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政党制度研究】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张宏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我国多党合作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对于这样一个严谨细致的理论研究过程,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这是大厦中的基石。其次要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其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概念;发展完善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实践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必然,是解决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设计和运行之间的脱节问题,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构建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
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是一个严谨细致的理论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注意政党制度的名称问题。目前,理论界与学术界在我国政党制度的概念与名称使用上主要存在五种观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等。应当说这些概念之间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涵义又各有侧重和区别,不完全相同,其中的意蕴内涵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命名我国政党制度时,不应用政党制度特点来命名我国政党制度,不能把政党制度名称与政党制度特点混为一谈,以事物的特点指代称谓。实际上,政党制度名称是一个简单问题,一般用“国名”加“政党制度”来表述即可,如英国政党制度、美国政党制度等;通常所言的“两党制”并不是英国的政党制度名称,而是战后英国政党制度的现实特点。因此,我国的政党制度名称应该是“中国政党制度”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与名称相对适当,若加上一些定语则容易出现逻辑或理论上的问题。如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指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一切政党和政党制度,包括大陆范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包括“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即使澳门尚无政党),还包括未完全实现祖国统一的台湾政党和政党制度这一概念的外延最大,因此不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笼统地称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什么是政党?有人认为,不以争夺执政权为目的的党便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党,据此否认我国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从根本上看,若否定了我国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则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就成了一个“虚假命题”。因此,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政党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参加选举并不是政党的本质属性,选举只是实现政党执政与参政目的的一种手段;通过执政或参政来实现政党意志或政党所代表的利益,才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在。
什么是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政党参与政治过程、执掌和干预、影响国家政权的模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这样解释:“政党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它政党的互相关系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显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有人把合作或和谐视为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但合作与和谐主要强调的是关系状态,并非根本目的。实际上,政党制度的价值并不是就政党关系而言的,而是就政党制度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用而言的。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讲,则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而达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同心同德、合力共进,以达到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目的。政党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反映的是影响国家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应当放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去研究,我国政党制度并非一种单一制度,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体系。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立应当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统战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
历史证明,中国政党制度是与我国的国情、党情相适应的,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但也容易出现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监督不力、权力腐败的现象。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党制度再选择,而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发展、完善的问题。
概括来说,我国的政党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政党制度反映了全国性政党之间的重大政治关系,也是全国性政党与国家、社会之间重大关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政党制度的宏观层面事关全局,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二是中观层面,主要是指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政党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运作模式与运作机制,也包括政党与地方政权之间、各政党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三是微观层面,主要包括政党制度实践、运作过程中的具体制度与具体方式。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宏观层面有原则性,但缺乏中观、微观的制度支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制度语境中的概念。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体现了我国政治民主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也赋予了政党以新的内涵,即政党并不都是以独立或联合执掌国家政权为目的,执政并非构成政党的唯一要素;政党功能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涵,这是我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各民主党派不以掌握政权为目标,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定方式参与国家政权,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优点在于既能承认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同时又能将这些矛盾与冲突保持在制度范围之内,使之能够在统一而稳定的政治条件下得以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民主党派出现了趋同性的倾向。党派成员的界限正在一点点消失,使各民主党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团体的色彩,缺乏与所联系群体的休戚相关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政党功能。这既不利于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又影响整个政党制度的活力。各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民主党派这一部分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党制度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活力所以,为了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也为了中国政党制度的良性发展,各民主党派有必要根据各自情况增强政党意识,发挥政党作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政党责任。与执政党相匹配,参政党自身建设也要注重加强党的参政能力建设,要对政党意识、政党运行机制以及政党活动进行全方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参政党的整体素质,发挥参政党的整体功能作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最集中地反映了参政党的政党功能。民主党派应研究完善参政议政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
过去我们对政党的研究比较强调政党政治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却往往对政党的政治体制定位研究不够。我们强调政党的政治性,强调政党的政治方向性,跟谁走的问题,走哪条路线的问题,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在政治制度中政党如何发挥制约权力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竭尽全力把民主人士秘密送往东北和华北,为多党合作形成奠定基础。从政党资源看,中国共产党凭着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卓越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绝对政治威信,并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中共党员在1946年已达到120万人,政党资源十分丰富。而民主党派的党员总共才不到2万人。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分析,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是民主党派从一开始就是共产党的拥护者,而不是政治制度中的制约力量。这对于一个从事推翻旧制度的政党来说,或许这样做足以保持明确的斗争方向。但是,对于一个建设新制度的政党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有其不可复制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可能全盘照搬,但其对权力必须加以制约的合理内核可以吸收。这就需要研究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政党的阶级性,实际上我们突出的是政党在政治中的地位。所以今后应加强对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理论研究,这是政党现代化的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丝毫不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主党派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只会使共产党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只会使其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如果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功能,就失去了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有违我国政党制度确立的本质。其次,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要求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第三,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其民主监督可以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凝聚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是社会动态的晴雨表,是提供咨询的智囊团,这就决定了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执政党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目前增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对策:一是各级党委应加大支持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力度。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的支持者,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推进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主要是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奖惩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增强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充分发挥统战部在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统战部要负责统战系统内各单位各部门的联系与协调,负责与统战系统外党政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重点是抓好知情、沟通、反馈、奖惩四个环节的民主监督工作落实,并通过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有关制度,推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工作。五是加强理论研究,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基础理论研究。立足中国国情,从权力监督的视角审视政党监督,确立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界定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涵义,厘清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以民主监督为主线,不断完善我国政党制度,为全面推进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把我国政党制度放到世界政党制度大框架中去进行比较研究,不断深化对民主党派的历史定位、政党理念、监督环境、监督形式、监督机制和监督规律等的认识与研究。另一方面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务实层面的理论研究。着力解决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D613
A
1009-6981(2011)04-0037-03
2011-07-10
张宏艳,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政党制度研究。
[责任编辑 王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