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成
(北安市公路站)
(1)路面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从裂缝中不断渗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2种。
(2)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3)车辙是路面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产生累积永久性的纵向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4)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能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5)松散,原因主要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符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6)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
(7)沉陷,一般是由于基层强度不足,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造成。
(8)剥落,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好,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
(1)车辆超载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致使路面提前破坏。
(2)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①施工中出现了“目标配合比设计”与“生产配合比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②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摊铺和压实两项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摊铺质量不好会导致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摊铺过程中除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外,还应重点控制摊铺温度、碾压温度、供料速度与摊铺机前进速度。
③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路面破损与路基施工质量有关,软基处理不彻底、换填材料压实度达不到规定要求、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④桥梁施工质量的影响。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也是造成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⑤养护与管理。路面早期养护不及时,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2)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脱节的现状,特别是将科研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
(3)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4)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质量。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应加强质量控制,防止不均匀沉降,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5)严把质量关,使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和抗滑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6)优化排水设计,减少雨水等对路面的侵蚀。
(7)重视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集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
(8)交通执法部门应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
(9)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路面早期破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等方面,有针对性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使公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登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