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静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
——沈阳市沈河区城市文化的发掘
刘雅静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实效地惠民,认为要保证群众获得文化滋养,就必须搞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沈阳市沈河区为例,论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只有好好把握城市文化脉络、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历史印记,才能突出其文化特点,形成品牌符号。
城市文化;沈阳市沈河区;文化保护;文化发掘
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1]。通常所说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城市文化,即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城市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2]。城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3]。没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得不到发展,城市缺乏精神思想的滋润,就没有灵魂、活力和动力。城市文化内涵、文化品位能体现出城市的综合实力,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沈阳市沈河区的文化又是沈阳文化的典型代表。沈河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区,沈阳市2300年的历史源起于此,素有“沈阳的胚胎”之美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地位更是为它所独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沈河文化产业提供了特有的资源,清文化、民国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现代商务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区内拥有全市三分之二的市内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点)2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17处。
文化品牌是都市文化的支柱,高质量的文化品牌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打造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的系列文化品牌,使沈河文化成为沈阳和东北的文化代表,需要对沈河区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沈河区的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文化
(1)故宫(满文化)。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其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并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树立品牌是打开旅游业突破口的关键,并且这一品牌必须是独特的,而辽宁最独特的无疑是满文化旅游。
据辽宁大学教授、著名清史专家王雅轩介绍,清朝迁都北京之后,满文化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基本上失去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最能体现原汁原味满文化和满汉文化在最初融合时期特点的东西都留在了辽宁。从建筑上看,北京故宫是在明代皇宫的基础上建设的,体现的是汉文化的特点,而沈阳故宫的结构和内部装饰则都体现了满族的特点,如代表清八旗建制的八角型屋顶结构等。
(2)怀远门、抚近门。沈阳当年八大城门的名称是大有来由的,即盛京城八门对八街。“抚近对怀远,内治对外攘,德胜对福胜,天佑对地载”。
从满文化的源头出发,辽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与之相伴的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就成了文化品牌之上的锦上添花。将所有资源做整体的包装,品牌的定位就像一个攥紧的拳头。
2.商业文化
(1)中街。全长1 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交易繁华的商业区,自明清开设以来,距今已有369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历史悠久。
(2)东三省官银号。是东北地区最早创办的近代银行,它不仅垄断着东北金融业,还控制着许多工商企业。东三省官银号在我国经济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当时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也在与日俄两帝国主义金融侵略抗衡中起了重要作用。
3.民国文化
(1)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伟大爱国者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3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176万平方米,是迄今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
(2)东三省总督府。建筑面积2 6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外部为青砖墙体,内部为人字架木结构,上为深红彩钢瓦房顶,建筑用料选材考究,雕饰精良,为典型的欧式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清朝初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后成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747年这里曾为当时最高军政机关盛京将军府所在地。1928年,张学良率东北“易帜”后将此改名“东三省总督府”。
4.宗教文化
主要有佛教的慈恩寺,道教的太清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南寺,天主教的天主教堂。
5.戏曲文化
赵本山旗下的文化产业项目——刘老根大舞台位于沈河区正阳街(中街步行街兴隆大家庭正门对面),是最红火、演员阵容最强的二人转剧场,也是6个剧场中所有权属于赵本山的唯一一个,被称为“旗舰店”,每天晚上表演一场。
6.饮食文化
主要有清真路的回族特色餐饮文化特色街区,李连贵熏肉大饼,老边饺子等。
7.民俗文化
主要有满族婚庆礼仪、回族婚庆礼仪、回族祭祀活动、回族小鼓高跷、盛京古玩城二期等。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要想有记忆、有纵深、有底蕴,要想保持的文化特征不涣散,保留建筑当时的本来面目很重要,不能去破坏、去改造它。而当前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乏力,便暴露了城市对创造新城市文化的无术[4]。在发展城市文化的“旗帜下”一次次推倒、摧毁了许多文化遗产的同时却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使城市的文化灵魂逐渐“空壳化”的现象很多。因此,沈河区加大力度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就变得十分迫切。
中国城市建设在规划时,往往过分注重对个别文物的保护,而对其整体环境的保护不够,也就是仅保护一个孤立的建筑,而破坏与之共存的环境,这样就不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在城市中传承的目的。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它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发展应该有一个绵延的脉络,它的今天、明天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离不开对城市文化历史遗迹与民族传统精华的保护、继承与发扬。如果把历史文化割裂开来,文化将不会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也将会失去自己的特色。
因此,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所重点、尽最大能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沈河区发展的基本点应该考虑现在及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需要,不仅仅要保护历史遗迹,更应该注重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史前遗址、老城区、古建筑、古城景观风貌、古园林遗址等。做好以旧城为核心的整体风貌保护,并发掘城市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形成和谐积极的城市文化氛围。总之,沈河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人文环境,尤其是城市文化遗产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环境景观、空间范围都需要保护,还要提高市民对城市的亲切感、满意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注意培育城市文化品牌。这个品牌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包容所代表城市的文化性格,代表这个城市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并容易为人们所记忆和指认[5]。城市的发展需要历史文化,更需要振兴和创造新文化。只有对自己地域的文化不断地认识、充实,才能使城市永葆生机。
沈阳市沈河区属于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心城区,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地域狭小,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沈河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实需要和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扩大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产业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沈河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对于我国其他中心城区的发展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要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沈阳市“沈河兴区”之本的高度上来,使其成为“深耕沈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沈河区文化资源的内涵,积极开发和打造有沈河区特色的金融文化、商贸文化、科技文化、社区文化、宗教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拓展思路,突破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发沈河区之外的物质文化资源,利用好邻区的文化资源,对其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以创建东北文博旅游核心区为目标,以方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大南佛教文化特色街为载体,来整合沈河区内满清、民国和宗教文化资源,塑造“交融古今,东北首选”的现代文化旅游形象。我们要提升沈阳市沈河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区的知名度,最终将沈河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具备较强区域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进一步带动沈阳市的文化娱乐、餐饮和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沈河区要想成为生机无限、有魅力的城区,就必须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有自己的主题文化。沈河区文化的发掘,需要从产品品牌、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使其文化特点突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彰显自己的独特魅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文化优势。沈河区文化发掘的真正意义在于从各种趋同文化中树立自己的精神文化与主题文化,进而在文化、经济、建筑等各领域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构建自己的文化内核,最后推动城市文化的向前发展,提高自己个性化的竞争实力。
[1]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2.
[2]刘文俭,马秀贞.城市文化解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2):8-13.
[3]曾望军.论城市文化品牌及其战略管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2-85.
[4]胡慧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6:302.
[5]刘湘萍.品牌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8.
【责任编辑 祝 颖】
Watch of City Culture Home——Exploration of City Culture in Shenhe District of Shenyang
L IU Ya2jing
(Collegeof Culture and Media,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It is clarified that the fundamental aim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more conducive to people 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ublic access to cultural nourishment,wemust construct culture basement well.With the example of Shenhe District of Shenyang,it is analyzed that in the p 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only by grasping city culture context and digging the historical imp rintsof city culture deeply w ill stress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its brand and iconic symbol.
city culture;Shenhe District of Shenyang;culture p rotection;culture exploration
G 124
A
100823863(2011)0220070203
2010-12-10
刘雅静(1980-),女,吉林辽源人,沈阳大学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