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

2011-08-15 00:47逯海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自卑贫困生量表

王 宁 逯海霞

(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

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与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贫困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们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学业、就业等心理压力,出现了诸如抑郁、自卑、焦虑、人际孤独等心理问题[1]。所以,帮助贫困生除了要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程序

本文采用《SCL-90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调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验证使用量表研究得出的结果,并提高本研究的深度,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的形成过程。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500例,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7%。根据学校筛选名单,其中贫困生63例,比例为12.6%。贫困生的确定以是否持有县、乡、村三级贫困证明为标准。

(二)研究方法

采用《SCL-90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500名被试施测,主试按统一的测试细则实施团体测试,在回答问卷时,请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独立完成,除向主试提问外,不和他人讨论并当场收回问卷。数据用SPSS11.0版本处理。

使用自编的访谈提纲,对选出的28位贫困大学生访谈对象进行完全开放式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使用自述和提问结合的方法,剖析贫困大学生入学后的经历和学习生活状况,解释他们心理困惑和压力的成因及过程。

(三)研究工具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0~4级),以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者任意一个因子均分超过2分作为评定心理不健康的标准[3]。

2.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该量表由黄希庭等人编制,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部分。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含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表现为生理的、心理的、人际的、道德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5个具体方面,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共包括6个题目;《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由“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两个分量表共10个题项组成;《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由“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两个分量表,共40个题项组成。该量表得分越高,自我价值感越高。“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0.86、0.82、0.63—0.80、0.61—0.78[4]。

3.幸福感指数量表

幸福感指数量表由Campbell等人1976年编制,包括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其中总体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为0.55[5]。

4.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访谈提纲

访谈采用了自编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访谈提纲”,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进入大学前你认为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2)你现在的大学生活与你当初设想的有什么不同吗?

(3)你在学习上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4)生活中和同宿舍的舍友以及班上其他同学有过摩擦吗?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5)你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了吗?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或教训吗?

(6)你对大学生活满意吗?希望哪些方面能够变得更好些?

二、问卷统计结果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按照SCL-90评价标准,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数为32人,检出率为50.8%,其中强迫症状分值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第3位是抑郁因子。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检出率为24.4%,显著低于贫困大学生。

(二)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差异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一般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一般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上存在较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特殊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特殊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特殊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特殊社会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特殊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总体自我价值感、特殊社会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特殊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特殊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特殊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特殊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上贫困大学生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平均分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贫困大学生较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结合上述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一)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贫困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和贬低。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行为方面过于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等。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能与自卑相抗争,追求优越,如果我们因自卑而产生一种无助感,那就是自卑情结,而这又会加深个体的自卑感,使个体表现出悲观、失望、逃避等情绪和行为[6]。而一些贫困大学生所具有的就是这种自卑情结,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过度的自卑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相对欠缺,贫困大学生在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相处过程中,极其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从而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往往变得极其敏感和脆弱,同学之间不经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理,从而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是在自我意识增长的基础上,因欲望不能满足或威胁而产生。抑郁心理基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理忧郁,对生活缺乏兴趣、人生丧失斗志等特征,并包括失望、悲观以及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身体方面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炼,意志比较坚强,能吃苦耐劳,绝大多数都愿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都决心努力学习,自立自强,成功成才。但是,经济上的压力犹如沉重龟壳压在贫困大学生的身上,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感觉举步维艰,想改变贫困现实却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使得他们意志消沉,郁郁寡欢,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应付一切。

抑郁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抑郁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甚至采取自杀、自残的方式来应付。

(三)敏感多疑、嫉妒心理

长期的自卑、压抑使某些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多疑。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不愿提及,害怕同学怜悯或嘲笑。个别同学由于害怕同学嘲笑甚至放弃贫困生的认定。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总觉得班上的同学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觉得宿舍的同学总在背后嘲笑她们,嫉妒其他同学轻而易举的就能得到自己苦苦企盼的奢侈物品。这些想法不但徒增他们的烦恼,还使他们受到伤害。心理的不平衡,甚至发展成为怨恨心理,怨恨父母和家庭,怨恨社会的不公平,怨恨同学。这种由嫉妒而产生的怨恨会使得贫困大学生不愿与富裕的同学交往,甚至会产生希望这些同学发生不幸,变得贫穷的心理。这扭曲的心理往往会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变得性情孤僻,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正常人际交往的开展。另外,贫困大学生这种既羡慕有钱同学在金钱上的挥霍,又嫉妒、怨恨他们“好命”的矛盾心理,往往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内心产生巨大的煎熬和痛苦,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交往障碍心理

交往障碍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为“自我封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自卑情绪,相当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如交往恐怖,大学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严重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导致严重的心理封闭。又如沟通不良,现在大学扩招,学生的素质及生活习惯会有很大的差距,在大学里也会出现城乡之间的沟通差距。再如对于集体活动,贫困生由于囊中羞涩,他们往往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性活动,有偿的集体活动去的更少,即使是免费的集体活动,由于害怕同学发现自己经济拮据的事实,他们往往会以各种借口不去参加,或者对集体活动表现出不感兴趣。

(五)消极被动心理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心理易处于劣势地位,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处于被动地位。还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学习资源,积累下来就会造成缺乏竞争意识,不善于表现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地抓住机会等。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对策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精神,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缺陷和偏执性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而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心理困境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而非只是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生生活在群体中,如果群体始终对他们采取歧视、不接纳的态度,要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则是很难的。我们要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办好宣传栏、校报、广播站,积极地宣传自立、自强、人际交往技巧等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让贫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成因,并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如何正视现状。

其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建立贫困生档案。根据贫困大学生各年级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援助,零距离、动态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定期心理普查和测验,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他们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发展问题,实施有效的援助,帮助贫困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难和挫折。

再次,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既要做好单独面向贫困生的个别辅导,也要做好贫困生的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也称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团体心理教育训练可以让贫困大学生在尊重、关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团体传感,互相观察、对比、学习、感染、体验、感悟,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悦纳自我。通过训练可以调整学生的认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研究显示,团体心理健康训练,从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及学习评分均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以“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讨论”、“行为训练”等活动营建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贫困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过程中,使贫困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培养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克服自卑、封闭的心理。

贫困大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中,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因而也可以通过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一起做团体辅导来改善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态度,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倡导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改善贫困生的生活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1]闫戈,刘建岭,常丽,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3).

[2]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1).

[3]王文兵.不良阅读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4]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6](美)珀文.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自卑贫困生量表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自卑的地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