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英 滑志娟 张桂萍 康 然
跨文化适应对消除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效果分析
刘玉英 滑志娟 张桂萍 康 然
目的: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减轻乃至消除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方法:对108名2010年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再进行文化休克现象调查与分析。结果: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率由以前的42.9%下降至10.2%。结论:对实习护生进行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减轻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效果显著。
跨文化适应;文化休克;实习护生
10.3969/j.issn.1672 -9676.2011.21.042
跨文化接触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新奇与神秘感,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体验,因为在其他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意味着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要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人带来压力,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战胜压力,达到对异文化生活的成功适应[1]。一个学生不能适应所在实习医院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就意味着家庭和学校投资的失败。护生初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离开了原来熟悉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入一个与学校环境截然不同的医院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从而影响了她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其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率为42.9%[2]。针对这一现象,再次进一步分析研究,找出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的高峰期,并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对108名2010年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使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率下降为10.2%。现报道如下。
文化休克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3]。护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的落差、语言沟通障碍、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环境的变迁、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是引起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歧视与偏见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方式、应对方式、与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等因素。
刘玉英[2]对2008年进入临床实习的98名护生分阶段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实习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第10周、第12周进行问卷发放调查。结果显示,98名护生文化休克现象阳性发生率在第4周为高峰,其值为42.9%。
实习护生发生文化休克这一现象,影响了她们的生活、全面实践训练及临床工作质量。根据跨文化护理理论对2010年108名实习护生进行跨文化适应培训,在实习前和实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打破他们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岗前培训 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分批开始进行临床见习1~2周,熟悉医院文化、病人文化、疾病文化、病区环境、医院制度,为尽快适应以后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1周,并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衡心态。
2.1.1 文化教育 即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以授课方式介绍医院文化如医院制度文化、不同病区特殊的物质文化、疾病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指导护生阅读有关医院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为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实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准备。
2.1.2 环境模拟 即通过各种手段如实地见习、环境观察、医院幻灯图片等形式从不同侧面模拟医院文化环境。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困难展现在护生面前,让护生学会处理这些情况和困难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按医院在职员工的特点思考和行动,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2.1.3 患者文化研究 即请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讲解、提问或幻灯图片形式组织同学讨论不同年龄病人、不同疾病及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讨病人疾病文化,提高他们诊断和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难问题的能力。
2.1.4 社会支持 让已经结束实习即将毕业的上届学生以讲座形式提供实习信息、感受、经验,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同学之间还可以提供情感帮助,支持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在新的环境中遇到的挫折,同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保护作用,使其心理安全、自我尊重和归属感得到增强,减少压力、焦虑、无助感和疏远感[4]。
2.2 语言沟通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提高对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语言培训不仅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能使他们熟悉在实习过程中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如手势、符号、礼节和习俗等,进入实习1个月内带教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教会学生,避免“哑巴”操作,让学生与病人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减少学生害怕、焦虑心情,增加自信心。
2.3 知识和技能 有关专业理论文化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增加护生对新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对于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1个月内带教老师要耐心、细心、认真,循序渐进,“放手不放眼”,时刻跟随学生做每一项操作;要求不要太高,更不要指责和抱怨学生;帮助同学分析、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以上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在学生实习的第4周,即文化休克现象发生高峰期,对108名实习护生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有11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现象,其发生率由原来的42.9%下降为10.2%。
4.1 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 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5],研究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想家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一般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时,所使用的因变量是心理适应。
4.2 文化休克的4个阶段和时间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跨文化接触的人存在着情感适应,即文化休克的4个阶段,蜜月阶段:强调最初的陶醉、狂热;危机阶段:特征是感觉到不足、挫折和焦虑;恢复阶段:解决新环境中的危机;适应阶段:在新环境中重新适应[6],即跨文化适应是一个U型曲线。文化休克不是一种疾病,是一个学习过程,实习护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时间会对心理适应产生影响,发现实习在第4~6周时是出现文化休克的危机阶段。
4.3 评价和应对方式 环境生活变化只能说明心理适应问题的一部分,影响护生心理适应的还有他们面对生活变化的认知评价。有时候环境变化是一种挑战,有时候是一种压力,对环境生活变化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方式,也会影响护生的适应。期望是指护生在进行跨文化接触之前,对跨文化接触的想象。现实的、与实际体验匹配的期望,能促进护生良好的适应。期望与现实体验匹配证明护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处理潜在的生活压力变化,期望的正确性可以使人对以后的压力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起信心,减轻焦虑。研究发现护生对实习要求的期望比较低,而实际上比他们想象得要好,实际的满意度会增加,文化休克现象少。另外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当遇到问题时,能以正面想法作为应对策略,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学生,应对操作和技能问题时,出现适应不良,导致文化休克现象。
通过对实习护生在实习前和实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规范的跨文化适应培训等手段,使实习护生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率大大降低,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降低了心理压力,提高了工作适应能力。
[1] Black JS.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expatriate manager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0,30(2):119 -134.
[2] 刘玉英.护生实习不同阶段文化休克调查与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0):1566 -1567.
[3] 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
[4] Adelman MB.Cross- cultural adjustment: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sup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1988,12(3):183 -205.
[5] 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 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16(3):175 -194.
[6] Oberg 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3):177 -182.
07100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刘玉英: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2011-08-13)
(本文编辑 曹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