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英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研究者发现,词语表达偏误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20世纪70、80年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已经表明,在各种类型的言语错误中,词汇错误是最严重的。就某一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来看,词汇错误与语法错误的比例是3∶1。(Gass &Selinker,1994:270)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词汇错误比语法错误多。但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使得词汇研究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感并受到母语词汇知识的干扰,很容易产生词汇错误。词汇错误可包括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据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失误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不成系统,说话者一般能自己检查出来并加以纠正,是母语者或非母语者都会发生的。偏误是对目的语语言项目的正确形式或规则的偏离,这种错误自成系统,具有规律性,学习者难以自觉发现并纠正,因此常常会重复发生。①转引自高燕(2008)《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5 页。
偏误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语言要素的角度分为语音偏误、词汇偏误和语法偏误。本章将着重探讨词汇偏误。但我们认为,词的用法出现错误,表面上看是用词不当,实际上词的用法和语法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中,即使研究词汇也讲究词汇和句法的“接口”,本章虽然谈的是词汇偏误,但不可避免地涉及语法问题,比如词性的错误,语序的不当等,有时也涉及语音问题。如:
(1)*我到别的国家的时候,刚刚下了飞机,我注意的第一个事情是哪里的气味。②这里的“*”代表这个句子不能说,下文的“?”表明这个句子介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
例(1)中,很明显,学生把“那里”误用成了“哪里”,前者是指示代词,后者是疑问代词。另外,二者的字形、字音都比较相近,很容易混淆。
(2)*过了怎么久它对我来说都一样很重要。
这个例子把“这么”误用成“怎么”,一个是疑问代词,一个是指示代词,适用的句子语气不同,“怎么”是疑问语气,而“这么”是陈述语气。造成偏误的原因是语义和语音的混淆。
只要能真正分析出用词偏误的根源,可以将词汇分析和语法分析、语音分析结合起来。
词汇偏误是大量的,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
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综合课作业及口语交谈中获得了一些真实的语料,发现有很多词语的用法“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分析这些错误,发现词语的偏误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地方。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汉语词语表达的偏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看待偏误的原因和类型也可能会有差异。高燕(2008)将汉语词汇偏误分为18 种类型,张博(2008)将词汇偏误概括为三种类型:词语误用、自造词语、径用母语词。
本文针对汉语教学的实践,力求将一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常见偏误归类,将偏误分为语义偏误、搭配偏误、糅合偏误、韵律偏误、量词错误、语篇衔接偏误、汉外同形偏误等几种类型,进而探讨偏误分析的价值所在。
留学生的作文、作业和口头表达中,很多词的语义表达存在问题,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都可能存在问题,如:
(3)*我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递上这份求职信,非常感谢您在忙乱之中能阅览。
这里的“忙乱”应改为“百忙”,“忙乱”是贬义的,“百忙”是褒义的。
(4)*这一个月之间,我得到了形形色色的经验。(《我的留学生活》)
这里“形形色色”和“各种各样”弄混了,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对“形形色色”解释为:“形 状态词。各种各样。”这里词典的解释也诱导学生产生混用。通过对语料库的搜索和分析,发现“形形色色”多为贬义色彩,有少数是客观的“中性色彩”。在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的检索中,发现直接有“各种各样的经验”的用例3 条,“形形色色的经验”0 条。
(5)*女人节快乐!一分钟以后!
“女人节”应为“妇女节”,“女人”和“妇女”的语体色彩不同,“妇女”较“女人”正式,书面语体。
(6)*第一次看那么多的鞭炮,我兴奋地看那情景。
这里单音节动词“看”应为双音节词“看到”或“看见”,表示“看”的结果。留学生对于“看到、听到”之类的动结式,由于母语中没有这种动结式的结构,运用得不太好,再如:
(7)*当我听我的小狗死的时候,我呆呆听着,我的妹妹哭了。
词语的搭配应该是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特别重视的,当学生搭配正确时,常常有一种成就感,如果用错,老师也要善于分析。搭配偏误主要是词语和词语组合时产生的偏误,主要体现在动宾搭配不当、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偏误、定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状中搭配不当、介宾搭配不当、词性偏误等方面,在这里一一列出。
1.动宾不搭配
动词和宾语不搭配,如:
(8)昨天我参观了李老师。
“参观”后应接处所名词做宾语,而不能接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此句中的“参观”应为“看望”或“拜访”,偏误的原因可能在于学习者将“参观”与英语的“visit”完全对应起来,产生了偏误。
(9)当他来家门口接海伦时,海伦就脱下眼镜。
此句中的“脱”应为“摘”。“脱”后的宾语常为表示衣物的名词,如“脱衣服”、“脱鞋”;“摘”的宾语可以是戴着或挂着的东西,如“摘眼镜、摘手表、摘帽子”等。
(10)我敢说若贵公司采用本人的话,绝对不会后悔的。
这里“采用”后常接“方法、战术”等词,而“录用”后则可接“指人”的名词,如“录用”工作人员,所以“录用”后接名词有[ +人]这一义素。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是中高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也经常出现错误,教师应予以纠正和引导,如一爱尔兰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
(11)我想减少我花钱的习惯。
例(11)中的“减少”和“习惯”不搭配,可以把“习惯”改为“数量”,或者是修改动词,将“减少”改为“改变”。
2.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汉语动词也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留学生有时忽略了这一点,常出现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错误。如:
(12)*我想趁年轻的时候,旅游很多地方。
“旅游”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游览”则可以。
(13)出去大门口看见很多人也在等着他们的亲戚朋友下机……
“出去”一般不会在后面直接带处所宾语,所以这句可改成“从大门口出去,看见很多人也在等着他们的亲戚朋友下机”。
(14)妈妈并没有给我们出生一个婴儿,但是那时候父母买了一只小狗拿它回家来。
“出生”是不及物动词,而作为“生养”的“生”是及物动词,此处应为“生”。另外,“婴儿”也应改为“孩子”,“生孩子”才是正确的动宾搭配。
汉语有些动词本身是动宾式复合词,是VO 结构,如“见面、招手、唱歌、结婚、辞职、见面、毕业、满意”等,这种类型的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带宾语,但留学生常在这一类动词的应用上犯错误,如:
(15)虽然他已经五次见面我,但是他仍然问他的朋友我是谁。
(16)我真佩服他唱的歌,因为他唱歌祖国,他唱甜言蜜语!
3.定中搭配不当
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7)?我一生中最大的爱(作文题目)
询问这位保加利亚学生,她想表达的英文是“the biggest love”,“爱”的程度在汉语中是用“深浅”来表达,所以改为“我一生中最深的爱”。
留学生常在当用“日子”或“天”时误用“日”,如:
(18)*第一次见面的日,那天我很忙我迟到一个小时,我对她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我一见她就喜欢。
留学生还经常将“……的时候”用成“……的时”,如:
(19)*我的同屋睡觉的时有很大的声音。
(20)*第二天的时,我们吃早饭以后去沙摸。
例(19)、(20)的定语和中心语用“的”连接时,后面的中心语应该是双音节词“时候”。另例(20)“沙漠”的“漠”写成了“摸”。一处偏误也可同时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例(19)、(20)中把“……的时候”误用为“……的时”,可以从定中搭配不当上去考虑,还可以从后面所提到的韵律角度上去分析。
4.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如:
(21)*现在时间急了,他应该跑地去火车站。
“时间”可以说“紧张、很紧”,但不能说“时间急了”,可以说“某人急了”。
(22)*最近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心里悄悄地开了一扇小门。
例(22)缺主语,所以应该删除“在”,改为“最近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状中搭配不当
状语和中心语的搭配也有偏误,如:
(23)*偶然我也会和朋友逛街。
这里的“偶然”应改为“偶尔”,根据《1 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偶尔”与“经常”相对,常用来做状语;“偶然”与“必然”相对,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和补语。句子想表达的是“不经常”义,所以这里用“偶尔”比较合适。
6.介宾搭配不当
介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如:
(24)*老师说学生跟学校附近很熟悉。
例(24)中的“跟学校”应为“对学校”,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对”有指示“动作的对象;朝;向”义,如“决不对困难低头”;而“跟”做介词时,指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只跟指人的名词组合”。例(24)错误的原因在于把“跟+指人名词”这一规则泛化了。另外,产生这一偏误的原因还可能是汉英对译造成的,“对”英语可译为“toward;to”;“跟”英语可译为“with;to;from;as”等,二者有重合之处。
(25)*我是2005年夏天认识你的。那时你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例(25)中的“对”应改为“给”,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给”做介词有“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的意义。“给”的义项中有“交与,付出”义,而“对”则没有这一义项。
7.词性误用
词性误用指把副词当做形容词用,把名词当成动词用,把形容词当动词用等,词性误用也可以引起搭配不当,如:
(26)老师也给我们纷纷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任务。
“纷纷”是副词,这里用得不妥当。学生不明白“纷纷”应该放在动词前,经过几次纠正后,学生还是有语序的问题,如“我们的活动8 点开始。从7 点纷纷朋友们来了”,但是大多数同学能造出正确的句子。如“他发火的时候,我们纷纷离开他”。
(2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以后,冲绳成为美国的植民地,那个时候很多美国文化流到冲绳。
上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和动词“结束”搭配,而不能和名词“结局”搭配。另外,“殖民地”也写错了。
“发展”与“发达”是很多留学生用混的词,如:
(28)*中国的经济很发展,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9)*韩国首尔就是沿着汉江边发达的城市。
造成例(28)、(29)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没认识到“发展”与“发达”的词性不一样,“发展”是动词,后可接“着、了、过”等动态助词或趋向补语;“发达”是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所谓糅合偏误,是把两种相关但又不能同时选择的语言形式糅合在一起形成的偏误。如:
(30)?我在一本杂志上看了一篇文章,说明的是好看的人更容易能找到工作,(这)让我大吃一惊。
“更容易”和“能”糅合在一起,反而造成了偏误,去掉“能”即可。
(31)?那个上司肯定会骂他,也可能会让他赶走。
“让他赶走”可以是两种句式的杂糅,一种是“让他走”,还有一种是“赶他走”,而这两种形式是不能糅合在一起的。
(32)?首尔到处有很多公园。
这里的“到处”和“很多”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用一个即可,换成“首尔到处有公园”,或者“首尔有很多公园”就正确了。
韵律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可借鉴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如“浇灌花、种植树”等双音节动词带单音节宾语的现象就不符合韵律,再如“他的腰累弯曲了”、“她的嗓子哭嘶哑了”中,单音节动词后带双音节补语的句子也不能说。如:
(33)?我们好像能制造最理想的社会似的热烈地谈了谈。
例(33)中,“热烈地”后应该带双音节词比较符合韵律,而且“谈了谈”口语色彩比较浓,和整个句子的语体风格不一致,所以将“热烈地谈了谈”改为“热烈地交谈”。
(34)?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女朋友,但,还没有求婚,正要准备的话,你可以坐汉江游船,表达你的心。
“表达你的心”可以换成“表达你的内心”,这样可以让韵律更协调。
汉语的量词是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对于量词的准确把握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学生很容易将量词“个”泛化,如:
(35)*他有一双很大的棕色眼睛,一个尖尖的小鼻子,一个心形也红红的嘴,一个比较长也有一点卷的金头发。
(36)?胡志明会六个语言,其中有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
例(35)中“一个比较长也有一点卷的金头发”应改为“一头比较长也有一点卷的金头发”。例(36)中“六个语言”应改为“六种语言”。
留学生还在不需要使用量词时,使用了量词。有些抽象名词不能与量词搭配,如“妇女自古以来不是个完全的人格”,其中的量词“个”是冗余的,再如:
(37)?也可以说三星是个韩国的企业代表。
关联词语是篇章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若能正确使用套合关联词语,整个语篇就会比较顺畅。下面例(38)是在语篇表达中注意了关联词语的应用的,整个语篇表达比较顺畅,只是有一处关联副词用得不妥当,如:
(38)*的确这个孩子给姐姐带来很多麻烦。不是姐姐养他养得不好,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小皇帝,但是父母的话他一点儿也不想听,想做什么也做什么。
例(38)中的“想做什么也做什么”中的“也”改为“就”,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
有的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汉语表达时径自使用母语中的汉字词,例如韩语词汇中,汉字词占一半以上,受此影响,韩国学习者的句中很容易发现由同形词造成的偏误:
(39)*给他们安眠药和镇静剂,不如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更加贤明。
(40)*韩国人不喜欢输入汽车。
例(39)中的“贤明”应改为“明智”,造成此偏误的原因是汉语的“明智”和“贤明”在韩语中对应的都是“贤明”。例(40)中的“输入”相当于韩语中的“进口”义。
日语中也有与汉语书写形式相同的词,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也会发生汉日同形词方面的错误,如:
(41)*我来中国以后,第一次经验北京的夏天。
(42)*星期四我们有汉语试验。
日语的“经验”一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大致对应于汉语的“经验”和“经历”两个词,因此日本学生常将经验用作“经历”,如(41)例;日语的“试验”既有汉语“试验”义,还有汉语“考试”义,词的义项多于汉语,故造成例(42)的偏误。
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这包括偏误是怎样产生的,不同国别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什么样的偏误等等。据鲁健骥(1993),偏误分析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
偏误分析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反映,它能预测和解释学习难点,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比如“发展”和“发达”,“参观”和“访问”等。一般来说,一些共同性的偏误、某一国别或某一语种学生的共同偏误,可以预知和解释,而个别人的偏误就较难预知和解释,因为学生个人特质的不同造成的偏误原因比较难于发掘。所以说,偏误可以预知和解释,但不能预知和解释所有的偏误。
偏误分析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地组织完善其语言形式与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者根据对语言的不完全观察去归纳某些规则,然后再运用这些规则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地对输入的语言素材进行推理假设,然后去试验,经过试验发现偏误,再修正他的假设,再试验,再找出偏误,再修正。如此循环往复,他的假设不断接近第二语言的标准形式。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学生的假设本身就包含了存在偏误的可能性,在他的试验中出现偏误是难免的。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对学生的偏误持宽容态度,并帮助学生修正偏误。
分析词汇偏误的表现,比如是词语搭配的偏误,还是量词的偏误、语篇衔接的偏误,都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长途”一词时,学生仿照“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造出中文短语“长途关系”,经纠正后,学生不再使用这一搭配,考试时出现了“长途电话”的正确搭配。由于很多语言中没有量词,所以学生经常出现量词的偏误,教师对量词给予足够的重视后,甚至在考题中出现这样的题型后,学生也能渐渐重视这个问题。
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偏误,如何利用偏误使学习者不断克服错误而趋近目的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对偏误比较重视,搜集学生的偏误,并加以整理和归纳,在教学中对典型偏误进行重点讲解,避免偏误的继续。比如教学中发现“离合词”的偏误,学生经常出现,于是做归类分析,学生便会有所警觉。还有的学生经常出现语序的错误,纠正后学生会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便于学生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高 燕(2008)《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1993)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1999,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张 博(2008)《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