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才,刘志军
(1.湖北省宜都市博物馆,湖北宜都 443300;2.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湖北十堰 442000)
杨守敬之母黎氏墓志铭考释及相关问题刍议
张首才1,刘志军2
(1.湖北省宜都市博物馆,湖北宜都 443300;2.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湖北十堰 442000)
杨守敬是清末民国初年湖北宜都的知名学者与大书法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成就斐然。以杨守敬为核心的“杨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其母亲黎氏墓志铭的发现,为研究杨守敬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真实史料,本文即对杨母墓志铭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作浅略的考释与讨论,以期扩展和丰富“杨学”研究。
湖北宜都; 杨守敬; 杨母黎氏; 墓志铭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省宜都市发现清末民国初年知名学者与书法家杨守敬之母黎氏墓志铭。墓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0厘米,保存较好,惟左上缺损一角。志文楷书,计23行,满行23字,全文共计477字(以下称志文)[1]。本文即是对该墓志铭作了一个简略的考释以及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予以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墓志铭全文断句标点如下:
旌表节孝杨母黎太恭人墓志铭并序
黄冈刘溱撰,孙婿东莞黄志孚书。
光绪二十有一年,宜都杨守敬之母黎恭人卒于黄冈学舍,春秋七十有八。越逾年某月日,扶柩旋里,宅兆于祖茔之侧。嘱其同年友刘溱为文志幽,成寝合窆,周公袝葬之义,勒石内圹,孝子事亲之终礼也。
谨按,恭人荆南望族,子东名家。生而媐求九,幼罕装襐。其笄侍母疾也,从以扶床,衣不褫带。玉雪之质,垢面若嶶。金刀之芒,削肤见骨。盖吁天割股者再,而家人弗之知也。
年十八归粹然先生,庭惟对挽之车,室有生尘之甑。椎髻以进,克相夫君。败絮自甘,不惭儿子。年二十四不幸,所夭中折,少微星愪,同梦衾孤,毁家心痗,独簟身劬。恭人独持门户,载哭尊章。亲居五月之庐,日餐一溢之米。蜃车戾契,望绋心劳,马鬣苍黄,磨碑泪尽,盖自摒当,涂刍料量,襦匣以后,形神交瘁,尫瘵日深矣,益以少儿。蜗睆暮景,萧骚玉树,半摧桐孙,屡折无怪。其心如结轖,肠若涫汤猗。嗟大耋之凶,忍逐灵旗而去也。然而马荐留宾,龙舒有子,冰霜砺节,圭璧饬躬,亦可云坚白独鸣,存没无撼者矣。
溱谊属通家兮,嫌诔长,所幸拜伯符之母,久许登堂,庶几奠林宗之刍,不惭如玉。
铭曰:于惟令母,淑慎其身,逢辰之缺,乃历囏屯,囏屯何伤,适玉母节,金炼而坚,兰熏益烈,煌煌令子,交推士林,书传鸡贾,泮变鸮音,惟子有才,惟母之德,勒铭元石,永昭阃则。
光绪二十有二年八月,黄冈李子祺镌。
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星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先后任职景山官学教习、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出使日本,归国后又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礼部顾问官、湖北通志局纂修。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泉币学家、藏书家[2]。
杨母黎氏的这篇墓志铭主要记载了其生平事迹,出身于“荆南望族,子东名家”。虽出身望族名家,但幼年朴素,也没有象样的衣着与手饰,“幼罕装襐”。尚未成年就照顾其母于病榻前,常常衣不解带,“从以扶床,衣不褫带”。而以至于“玉雪之质,垢面若嶶。金刀之芒,削肤见骨”,形容其照顾母亲尽心尽孝,身形憔悴。并且时常祈求上天,恨不能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让母亲食用,“盖吁天割股者再”,以愿母之病能早日康复。
十八岁之时,嫁与杨守敬之父杨粹然,“年十八归粹然先生”。而此时的杨家,却是一幅“庭惟对挽之车,室有生尘之甑”的家业破败景象。黎氏勤俭持家,贤良恭谨,衣饰简朴。六年之后,在其二十四岁时,丈夫去世,青春年少守寡。于是,杨母独自操持家门,服侍孝敬公婆,节衣缩食,为丈夫之死呕心沥血,一切丧事都亲自料理安排,因此越发劳累过度,以至于病痛缠身,日甚一日。而幼子尚弱,使得一身之病更甚。更为高尚的是,黎氏孤苦零丁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人生之深明大义,“嗟大耋之凶,忍逐灵旗而去”,毫无悔怨。其平凡艰辛一生,亦无惊天之事迹,然其“马荐留宾”之贤良,“龙舒有子”之忠孝,“冰霜砺节”之志节,“圭璧饬躬”之操守,足以此生无憾。
黎氏二十四岁时丈夫去世,而此时其二子尚年幼,长子杨守敬三岁半,次子杨开甲年仅两岁刚过,真正的孤儿寡母。据《邻苏老人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杨守敬于同治元年(1862 年)中举[3],年仅二十三岁,志文中提到杨守敬“煌煌令子,交推士林,书传鸡贾”,纵观杨守敬一生的辉煌成就,实为不虚。除却杨守敬自身的天资聪慧与勤奋努力之外,这个结果的背后,可以想见其母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年谱》载:“甲辰,六岁,母教以识字。”对于一个农村妇女,黎氏能在杨守敬六岁时教以识字,这在旧社会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这就是志铭文后所述的“惟子有才,惟母之德”。
一般墓志铭在行文间多有过誉之辞,此亦为常见之事。纵观本墓志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一现象,刘溱在撰写墓志铭时也是非常明白这一点的。东汉人郭泰,字林宗,为东汉清流派名士领袖人物,为人至孝。逝世后蔡邕为其作墓志铭,蔡言其一生写过许多墓志铭,多有粉饰之辞,但惟有郭林宗墓志铭所述名副其实。“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4]此墓志铭中的“庶己奠林宗之刍,不惭如玉”,林宗即为郭泰,“刍”是谦词,这里指浅陋的议论。意思是或许可以为黎氏作出这样的评价,其生平事迹、处事为人及品格操守如美玉一般,也如蔡邕为郭林宗所作的评价一样,并不觉得有惭愧之处。
依《年谱》载,1880年至1884年出使日本,归国后任黄冈教谕,“而赴黄冈教谕任,迎养母于学署中”,其母黎氏就是在此年近古稀时定居黄冈,直至去世。
此墓志铭比较简略,依其大意,只是叙述了杨守敬之母黎氏平凡而又朴素尽孝,贤良守节,历尽辛劳,奉姑哺幼的一生。亦没有什么惊天之举,或缘母以子贵,而撰写者刘溱又为学者出身,笔意俱到而矣。
至于此墓志铭,尽管内容不甚丰富,但仍有几个问题值得作一个讨论。
关于墓志铭的撰写者、书写者及镌刻者。杨守敬本身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和书法家,而此墓志铭由同年好友举人出身的江陵训导刘溱撰写,其三女婿黄志孚书写,李子祺镌刻,此三人均与杨守敬关系不一般。从墓志铭全篇行文看,文采斐然,书法深厚,镌刻精美。
墓志铭的撰写者刘溱,黄冈人,字芙裳,同治元年举人,官至湖北江陵训导,有《小隐山房诗馀剩稿》一卷,光绪二十六年刻本,藏上海图书馆[5]。民国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以及光绪《黄冈县志》卷八等存录其诗。
书写者黄志孚,广东东莞人,杨守敬三女婿,事迹不详。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杨守敬第六次赴京参加会试,住在北京的广东东莞进士黄燮云家中,两人经常到琉璃厂各贴店抄集贴目录和遍访收藏家,后来两人结为姻娅,杨守敬将第三女许配给黄燮云之子黄志孚[3],故此墓志铭中自称为孙婿。杨母病逝后的第二年六月,杨守敬取道沙市赴宜昌,住宜昌饶慎之家,为前福建提督张月楼父母撰《清故诰封振威将军伊伯德恩巴图鲁记名提督张公墓志铭并序》、《清故太夫人张提督母周氏墓志铭并序》。此二墓志铭均由黄志孚篆盖。同时,杨亦为饶慎之的父母书写墓志,也是黄志孚篆盖[2]。篆盖,碑刻术语。有的墓志铭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镌刻者李子祺,史无记载,能给作为书法家的杨守敬之母镌刻墓志铭,亦从一个侧面可想而知其镌刻方面的造诣,从此墓志镌刻的技艺来看,李子祺确也不俗。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北重修汉阳古琴台时,由杨守敬主持,其亲自重新书写原《附伯牙事考》、《重修汉上琴台记》等碑文(碑文现保存在古琴台碑廊),作为一代大书法家的杨守敬,选择技艺高超的镌刻者再现其书法之神韵,也是极有讲究和苛刻的。而以上碑文的镌刻者也正是李子祺。五年之后的1895年,杨母去世,请其镌刻墓志铭,亦当有缘。
关于黎氏守节之年亦或是杨父去世之年。志文表明,杨母黎氏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三十日去世,归葬故里,第二年八月,即是黎氏逝世周年之期,墓志铭镌刻而成,同年十二月立碑于墓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无独有偶,2004年3月,宜都市博物馆在陆城街道办事处车家店村又发现杨守敬之母墓碑。碑出土地点北面为一条乡村公路,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由北向南的冲沟,两条冲沟在东南部交汇,因此在冲沟间形成一个南北长280m,宽150m的岗地,当地人称之为杨家坟坝。墓碑为青石质,长方形,碑高167cm、宽79.5cm、厚16.5cm;碑身上部中间有一凸出的榫,高4cm、宽5.5cm、厚1cm;碑身下部中间亦有一凸出的榫,高2cm、宽3cm、厚1.65cm。不见碑帽与碑座。碑文阴刻楷书,共81字(以下称碑文)[1]。全文如下:
旌表节孝诰封宜人杨母黎太宜人之墓
宜人府君讳有纯之妻,年二十四守节,卒于光绪乙未七月三十日,享年七十有七。
男守敬、开甲;孙必昌、钧、承、寿;曾孙先梅、根、柔、楙、植。
光绪二十有二年岁次丙申十二月。
志文与碑文中均提到,黎氏二十四岁守节,即指此时杨父去世。
而又据《和州杨氏家谱(续修)》(以下简称《杨氏家谱》)载:“杨母黎氏昭公女,年二十五夫殁,守志抚孤,训子有方,人无闲言,同治戊辰由宗人主事范鸣和呈请都察院,题奏旌表,晋封恭人。生嘉庆己卯年(1819年)四月二十四日,殁光绪乙未年(1895年)七月三十日,葬何家冲,有碑”[6]。这里明确说明,黎氏二十五岁时,杨父去世。
此外,同治丙寅年(1866年)重刊《宜都县志》亦对此有记载:“杨有纯妻黎氏,年二十六,夫亡,守节。子二,长子恺,举人。”[7]恺即是杨守敬的榜名。
志文中述(黎氏)“春秋七十有八”,碑文中述(黎氏)“享年七十有七”。
以上记载表明,唯有《杨氏家谱》中明确提到黎氏的生卒年月,即生于嘉庆己卯年(1819年)四月二十四日,去世于光绪乙未年(1895年)七月三十日。
在所有的记载中,黎氏的去世日期都是相同的,这一点于情于理当无疑义。如果以家谱中黎氏出生年计,则存在有年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岁的三种守节之年,也即是杨父去世之年的误差。
杨父生卒年在《杨氏家谱》载:“有纯,字粹然,惟一子,以子开科贵,晋封朝议大夫,生嘉庆丙子六月十九寅时,殁道光癸卯十一月十八申时,葬姚家店,辛山乙向,有碑。配王氏,志公女,晋封恭人,生丙子正月初七子时,与公合葬(有碑)”。即生于1816年,卒于1843年,享年二十八岁。又据《年谱》载:“壬寅,四岁。十月十二日,父病殁。”壬寅年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按《杨氏家谱》黎氏出生年计,则在杨父去世时,以家谱则为25岁,以年谱则为24岁。但《宜都县志》记录的黎氏守节之年又明显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笔者以为,《杨氏家谱》所载的可信度相比而言要高些,有些存在的误差可能也与杨守敬自述的《年谱》有关,《年谱》在自述中有言:“记忆不审,年月错误,在所难免。”至于《宜都县志》所载的“年二十六守节”,或有其他因素,详故待考。
关于黎氏的封号。碑文中对杨母称为太宜人,而志文中却又称为太恭人,明显有别。宜人和恭人皆为古代命妇封号,根据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黎氏之夫杨粹然并未有官职,而明清又可以其子诰封其母,即封四品官之母或祖母为太恭人。杨守敬于光绪十年(1884年)官职才五品,“是年归后,由黎公使出奏:‘该员学问优长,与东土士人交接,甚有声誉,请以知县遇,缺即选,并加五品衔。’”依其品衔,其母当可为太宜人,而非太恭人,故碑文中的宜人与恭人,皆是对逝者的尊称。至于同一座墓用了这两种封号,可能是不同的撰写者出于某种尊重而称呼之。
关于墓碑上署名,从碑文及志文中看,杨守敬并未用谱名,尤以碑文为甚,在立碑子孙中以及对其父的称谓,仅杨守敬一人未用谱名,按理与风俗不符,似有隐情。杨守敬之杨氏谱派:“有开必先,世泽永延,光裕在德,佑启能贤”。其父有纯,即志文中提到的“粹然先生”。杨守敬谱名“开科”,其弟谱名“开甲”。杨守敬先后七次赴京会试,均落榜未考中进士,没有实现先父取其谱名中之“科甲”夙愿。在杨守敬其父早逝,其母黎氏青春守寡,含辛茹苦哺育杨守敬兄弟二人,亦未报答其母承继的先父遗志,似有避“开科”谱名之隐。故作此妄测推之。
此外,尚值得一提的是,杨母墓碑与墓志碑发现的地点并不一致。墓碑在2004年发现于陆城街道办事处的车家店村,此地当地人称之为杨家坟坝,依此乡俗地名推测,当为杨家祖茔所在地。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墓志碑却在陆城城区原宜红茶厂内,两地相距达两公里。
志文中载明黎氏“宅兆于祖茔之侧”、“成寝合窆。”但是从碑文上看,其母并未与其父合葬,杨父与其原配王氏合葬于姚家店。据《杨氏家谱》记载:“有纯,字粹然,惟一子,以子开科贵,晋封朝议大夫,生嘉庆丙子六月十九寅时,殁道光癸卯十一月十八申时,葬姚家店,辛山乙向,有碑。配王氏,志公女,晋封恭人,生丙子正月初七子时,与公合葬(有碑)”。按清末鄂西地区丧葬习俗,墓碑与志碑是同时立在墓前,墓碑于中,志碑于侧。志碑于光绪二十有二年八月镌刻而成,墓碑于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落成,相隔仅4个月,先后问题也是情理之中。但明显是不可能分立在相距2公里的两处。此墓碑文简略,而志碑文却内容较为丰富,书法精美,被移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墓碑。
关于黎氏的葬地,黎氏墓碑的发现地点杨家坟坝,其实也并非真正的杨氏祖茔所在地,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一族是从邻县枝江迁入,始居地为龙窝,即今杨守敬墓所在地,这里才是真正的杨氏祖茔。又据《杨氏家谱》记载:“惟章,字美含,正芳公子,行一。生乾隆甲午七月初九辰时,殁咸丰乙卯十一月初三辰时,葬何家冲”。“杨母黎氏,昭公女,年二十五夫殁,守志抚孤,训子有方,人无闲言,同治戊辰由宗人主事范鸣和(湖北鄂州葛店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清同治元年[1862年],任内阁中书,曾为太子侍读,著有《澹灾蠡述》。——笔者注)呈请都察院,题奏旌表,晋封恭人。生嘉庆己卯年(1819年)四月二十四日,殁光绪乙未年(1895年)七月三十日,葬何家冲,有碑”。惟章,杨守敬之祖杨惟一之兄长,即杨守敬之伯祖。以上记载表明,黎氏葬在了杨守敬伯祖之墓地何家冲。杨守敬之祖父杨惟一是葬在了龙窝祖茔。杨有纯与原配王氏合葬,而黎氏为续配,这种葬俗或与风俗有关。《年谱》载,“乙未,五十七岁。……,及至,则母柩停堂中矣。……,即赴宜都本籍卜地,久不得当。丙申,五十八岁,正月,又取道沙市。六月,始返宜都,卜葬地数月,终不得当,乃决计入三管笔祖茔。”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守敬为其母选择墓地,可谓煞费苦心,最终黎氏可能因杨有纯已与原配合葬和自身身份之故,而“久不得当”、“卜葬地数月,终不得当”,而被“决计入三管笔祖茔”。这里的祖茔实为杨有纯之伯父墓地,于杨守敬而言,亦可称之为祖茔。如果以前文所测,墓碑移动可能性远小于墓志的话,那么,发现墓碑的地点或有可能就是家谱中所说的“何家冲”,也即是杨守敬在自述里所提到的“三管笔祖茔”,亦或是附近不远处。
还有一个问题,墓碑中提到曾孙辈五人,查《杨氏家谱》,杨守敬与其弟杨开甲,有子四人。其中杨守敬三子(必钧、必承、必昌),杨开甲一子(必寿)。共有孙七人,分别为先棐(必钧子)、先楙(必钧子)、先齐(必承子)、先植(必承子)、先梅(必昌子)、先橘(必昌子)、先根(必寿子),而墓碑上却只有先梅、先根、先柔、先楙、先植五人。《杨氏家谱》中并无先柔,而墓碑上也无先齐、先橘二人。或可能先柔为先棐、先橘中的一人,即便如此,仍明显有别,与习俗不符,这里存疑待考。
杨母黎氏之墓碑中提到曾孙五人,而其中的先植,据《杨氏家谱》载:先植生于民国乙卯十二月十三巳时,即公元1915年。但是,黎氏之墓碑落款为光绪二十有二年,即1896年,此时先植尚未出生,故依此来看,此墓碑并非1896年落成,而为先植出世后所立,当在1915年以后,此时已距黎氏去世二十年,依先植出生年月,杨守敬也已去世。前文有述,可能墓志铭有过移动而与墓碑异处。宜都市博物馆发现墓志铭的所在地为杨守敬故居之东的长江下游不远处,这里也是杨氏老屋所在地附近,如果黎氏去世时,尚未立碑,则墓志铭有可能暂时存放,二十年后立碑,是否将墓碑与墓志碑同时安立,亦或不失为一种二者异处的推测。
总之,黎氏之子杨守敬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享誉一代的大学者,对于杨守敬的研究,当前正方兴未艾,也正在形成一种学术范畴,即为“杨学”[8]。黎氏的这篇墓志铭,笔者只是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考释,以及从墓志铭、墓碑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杨氏家谱》、《年谱》和《宜都县志》等涉及到的有关记载作了粗略的对比讨论,以期从一个侧面丰富和扩展对杨守敬的研究。
[1]宜都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M].
[2]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杨守敬学术年谱[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M].
[4]范 晔.后汉书·郭泰传: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谢永芳.历代湖北词人及其地域分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44 -48.
[6]和州杨氏家谱(续修)[M].影印件.宜昌:宜都市博物馆暨杨守敬纪念馆,1936.
[7]崔培元.宜都县志[M].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刊本.
[8]刘志军,张首才.湖北宜都杨守敬书何远庆墓志铭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K 877.42
A
1672-6219(2011)05-0007-04
2011-02-28
张首才,男,湖北省宜都市博物馆文博馆员。刘志军,男,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责任编辑:刘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