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育人途径实现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47:17钟来全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育人传统

钟来全

(中共贺州市委 讲师团,广西 贺州 542899)

传统文化育人途径实现的几点思考

钟来全

(中共贺州市委 讲师团,广西 贺州 542899)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文化在其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本土化、民族化、特色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其中的优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开发运用到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育人方式的多样化,其中地方化、现代化、无形化是传统文化育人最主要的三种实现途径。

传统文化;育人;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儒道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地方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传承与演化,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里,无处不留有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建筑、风俗、节日、历史古迹、宗族的发展史等,都渗透有传统文化于其中。我们探索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不能搞脱离了生活实际空洞理论研究,要善于利用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教育,给人一种看得见、鲜活的教育模式才会不空泛,让人信服,达到教育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育人的地方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地方化、民族化的进程也在同步进行,在全球浪潮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保留成了世界各国努力进行的工作。我们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了国内一股很强劲的文化浪潮,人们努力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宣传、弘扬、保护传统文化。在这股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中,发挥巨大弘扬作用、担当重大传播责任的自然是学校的教育。但是不少学校的教育却未能深得其中的妙道,不知其理,只图其表,很多时候做的是画虎类犬的事情。

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像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去追求形而上的问题,强调抽象的思辨。我们讲究的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维模式,百姓日用无非妙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种生活的模式,离开实际生活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人,要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熏陶人,就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从人们熟悉的周围环境开始,从人们可感知、感触的东西出发,使其亲临传统文化环境的体验,明了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存在于远离实际的远古过去。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传统文化育人途径的实现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探索,而是一种实际的践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就要做到传统文化育人的地方化。

传统文化育人的地方化就是利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地方现有的资源开展教育。我们探讨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的功能和实现的途径,其目的就是要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予以有效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在的基本要求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统文育人途径的地方化,利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因其资源的丰富而可取,因其切贴而可感触,因其特色而富于吸引力。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不舍近求远,利用人们熟知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组织有效的教育,让人感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亲、可近,不是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说教,这种“三贴近”的教育方式,自然是一种成功而又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育人,使其地方化,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对地方的文化资源有所研究、有所了解,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同时还要对教学内容及其精神的准确把握,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人文素养,否则在教育中就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到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

二、传统文化育人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东西,说其离我们近,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渗透于我们的精神领域,外化于有形的物质;说其离我们远,是因为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远离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让人感到难以感触,给人一种惆怅若离的感觉。所以,我们要让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使传统文化育人途径的畅通,就要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现代化,这包括传统文化育人形式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育人内容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自身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的遗产,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形式。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现代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消失或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几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形式的单一化,出现了许多地区历史上传承下来古文化被当成破旧的东西遗弃,快餐文化正迅速地吞噬广大农村地区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在城镇,这样的状态更为严重,不少市政建设、市容市貌改旧换新的统一规划、统一模式,使许多古建筑、古城镇被改变得面目全非,传统文化依托寄存的物质形态不再存在,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与此相关联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重要问题。

在现代社会里,要弘扬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首先是传统文化自身的现代化,即传统文化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方式传承自己、发展自己,化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与时代共进步。文化的存在总是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借助于物质形态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存在,一定物质形态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文化意识,传递一定的文化观念。传统文化育人途径的实现,在现代社会里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物质手段生存自己、表达自己。为此,传统文化育人形式要现代化,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与模式展现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形式发展传统文化、诠释传统文化,形成古为今用,今为古存的一种文化发展局面。

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形式的现代化,就要使传统文化育人内容的现代化。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自身就是一种信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途径的实现,其实就是一种信息转化的过程,在信息化中达到育人的效果,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育人形式现代化的依存与发展。我们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予以现代解读,将现代文化予以传统的解释,在两个形式相互交换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从文化育人形式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育人内容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自身的现代化的结构来看,这三者自身有内在的连带关系,构成一个统一体。也即是说,传统文化育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氛围,如果仅仅是依靠学校等一些机构在摇旗呐喊,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校和其他一些相关部门不过是具体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而已,没有一个整体系统运行,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变得很困难,所以需要社会的各系统构成部分都运行起来,才有可能做好。

三、传统文化育人的无形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过的文明。历经了几千年发展、传播,传统中华文化的魂灵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有形和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就像人身上的皮肤与肌肉的关系,肌肉的发展总是在皮肤下面进行,在皮肤的保护之下生长,不管肌肉如何地壮大,但肌肉永远不可能超出皮肤外面来发展,只能在皮肤之下以某一状态变化。传统与现代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现代化都是某种传统的现代化,现代化很难摆脱传统来谈现代化,纵观各国现代化的进程,都是在自我传统之下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抛弃自己的传统来搞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没有几个是得到良性运行的,就像肌肉突破了皮肤来发展,肯定是一种病态的发展状态,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有形的发展模式。正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于无形之中发生,在有形中体现,所以传统文化育人途径的实现应该化有形为无形,变有形的文化于无形中影响人们,把有形的活动形式在无形中教育人们,可谓是以其之道还治其身,从事物的本质原因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传统文化育人的无形化,就是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时,让人们在无形的状态中接受其中的理念和思想,即是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人在接受某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绝不是瞬间即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一种有意识的状态下去让人们接受一种观念,往往是适得其反,人抵制外来干扰、保护自我的本能,在思想意识的交流与冲突中自然存在,人的大脑中固有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会下意识地抵触一种特别明显的、欲占据自己原有思想意识的外来观念。所以,如果希望受教育的一方接受某一种思想,就必须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这是一种最佳的文化和思想传播、交流、接受方式。正如当时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形式一样,一开始是以一种明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其结果是异质文化间的交流自然地发生了冲突,最后佛教文化不得不本地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人们意识到佛教在人们心中生根蒂固不能移出之后,再想改变这种状况的局面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就正如吸毒者一样,当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中毒时,已经是欲罢不能。我们要让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即思想教育形式的无形化,才可能真正地达到教育的效果。

要想使传统文化育人的无形化,必须要有一个文化育人的“大染缸”,而这个“大染缸”的建设,还是需要文化熏陶的地方化,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文化无形化的育人途径的实现,文化育人的地方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前提条件与基础,要想使文化教育的无形化是不可能办得到的,文化基础都不存在,何谈文化教育的无形化?没有了文化那是一种真正的“无形教育”,没有教育物质中介的依托,也就没有了教育的实在意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育人的无形化,要想使其无形、遁身,最好的“隐身术”就是依附于现代化的各种形式,借助于现代化这一中介,隐于其中、附于其身,随现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发展中得以永生,让人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接受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育人无形化的“附身符”,是传统文化育人无形化的必由之路。反过来文化育人的无形化,也将更进一步促进文化育人地方化、现代化的发展,三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前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贺州日报,2011-10-27(01).

Reflect the Realization Path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ultivate a Person

ZHONGLai-quan
(Department of the CPC Hezhou Municipal Committee,Hezhou Guangxi 542899)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integral,cultu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ollid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at the same time,when culture is globalized it is also localized and nationalized with special feature.Have excell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need to be developed to make use of a modern.The abunda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comes to a decision it to educate aperson method diversifi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e the person’s require localization,modernize,invisible three kinds of forms.

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path

G02

A

1673-8861(2011)04-0012-03

2011-09-20

钟来全(1972-)男,壮族,广西融安县人,中共贺州市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现代化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边疆治理现代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