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1-08-15 00:47周秀菊丁利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利益

周秀菊 丁利锐

(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如何实现和谐社会,面临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挑战。这既需要我们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有利历史经验与文明成果,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有效深化、提升、创新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源泉。“和合”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理念、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其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和合哲学思想的源流与内涵

“和合”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质和精髓,它积淀于儒、道、墨、法、释等各家各派思想理论和学说之中,纵贯、统摄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内蕴于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原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不仅洞察世间万物差分、融突的本性,而且也以和合思维方式表达了人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人自身心灵关系的根本原则与价值取向,蕴涵了中华文化文明的特有智慧成果。

“和”“合”二字最早分别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认为,“和,相应也”,意为声音相应和谐,蕴涵不同要素、成分的调和、协调、和谐与融合之意。和的思想肇始于中华文化的元始阶段。从西周到春秋,“和同之辩”是当时思想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中华文化通过对和与同的差分,着眼于差异、对立因素的互济互补互成,以求达到和谐与均衡,并且将和的思想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际等各方面,上升为一种社会准则、价值伦理与文化精神,“和而不同”、“和为贵”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合”也包涵了不同要素的结合、融合之意。殷周时期,和、合是单一概念,春秋时期,和合开始并用,构成和合范畴。和合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普遍依据,“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1]657和合也是人们遵循天地之道的必然要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2]2和合是和中之合,合中之和,即达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625和合思想的提出不仅表明了古代中华民族对宇宙和社会生活各种层次、各种现象矛盾、对立、冲突的全面认知,也表达了通过主体人的能动参与行动,超越冲突,以达致和谐、中和的理想追求。

异质、差分、对立是冲突,和、合是融合、聚合、符合、统一。和合具有融突的性质。冲突意味着事物既有结构、秩序、存在方式的破坏与断裂,融合是新结构、新秩序和新存在方式的产生。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各种异质要素在相互冲突、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融突就构成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的依据。“生生之谓易”,冲突如果不走向融合,则只具有恶的、负面的解构意义和价值,而融合若不包涵冲突,则是虚假的和谐、僵化的统一和绝对的静止。因此,和合意味着无冲突就无所谓融合,它是对矛盾、冲突、旧统一体、旧事物的超越,是冲突的更高层次。可见,和合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多种异形、异质成分、要素冲突、协调、结合与统一的动态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选择,顺道求和,健道达和,有意识地化解、协和对立和冲突,达致新的和谐有序和动态平衡。

二、和合哲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和合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价值形态,它体现在处理天我、人我、自我等各种具体层面的关系和矛盾中,成为中华文明制度选择、伦理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主导原则,对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问题。在不同文明和文化形态中,怎样理解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则体现着不同的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基质。中华文明以对天、地、人关系的辩证理解,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视为自然之道。主张通过人主体的自觉认知、伦理的有效约束与仁爱克己的实践,使人的活动效果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创造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形态。天人合一思想虽有浑沌、素朴之嫌,但面对当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强力破坏和掠夺而引发的生态紧张与环境危机,仍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这种“竭泽而渔”发展道路的后果正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祸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这一历史性难题的破解有待于我们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和发展模式。

对特定社会形式和形态而言,社会矛盾冲突总是构成社会形态矛盾的凸显点。人与社会、人与群我、人与他我之间的关系昭显出社会“星丛式”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永恒性,怎样看待和处理社会矛盾就成为关系特定社会形态稳定和谐性命攸关的事情,不同民族在自己思想文化历史长河中也积淀着应对社会矛盾的思想智慧与结晶。在和合哲学看来,天道、人道、王道是有机和合统一的整体体系,人道、王道只要遵循天道,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和谐稳定状态。当然,施行怎样的人道、王道,不同学派和思想家在具体策略和路径上也体现出不同特点。儒家试图以仁爱之道在群我、他我之间建立成人成己的理想和谐关系;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注意不同人群实际利益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法家诉求法治之道,认为法治是顺应天地之道和人之性情的治国利民之道;而道家大异其趣,主张无为而治,走向修身、治身的内圣之道。总的来看,各家学说虽意趣不同,但指向一致,旨在制止、约束、消除社会和人际冲突,意在追求和合相契。对当代中国而言,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激增、凸显和激化期,虽然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值社会物质财富,“做大蛋糕”,是融合社会矛盾的根本之道;但人们更关注的是“蛋糕如何分”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因此,利益分享的相对平衡和发展机会的公平、平等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和激发点。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地区、民族、个人身份不同造成的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建构和谐社会面临的制度性难题。

和合也是主体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情感的展现与理想境界的提升。心灵、精神世界的冲突和融合,既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也有赖于心灵的自我认知、评价和调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通过诚心、正意、养心、虚心、坐忘等手段进行自身修养,提升心灵精神世界的境界,以降低、减少甚至消除心灵的冲突、焦虑和烦恼,不为物所蔽、所惑、所伤,以达到心和乐道的精神境界。现代社会科技、社会发展速度异常快速,社会生活变化动荡剧烈,竞争和社会压力急剧增大,社会关系功利化,人际关系疏离化,这一切极易引发人心灵世界的焦虑、孤独、苦闷、烦恼等情感和心理问题,如何通过自我身心修养,调适、协调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失衡,是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和凸显,怎样通过主体人的积极内化和行动来正确认知、评价社会现实及其变革,认同自我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化解自我心灵的冲突,获得心灵世界的平衡与和谐,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和合哲学思想深刻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和合性质、价值和可能性,并将这种和合辩证思维方式贯穿于生态伦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审美情操、价值观念等社会和个人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各个层面。通过天和、人和与己和,宇宙与人生就会达致至和、太和或大和的理想社会状态。可见,和合哲学思维方式的丰富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创新和合哲学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也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社会工程,需要我们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社会实践和先进理论成果,创新性地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构。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利益协调机制的创新与建构。社会矛盾的凸显点是利益群体的差分与利益冲突,贫富差距、收入分配问题、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都是利益矛盾的不同体现。从社会学观点看,利益区分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引发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的诱因,社会矛盾与冲突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利益冲突是社会不和谐的最主要表现。因此,在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应不断调整、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适度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实现,从而保证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共同实现,形成利益分享、共享的合理机制。这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最重要举措。

第二,创新工作方法和思维,着力解决好新形势、新阶段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更新观念,采取有的放矢的有效方法,研究矛盾性质和特点,提出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而不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或简单粗暴,或保守求稳,或拖拉迟滞,这往往造成矛盾的激化,如当前城乡土地征购、房屋拆迁纠纷、群众上访、卫生防疫和自然灾害等社会突发事件、社会矛盾凸显点,都和我们缺乏对事件的清晰判断,消极无为,工作方法落后、制度缺失、处置失当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新型矛盾的特点,改变工作方式,寻求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利益诉求。

第三,完善政府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推进公共决策,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机构尚未建立内部合理分工、高效的、全方位的社会矛盾调解体系,缺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管理的机制与经验,这构成当前社会利益表达、对话和协调机制建构的“瓶颈”。解决之道在于加快推进政治体制制度的改革,合理分工、整合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管放结合,建构完善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参与性,建立健全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决策职能,形成开放性的、社会化的公共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发挥公共政策在社会矛盾调解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智慧的考验,也呼唤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应用。虽然和合哲学思想蕴涵着极大的合理性和当代价值,但它对由差异对立达致同一的和谐途径的机制绝少分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政治理念,而缺乏具体规制、体制的考量和建构。因此,我们只有对其理论资源实现创造性转换,才能充分发挥和合哲学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大乐(卷五)[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2]李鼎祚,等.周易集解·乾彖(卷一)[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阮元校刻.礼记注疏·中庸(卷五十二)[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