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林,黄 荣
(安徽师范大学a.社会学院,b.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简论俾斯麦的外交艺术
黄春林a,黄 荣b
(安徽师范大学a.社会学院,b.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介绍了在德国-丹麦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中和德意志最终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利用他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达到了他希望达到的效果,使他的外交手段成为一种艺术。俾斯麦正是通过自己的外交艺术使得德国统一并得到发展。
德意志;崛起;俾斯麦;外交艺术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是19世纪后期著名外交家,任普鲁士首相以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结束了19世纪60—70年代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德国一步步走向统一和兴盛。在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施展其卓越的外交手段,及时抓住有利因素,各个击破对手。最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力图保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他推行“大陆政策”,运用一切外交手段。把握德、俄、奥三国之间的微妙外交关系,使德国的柏林成为欧洲事务的中心。
俾斯麦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其高超的外交艺术。在欧洲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下,良好的外交素养使他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俾斯麦原本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君主主义者,不过丰富的外交阅历,慢慢扩大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的外交才干,使他逐渐成为一名远见卓识的外交家。他在法国任职时就认识到英法两国都不希望德国能够统一。在英法7年战争时期奥地利加入法国一边,想借此夺回西里西亚。弗里德里希大王为了教训奥地利同时也想摆脱父王时代“边角料”诸侯的角色而加入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在德意志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线作战的威胁。弗里德里希大王企图对俄奥军各个击破,结果招致惨败。这段历史对俾斯麦的外交策略不能不产生影响。
在1864年的德丹战争中他的外交艺术得到了初步的展示。普鲁士是在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的情况下对丹麦进行战争的。他利用当时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准确地利用了这个难得的时机。在波兰问题上与俄国保持一致,用领土来拉拢法国,使他们保持中立。在赢得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与奥地利进行合作。在外交上牢牢控制主动权,尽量避免给列强干涉造成借口。
俾斯麦之所以加入这场民族运动有他自己的打算。他站出来“为保卫条约的神圣”,“为德意志民族利益”而战。在这个问题上他不惜与对头奥地利联合行动,这使得他的政敌也大为惊异。奥普这时站在同一立场,宣布缔结一项双边协定。1864年1月16日,奥地利和普鲁士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取消新宪法,否则兵戎相见。俾斯麦的用兵原则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孤立主要对手,然后各个击破。为了对丹麦作战,他必须使沙俄保持“中立”,沙俄长期以来坚决反对德意志染指北海和波罗的海。1863年波兰掀起的反俄民族大起义给俾斯麦提供了机会。他以“做戏似的夸张姿态”站在沙俄一边,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沙俄对俾斯麦占领石勒苏益格等公国的默认。俾斯麦的心血最终换来了俄国“绝不会出兵打普鲁士”[1]的承诺,这也为他日后打败法国奠定了基础。丹麦指望得到欧洲列强的援助,因而拒绝了奥普的最后通牒。当然在俾斯麦的外交攻势下丹麦的外援是等不到了,俾斯麦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战争结果。
在普奥战争中俾斯麦又一次施展了自己高明的外交艺术。他认为俄法两国的态度对奥普较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奥地利的战争肯定要受到法国和俄国的干涉。因此,他认为普鲁士的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普法联盟和普意联盟,同时对俄国保持善意。他为了在对奥战争中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除了千方百计去拉拢俄国之外;还竭力对英国表示出友善的姿态,通过与英国达成协议,降低了英国商品的进口关税;他想方设法去讨取拿破仑三世的欢心,以领土相许以换取法国的中立,拿破仑三世许诺:“我不会站在靶子一边”[2]。1865年8月之后,普奥之间的冲突由于丹麦战争遗留问题而被重新激发。俾斯麦除了要使欧洲列强保持善意中立外,首先要动员小德意志民族运动。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上,俾斯麦用打败丹麦民族运动来满足德意志民族运动的愿望,而在对奥问题上则提出用一个普遍、平等、直接选举产生的德意志代表大会来代替德意志联邦会议,以争取小德意志自由派的支持。在德意志诸邦以外的外交方面,他深信自己在波兰起义中采取同情俄国的行动已获得俄国的同情。他还拉拢法国和意大利。在比亚里茨同拿破仑三世进行会谈,法国肯定了一旦普奥交战,法国将不站在敌对的一方,拿破仑提出的要价是取得德意志西部的若干土地,俾斯麦则含糊地、巧妙地应付了这种要求,使拿破仑既抱有希望,而俾斯麦又可以赖账。1866年4月6日,俾斯麦和意大利订立盟约,规定如对奥战争在三个月内爆发,意大利保证站在普鲁士一边。俾斯麦甚至对匈牙利流亡者说,如果“我们取得胜利,匈牙利也会得到自由”,这些消息一旦传到奥地利,普奥关系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俾斯麦正确地把握住了国际局势的变化,运用灵活多变的外交,使奥地利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处理好国内外关系后普鲁士可以放手一搏,运用优势军队击败奥地利,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这使普鲁士成为统一德意志的旗手。
俾斯麦要想完成德意志的最终统一除非击败法国。但是要想其他国家不来干涉,这是需要一定的外交准备的。他利用拿破仑三世的领土野心,与其进行虚假的交易,并要求对方将提议形成文字。然而在达到目的后,他又表示不能满足法国的要求,说他不能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奉送给法国,这也进一步刺激了拿破仑三世。更显示他攻于心计的是,在普法战争爆发之后,他很快就把那份暴露法国对外领土野心的文件拿出来分发给欧洲各主要大国的政府,以此来挑拨法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自然让俾斯麦称心如愿,英法两国的矛盾加深了。在普法战争爆发后,英国随即就表示,只要普法双方保证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就不干预普法战争,“更无意支持法国”[3]。同时他也挑拨俄法关系。南德一直被法国视为势力范围。由于法国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加强,法国政府急需一次军事上或者外交上的胜利。俾斯麦曾说“与法国的战争肯定会到来,法国皇帝显然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这一点我们很清楚”[4]。由于预见战争到来,普鲁士其实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而法国却尚未就绪。对俾斯麦而言对法国作战只需一个借口而已。
西班牙的王位继承问题为此提供了一个导火索。西班牙女王在1868年被推翻,君主主义领袖准备物色一个王位继承人。而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莱奥波德也是候选人之一。现在的问题是俾斯麦故意要装作这位候选人的推荐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法国挑起同北德联邦的冲突。法国不能容忍的就是使法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贝内德蒂接到指示,前往拜会威廉国王,他们先后就此问题会谈四次。威廉在法国的战争威胁下答应利用个人的影响劝莱奥波德放弃王位继承权。而莱奥波德也通过其父宣布放弃继承王位。事情本该到此为止,但是法国人想利用这一局势取得一次外交胜利。法国人要求威廉保证不让莱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威廉授权俾斯麦向外公布德国的态度。这一事件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上富于戏剧性和最具决定意义的转折点之一。就在俾斯麦心灰意冷决定辞职之时,这一份电报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把电报缩成一个短电,但是电文读起来就有“对挑战耀武扬威的答复”。电文的发表正如俾斯麦所料“对高卢牛起到了一块红布的效果”。这份电文在巴黎引起了愤懑和狂怒,法国掀起了战争的狂热。拿破仑三世幻想借一次对外战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也想借此发动对普鲁士的战争。俾斯麦造成了他所期望的保卫战争。拿破仑三世所吹嘘的到柏林的军事散步到头来使得自己变成了阶下囚,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打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德意志终于结束了民族分离的状态,德国完成了统一。
德国在中欧的崛起,使得周边的国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当德国统一后,“他的外交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延缓与其他强国敌对状态的到来。”[5]在他看来最好的形势就是德国是欧洲各强国不可或缺的伙伴。为此他必须处理好与俄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对俄国必须保持友善的态度,但是同时又不能走得太近,否则可能因俄国与英国产生冲突。在柏林会议时期,德国出乎意料地放弃了对俄国的支持,并且强迫它接受国际会议的裁决。俾斯麦的这一转变是基于现实的需要。首先,英、奥剑拔弩张,俄国已是筋疲力尽,再打下去凶多吉少。俄国失败,则欧洲战略均势必定失衡,德国难以在中欧立足。他希望通过国际会议进一步孤立俄国,以打促拉,让俄国了解德国支持的重要,然后再从俄国取得他所需要的支持。俾斯麦于1878年3月委托安德拉西邀请列强到柏林开会。柏林会议的召开使德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俾斯麦以公平仲裁人的身份抛头露面,俨然是国际冲突的评判官。19世纪70年代末,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紧张。俾斯麦领导德国先后组建了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和德、意、奥三国同盟,竭力推行大陆政策,取得对欧洲局势的控制。柏林会议后俄德关系骤然紧张,事态的发展使得俾斯麦感到,必须调整对俄政策,建立新的外交联盟。但是俾斯麦用的是制造英德接近的假象来刺激俄国加紧与德国结盟的策略。在德奥频繁接触时,俾斯麦指使德国驻英大使明斯特会晤英国首相比康斯费尔德,制造德英结盟的假象,迫使俄国认识到重新缔结三皇同盟的必要。1881年三皇同盟由俾斯麦和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签字。为了进一步孤立法国,德国又积极拉拢意大利,在俾斯麦的运作下意奥达成谅解。三国同盟于1882年签订。值得一提的是在结盟过程中,俾斯麦并没有忽视其他小国。自1879年以来,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紧紧地左右哈布斯堡王朝;通过恢复三皇协定为自己保留了通往彼得堡的道路;通过三皇同盟确保了西南边境的安全。俾斯麦利用三皇同盟作为外交活动的基础,协调德俄奥三国之间的关系。他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灵活性,为体面地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的余地。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的政策就是要维持现状,因为这样符合德国的利益。尽管欧洲的外交关系日益复杂,但是他仍能掌控。他成功稳住俄德关系,其外交政策基本是和平的。俾斯麦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力量,保持欧洲的均势,维持了欧洲的稳定。
德国是通过军事手段来取得统一的,只有不断地根据现实的需要团结与自己利益一致者才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欧洲生存下去。俾斯麦能审时度势,化解和利用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孤立对手,获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和时机。对欧洲列强,俾斯麦坚持以“军事大国政策”为基础,积极开展灵活外交,“推行一种多面政策,为自己打开一切门路”[6]。俾斯麦通过自己的外交艺术使得德国实现了统一并得到发展。
[1]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M].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1.
[2]鲁特维克.俾斯麦传[M].韩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130.
[3]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M].刘欣,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530.
[4]柯尔尼采利乌斯.俾斯麦书信集:第1卷[M].杨德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13:74.
[5]Calleo D.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to the res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9.
[6]Reiners L.俾斯麦的崛起[M].同鸿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398.
A Brief Discussion on Bismarck’s Art of Diplomacy
HUANG Chunlina,HUANG Rongb
(a.School of Sociology,b.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In Germany-Denmark war,Prussia-Austrian war and in the process of eventual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Bismarck achieved his desired effect by using his transcendent diplomacy,which became a kind of art.Bismarck advanced the un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y by his art of diplomacy.
Germany;spring;Bismarck;art of diplomacy
D 83-9
A
1008-9225(2011)01-0070-03
【责任编辑:张耀华】
2010-10-08
黄春林(1982-),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