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莉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044)
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沙 莉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044)
论述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释了志愿服务具有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伦理特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责任,发展道德智慧,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更好地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坚持量力性原则,注意利他性动机与利己性动机的结合,因势利导,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大学生;道德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有益,更重要的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益,对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益。因此,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伦理特征,尽最大努力彰显其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让广大青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会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快乐和幸福,是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德育途径。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成员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可以认识志愿活动的伦理特征。
1.志愿性
志愿服务是非强迫性的活动,对于广大的志愿者来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是他们的价值目标,驱动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不是追求利润、权力、名誉、地位,而是追求关爱、和谐与公平正义。志愿者身上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性之美,道德之美。
2.公益性
志愿服务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被主流社会所不顾或难以顾及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人口、医疗卫生、人道主义救援以及人权等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被主流社会所忽视或排斥,在社会地位、财富分配、发展潜力、政治法律权力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志愿服务活动意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克服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公益性是志愿活动的宗旨和使命。
3.非营利性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正因为如此,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活动才凸显出了其道德上的纯洁性,才显现出了一种别样的令人钦佩的风采。当然,非营利性并不是志愿服务活动不能产生利润,而是指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只能用于特定的、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之目的。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人具有社会性,每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都来自于社会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会让实践个体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就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内在心理活动,逐步形成的同化和顺应反应的过程,个体的积极的实践活动有助于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提高人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促使道德实践个体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诸多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活动是在行政命令条件下,不得不参加的,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活动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则是青年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他们以道德主体的身份开始独立地面对社会、思考人生,品味自己独立设计的志愿行动的道德意义,体会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道德评价。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对自我行为负责任的过程,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的过程。在近些年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抗震救灾、支援西部、下乡扶贫等活动中,许多学生在思想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正是因为有了参与的机会,有了亲身的实践,他们才更好地认识了国情,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体会到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快乐,他们才懂得奉献者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多么值得尊重。而这些正是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成为国家栋梁的不可缺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从事道德活动时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一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一种情感”[3]。如果仅有道德认识而无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行为的感染力将大打折扣。道德情感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如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还包括对违反人性,违背道德准则等行为的憎恨与义愤等。有丰富的道德情感的人会成为道德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但志愿者活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是最为真切、最为积极的,大学生常常会为参加活动的“其他志愿者所感染、被服务对象所感染、被服务成效所感染”[4],他们会为此而心痛、而流泪、而惋惜、而愤恨、而同情、而欢笑、而欣慰、而主持正义、而义无反顾、而舍生忘死。这些强烈的、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始终伴随着他们,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多姿多彩、情感体验丰富而强烈,并会留下终生的印记。
3.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人的道德责任感不是先天具有和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正面教育的引导及道德个体的积极的自我修养而逐步形成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向它的成员提出和规定各方面的道德责任,人们不管是否意识到,都必然要履行对社会、国家和他人所负有的道德责任。拥有强烈、积极的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让人信任、尊重,会被委以重任;反之,道德责任感淡薄的人则常常会遭到集体或他人的指责、轻视或离弃。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之时,就是他们开始走向成熟之时,这个觉醒的过程愈早,愈自觉愈好。所以,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青年学生的早日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具有现代道德教育特质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在设计自愿服务方案的过程中,会思考社会的需要、自己的能力、自己行为的价值和后果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克服、战胜一系列困难,需要有坚持精神及顽强的毅力才能成功。这个过程会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创造的艰辛与欢乐,会让他们收获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会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德责任以及这种责任感对国家和个人的意义、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因此,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造就一代青年英才,对为国家、社会培养栋梁的确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自己本身尚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他们还缺乏一种履行自己道德责任的能力,即道德能力。道德能力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按照一定的伦理原则处理各种人际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生活矛盾的一种能力,也可以称为道德智慧。这种能力、智慧的培育过程是长期的。志愿服务活动通常是在青少年志愿组织的号召与安排下开展的,它既有志愿性又有组织性,有助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习正面的道德经验,在良好的集体活动的氛围中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并逐步走向成熟。例如,在对农民工、贫困人口、失学儿童、残疾人、难民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过程中,志愿者们通常会扮演社会“正义之士”的角色,在维护边缘群体的正当权益的过程中,他们会很快地形成比较开阔的社会观,体会正义、公平、善良、勇敢等伦理规范的内在含义。而社会对青年志愿者的肯定、尊重和回报,也会给青年们一种莫大的鼓舞,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积极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源自于大学生的自愿服务活动的科学性。
当前,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在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活跃的身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志愿活动都能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如果理念有误,组织不当,实施不力,它也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组织者认真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性、规律性,从而保证它的科学实施。
1.量力而行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坚持量力性原则,量力而行,不能超出青年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第一目标是完成学业,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对他们的正常学习构成干扰,要分清主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兼具两种功能:一是服务社会;二是服务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构成要素复杂多样,他们既需要课堂学习获取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他们既需要在道德层面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也需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把自己塑造成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服务活动计划,按照自觉自愿的量力性原则组织实施志愿者活动,不超出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的时间底线、精力底线、成本底线,方可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持久性。
2.积极引导
理解、宽容学生的功利目的,积极引导他们由外在的功利性目标向道德自觉性目标转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利他性动机,如为社会正义事业献计献策,扶贫济困等出力;也有利己性动机,如丰富人生阅历,结交朋友,展现个人才能,为今后的升学或择业作准备等。“关于志愿服务纯粹是利他主义的服务的这种传统看法,正在演变为一种对所有有关人员均为有益的服务。换句话说,互惠性服务。”[5]应当肯定,为了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利己动机是正当的、合理的,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初始缘由。在这个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这是他们积极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性条件。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程度的加深和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的思考,学生们会逐渐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并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青年人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认识这个规律,保护他们的奉献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科学组织,才能对青年学生志愿精神的生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现代志愿服务更符合道德精神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参与精神、奉献热情是值得赞扬的。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它既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补充和丰富。如果能够尊重客观实际、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志愿服务活动必将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1]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研究会.志愿者形象及其社会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
[3]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44.
[4]李茂平,阮东彪.志愿服务在公民道德养成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50.
[5]陈爱萍.社区志愿者激励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4):144-145.
【责任编辑 刘晓鸥】
Role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 Students Morality Fostering
SHA L i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voluntary servi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moral is discussed.The voluntary service’s ethical features are expounded,such as voluntary, publicly benefited and nonprofit.By taking part in voluntary service,college studentscan imp rove their level of moral awareness,enrich their moral sentiment,strengthen mor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 moral w isdom,and enhance moral capability.Currently,our organizers of college voluntary service should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of voluntary service and the law of teenagers’moral qualitie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By insisting on the p rinciple of accep tability,imp roving the occas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altruism and self interest,the organizers can drive college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to a positive direction.
voluntary service;college students;moral
G 41
A
100823863(2011)0620068204
2011-05-31
沙 莉(1962-),女(回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