的红色区域皖南苏维埃政权,这是皖南革命斗争中出现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失利,方志敏身陷囹圄。但他还是以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对进军皖南失利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总结,主动承担“领导上的错误和无能”,要同志们记取血的经验和教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更应看到,进军皖南的目的是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之敌,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红十军团8000多人孤军深入,吸引了1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牵制敌军到主力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牺牲。方志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广大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的伟大壮举将永载史册。
[1]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8-20(3).
[2]中共福建、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协作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刘毓标.关于二战时期皖南革命斗争的回忆[M]∥中共徽州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黄山红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5]浙江省淳安县保存.敌伪政治档案卷.(浙江省保安处第三分处训令)1935.5.23,中共徽州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黄山红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6]中共黄山市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黄山地方史 (1919-1949)[M].黄山:皖内部图书 97-023号,1997.
[7]中共徽州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编.黄山红旗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8]方志敏.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石凌鹤,李希文,石蔚春主编.方志敏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K201
A
2095-0683(2011)01-0103-05
2011-01-07
方春生(1954-),男,安徽绩溪人,黄山学院图书馆教授。
责任编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