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勇,姜树辉,成光民
(密山市水利勘测设计处,黑龙江密山158300)
兴凯湖总排干是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重要的排水骨干工程。该工程于1994年竣工,主要由长520 m穿湖岗总排干及其上游长4.36 km总排干工程组成。兴凯湖总排干工程及所属3条排水沟建成后,该流域内的坡洪和农田排水改道汇入兴凯湖,解放了大量湖滨涝区土地,新开垦农田约2 533 hm2。随着兴凯湖总排干北部农田开垦面积的逐步增加,流域内湿地和草原日益减少,上游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在汛期坡洪夹带大量泥砂和秸杆等杂物进入兴凯湖,造成兴凯湖入湖口局部自然环境和水质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兴凯湖总排干按10 a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其下游设计流量为67 m3/s,设计沟底宽30 m,设计水深1.82 m,安全超高1.0 m。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对兴凯湖总排干所造成的局部污染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水利部门专家,深入实地进行勘察和调查研究。市水利部门于2010年完成了兴凯湖总排干拦污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该拦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①在总排干末端新建一座拦污闸;②在拦污闸上游1.2 km处,新建一道导流锁坝,通过导流锁坝把总排干水先引入沟东侧湿地,在新建拦污闸上游50 m处,重新汇入总排干,最后排入兴凯湖。该工程已于2010年10月末竣工,并移交给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管理。
自1994年兴凯湖总排干工程竣工后,兴凯湖总排干已有16 a向兴凯湖排泄大量泥砂、杂物和受污染的水体,导致入湖口堆积了大量泥砂和污物。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入湖口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而且污染着入湖口区域的水质。
兴凯湖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本区属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也是密兴旅游公路两岸湿地向湖面的过渡带。因此,通过必要的工程建设,有效治理兴凯湖总排干污染是非常必要的。本次拦污工程设计经过市、县水务局领导和专家组深入现场勘察,充分考虑了灌溉、排水、拦污、湿地补水等功能。因此,工程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及针对性,兴凯湖总排干拦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兴凯湖总排干拦污工程主要由以下2项工程组成:①在总排干末端(K0+545 m处)新建一座4孔,宽6 m、高2.6 m拦污闸(含拦污栅、节制闸);②在拦污闸上游1.2 km处总排干上(桩号K1+745 m)新建一道长36 m倒流锁坝(由均质土坝及干砌石护坡组成),把总排干水导入沟东侧湿地(2.1 km2),在新建拦污闸上游50 m处,重新汇入总排干,最后排入兴凯湖。
导流锁坝和拦污闸的作用是把总排干带来的泥砂、秸秆、杂物和带农田有机物污染的水体经过湿地的沉淀、拦截、水生植物的生物膜分解等过程,达到基本根治入湖口面的污染问题和水体的农药、化肥等有机物污染问题。同时,通过导流锁坝和拦污闸(设节制闸)的调控作用,保证湿地在枯水期生态需水的要求。
本区属寒温带大陆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雨量集中,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少降水。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50~600 mm,多年平均气温2.9℃,最高气温可达36℃,最低气温-34℃,无霜期 100~130 d。本区季节性冻土深 1.8~2.0 m。
本区地处兴凯湖湖积平原区,地下水类型大体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2种,孔隙水和承压水之间存在着稳定的相对不透水层。上部孔隙潜水赋存于砂层中,地下水位较高(69~69.5 m),局部接近地表。
本区位于兴凯湖平原区,地形平坦,地面高程70.30~79.5 m。主要地貌单元为南部的湖岗(沿东西向绕湖岸线带状分布)及北部的低漫滩区(宽2~3 km),低漫滩区局部地域常年积水,形成湿地。地质结构自晚更新世以来,处于缓慢的以沉降为主的相对稳定阶段,本区地震烈度<VI°。
本区地表主要分布厚层第四系晚更新统、全新统湖相堆积物,地层最厚达170 m。在地表70 m以内第四系地层岩性以灰黄色、灰褐色细砂、中砂、粗砂、细砾和高、中液限黏土组成,细砾层呈稍密、中密状态,黏质土层呈可塑、软塑状态。
拦污闸工程根据《水闸设计规范》设计,设计洪水标准采用国家《防洪标准》,根据GB50201-94中的表3.0.1规定,拦污闸工程等级为IV等,防洪标准可采用10~20 a一遇洪水标准。由于拦污闸在发生洪水时开闸运行,因此,不影响总排干泄洪。考虑工程安全和经济2个方面因素,本次设计洪水采用10 a一遇标准,同时按20 a一遇洪水标准校核。
拦污闸工程设计,主要依据水利部《水闸设计规范》,并按照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管理条例及保护条例进行规划。主要参考资料为《兴凯湖总排干设计图》、《兴凯湖涝区灌溉、排涝规划》、《兴凯湖湖滨灌区地质勘察报告》。
拦污闸主要拦截总排干洪水夹带的秸杆及杂物,其主要功能就是拦污及清除杂物。拦污闸的工程规模确定主要依据兴凯湖总排干10 a一遇设计流量(Q设=67 m3/s),在汛期能够正常通过拦污闸。同时,在整个水稻生育期(5~8月份),正常引入湖水,保证本区800 hm2水田灌溉,即正常引入Q加大=1.56 m3/s湖水,满足灌溉要求。同时,拦污闸必须具备足够的拦污能力,并有效清除总排干水流夹带的杂物。经过计算确定拦污闸闸底板高程为68.90 m,与总排干设计沟底相同,满足排水和水田灌溉引水要求。经水力计算,拦污闸为4孔,宽6 m、高2.6 m,为开敞式闸,其设计过流能力72 m3/s,大于总排干设计流量67 m3/s,满足泄洪要求。
闸墩顶高程71.76 m,高于排干10 a一遇71.00 m洪水位的0.76 m,高于排干20 a一遇71.21 m洪水位的0.55 m,满足防洪要求。根据本区水工建筑物防冻要求,闸基础埋深2.0 m,拦污闸基础采用浆砌石结构(厚1.2 m),闸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厚0.8 m)。闸墩厚度0.6 m,闸孔净宽6 m。闸两岸采用钢筋混凝土U型挡土墙与渠道两岸联接。闸上、下游渠道边坡采用混凝土板护砌,闸上、下游渠底采用干砌石进行防护。
拦污栅为工字钢骨架,用直径18 mm钢筋(间距5 cm)竖向焊接在工字钢骨架上。拦污栅倾斜角58°,拦污栅上部两端用铰支座固定于闸墩上,用液压油缸启闭(双吊点)。拦污栅在关闭状态下正常拦截杂物,在开启状态时水平横卧于闸墩上,便于清理杂物。在闸墩上设宽1.3 m,总长34.03 m混凝土人行便桥,向两岸运送杂物。
在6个闸墩上共设12根混凝土柱(双柱支承),柱高3.15 m,12根柱共同支承混凝土启闭台(总长28.23 m,宽2.7 m)。在启闭台上共设4组液压油缸(共8台),用铰支座固定液压油缸,用于启闭拦污栅。4组液压油缸由1台液压站提供动力,液压站用1台15 kW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力。一扇闸门开启(双吊点)时间<5 min,4扇闸门全部开启时间<20 min。
在拦污闸闸室下游侧设节制闸,节制闸由4扇(宽6 m×高1.6 m)钢结构平板闸门组成,用4组(共8台)液压油缸启闭。节制闸在关闭状态下有效拦截排干来水,提高闸前水位,调节湿地生态需水量及水位。同时,在拦污栅开启(捞杂物)时,节制闸处于关闭状态,防止杂物流入兴凯湖。
根据实测资料,兴凯湖多年平均水位68.85 m,拦污闸设计闸底板高程68.90 m,湖西公路西侧(闸东侧)湿地高程69.80~70.5 m。为保证湿地枯水期生态需水量及水位,本次设计湿地保证水位采用70.5 m。设计闸门高度计算如下:70.5-68.9=1.6 m,最后确定闸门高度1.6 m,闸门净宽6 m(设计闸墩净宽6 m),共设4扇平板钢闸门。节制闸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湿地水位,在拦污栅开启(捞杂物)时,节制闸处于关闭状态,防止杂物流入兴凯湖。
节制闸在汛期(7~8月份)4扇闸门处于开启状态(不挡水状态),在5~6月份和9~10月份,当湿地无坡洪补给,处于非淹没状态时,关闭节制闸,抬高闸前水位至70.5 m,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和水位。按照设计节制闸的最大闸门开启高度2.0 m,既从70.5 m,抬高到72.5 m。每年5~8月份当闸西北的800 hm2水田需要引湖水灌溉时开闸引水,在汛期节制闸处于泄洪(开闸)状态。
本工程设计通过深入现场实际勘察,收集总排干末端兴凯湖湖积平原及湿地的地形、地势、湖水位等资料,分析兴凯湖总排干上游区水土流失,导致兴凯湖入湖口造成局部污染的原因。经多方案比较充分考虑了拦污、泄洪、灌溉、湿地生态蓄水等问题,为今后兴凯湖湖滨区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工程措施。
[1]王枫林.上桥抽水站拦污闸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7):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