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论执政党在文化运行中的主体性
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一般地说,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主体性应是在主体实践、认识活动中最根本、最深刻的性质,是主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在国家政治生活视野中,政治主体即政治行为主体,也即政治权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以及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在我国政治、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且在文化运行中同样具有主体性,并主要体现在执政党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等方面。
执政党;文化运行;主体性
主客体相对而言的。一般地说,主体就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这一表述与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界说有着相类似且相交叉的关系。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这两种界说在主体方面是重叠的,在客体方面则有所区别。人对世界的“作用”有实践和认知两种基本方式;人所作用的“世界”则是人的对象领域,或者说是一个表示所有客体在内的集合概念,且“世界”包括两部分;人的外部事物 (包括自然界事物和许多社会存在物)和人本身 (从外延来说,包括个人和人的群体;从内涵来说,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生理属性和精神属性)。至于“客体是自然”是对“客体是人之对象”的一个较为具体的限定。“主体性乃是现代性的原则”[2],或者说,现代性的核心原则是主体性。这一主体性应是在人实践、认识活动中最根本、最深刻的性质。从主客体关系来看,这一主体性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即人在实践、认识活动中体现和发挥出来的特性。马克思指出:“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3]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主观性和能动创造性等三个特性上。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即政治行为主体,也即政治权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以及一定的政治活动参与者。就是说,政治主体凭借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资源参与政治活动、维护和追逐根本性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主体十分复杂,包括政治群体、政治团体和政治集团等非常丰富的内容。政党即是其中的政治主体之一。对此,江泽民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4],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各级政权组织,包括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凡属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委讨论,然后分头执行。这些政权机构中的党组,应该对同级党委负责,在这些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党员,应该执行党的决议,接受党的监督。当然,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5]可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运行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且在文化运行中同样具有主体性,并主要体现在执政党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等方面。
在一般意义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说就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社会的观念形态。这一点,毛泽东在 1940年 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作了详细说明。他说:“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6]“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7]实际上,无论古今中外,文化并非都是先进的,而是既有先进文化又有落后乃至腐朽文化,二者在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先进文化指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能推动社会前进且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推进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8]先进文化往往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反之,则是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历史实践表明,先进文化不仅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而且包括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文化。其中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社会文化的根本性质、统率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进步趋向,是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科学技术文化则直接与生产力水平 (物质文明)相联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组成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先进文化正是一个国家、政党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本之所在。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高远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文化自觉,对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文化的类型与功能有一种深刻的体认,对先进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向往和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的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领导地位、历史使命和行为能力决定了只有它才能不断创新中国先进文化。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不断创新先进文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先进文化的孕育下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没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没有体现人类先进文化最高境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出世。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内在地规定了党的先进性。而且,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思想路线、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等方面都是先进文化优秀成果的结晶,凸显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二是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坚持和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创造什么样的先进文化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指引着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方向。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担任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领导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9]中国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者,既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物质决定精神,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创造作为支撑,就毫无疑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任务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新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追求、文化自信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驾驭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决定了它是唯一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不断走向胜利的政党。尽管我们党也犯过错误,但它能够及时反思和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10]可以说,历经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已充分展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和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地位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经验表明,只有文化存在和文化不断生成,文化主体才能生活在这个由现实性和历史性、个别性和普遍性、此在性与理想性等编织而成的时空连续体中,并在这一连续体的创造性实践中推动文化发展。执政党作为文化存在的主导性力量、作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它所需要实现的就不只是一个实体性的物质世界或一个纯粹知识论的精神世界,而是一个日新月异、动态发展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之所以是这样,一是因为它能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动反映,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此为依据,中国共产党首先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二是因为它能够始终真诚为人民服务,努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使文化大发展获得先进性和大众化相统一的基础,并成为一种为群众所掌握的变革现实的强大力量。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为劳动群众所接受,才会起到教化社会、承传文明、资政育人、变革世界的作用;否则,文化存在和文化发展就难有社会意义。基于此,我们党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权力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而使体现着党的方针、政策、措施、目标和文化发展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贯彻、执行和接受。三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和批判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1]这一论断把与时俱进提到了关系我们党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实际上,党正是从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着眼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并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从而真正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批判和改造旧文化中辩证地否定、科学地扬弃,在整合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和拓展出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境界。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理论上看,我们党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固有特性,从而为推动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一是从性质维度看,我们党认为文化发展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认为文化发展只有在客观反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时才具有发展的理由和空间,因而文化发展都有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和科学方法,是能被历史检验、实践证明并在继续证明着的科学真理。文化发展往往还包含着对旧文化的批判,且这种批判既可能为彻底的革命也可能为不同程度的革新或改进,因而常常具有革命性特点。例如,毛泽东思想是在对党内外一切错误思潮特别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中确立自己的指导地位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批判“两个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左”右错误倾向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当然,文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因而文化发展具有创造性。历史上真正代表进步潮流、对时代前进起过巨大推动作用的文化发展成果,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如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涉猎的每一个学科领域都程度不同地作出了创新性成果,进而造就出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从形态维度看,我们党认为文化发展是民族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我们党一直认为,文化发展任何时候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人类的,因为每一时代的人都是民族的人、每一时代所创造和发展的文化也首先是民族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靠的是自己深厚的灿烂文化;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民族内容、民族形式、民族个性、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往往是浓厚而显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肯定要享受与之相应的文化;而文化之所以能发展,就在于这一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对人民群众有陶冶、教育和愉悦作用;就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说也应体现人民性,因为文化发展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自己产生的源泉,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丰富发展自己的动力,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自身,也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的,这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实践之中的文化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幸福的思想武器。同时,任何文化发展都有其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海纳百川、博采古今中外、广集世界多家的文化发展,而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的、拒斥外来优秀成果的文化形态。世界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不仅使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发展形态相互激荡,从而使文化发展得以进行并获得进步的动力。事实证明,任何文化发展都是在开放环境和开放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催生的有机整体。三是从时间维度看,我们党认为文化发展是继承性、时代性和未来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任何文化发展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杰出人物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古代和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或优良传统的合理延伸。没有这种继承性,任何文化发展都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我们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发展了,一个根本性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包容、吸纳和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也即看它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任何文化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文化,都注入着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活力、时代的内容、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审美情趣。文化发展之所以具有时代性,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反映先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要求,而任何经济、政治和社会都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样,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其反映的文化发展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而且,文化发展往往是指向未来的,具有浓烈的未来性。一般来说,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一定的文化发展与其赖以产生的一定经济、政治和社会往往是同步或基本同步而发展的,但特殊地说,文化发展作为观念形态和精神灵魂的东西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相对超越经济、政治和社会而发展前进的。只有这样,文化发展才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指导和统帅人类历史前进。例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进行了 10个月左右时间就写出《论持久战》,正确预示出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局;邓小平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就以世界局势和中外社会主义发展状况为依据,提出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大量事实证明:文化发展总是具有相对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这是文化发展未来指向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实践上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如果从文化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是创立并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阶段。中国近现代史表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列强侵略、国力衰退的屡屡挫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的相继失败,并没有阻挡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与前赴后继;然而只有在五四运动之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所进行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经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高举中国文化发展的先进旗帜,努力学习、传播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创立和发展反映时代和革命要求的先进文化。概括地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有两个突出表现,即创立并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是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推动和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奋斗目标,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和政策。应当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推动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许多正确主张没有贯彻到底,甚至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特别是“左”的错误倾向时有发生以致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局性的悲剧,这是值得认真吸取的沉痛教训。但是,党推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三是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是创立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使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党推动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创立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反过来又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应当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与我们党始终推动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创立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执政党在文化运行中的主体性,还体现在执政党是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上。一般地说,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是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使命。这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是执政党在国家文化、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受外来文化干扰、控制或同化的能力,从而维护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民族特色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我们党提出“文化安全”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是到 1999年 2月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才首次提及,他说:要“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2003年 8月 12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能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1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14]
实际上,文化安全受文化特性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范畴,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上进行分类。从内涵上看,文化安全分为传统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非传统文化安全、文化产业安全等;从国家间层面上看,可以分为国内文化安全和国际文化安全两种;从国内层面上看,是指一个国家文化领域免遭破坏而确保本国人民的精神、道德、伦理、政治信念、文学艺术等认识不受危害;从国际层面上看,是指本国的文化环境、文化领域免受他国文化行为的威胁、损害,例如开展有效抵御他国文化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侵蚀活动等。从结构上看,文化安全可以分为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文化社会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和文化环境安全等。由此可见,文化安全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软硬兼备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其中相对独立性中的“独立性”在于文化安全专指文化方面的侵蚀与反侵蚀所引发的安全,“相对性”则指文化安全不是孤立的而往往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且文化安全长期依赖于其他安全;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将长期存在,因而文化安全既依赖于国家的其他安全、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他安全能起到规范和引导等作用。软硬兼备性则表征文化安全既具有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硬安全特性,又具有自身软安全特色。硬安全一般表现为涉及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和国家文化产业利益的经济安全,往往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而软安全则主要是指表现为对一个国家精神世界的渗透,表面上不构成直接的文化威胁。因而硬安全具有显著性特点,也较易采取应变和预警措施;软安全具有隐蔽性特点,识别和预警的难度较大,且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最底层的防线,一旦突破极易导致社会的变化。结构层次性指文化安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至少可分为内外两层,其外层始终处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所受的侵蚀往往最严重,也最易被攻破,因而具有较明显的可侵蚀性和可剥离性;而内层由于外层的层层设防和保护,从而获得较强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文化本身的多层次结构相对应,文化安全也呈现出由内及外的多层级特点,外层如科技文化、建筑文化、体育文化等面临着与外部文化的激烈撞击,内层如传统文化、信仰文化、意识形态等则守卫坚固;当外层被撞出缝隙而发生变化时,内层却几乎感受不到冲击力,因而往往表现得很牢固。[15]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文化安全的维护者,在当前体现在很多方面。概括地讲,主要有三:一是放眼全球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党要增强全民族“文化自觉”。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是一个包含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和创新措施等方面的完整系统。其中文化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思想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体制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创新层次,三者之中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文化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保证;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则应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借鉴与熔铸和回应与超越三对范畴,其中批判与继承重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借鉴与熔铸重在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进行创新,回应与超越重在以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文化创新的具体措施,应着重强调正确处理相对稳定和动态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先进性要求,正确处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与文化民族性的关系,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为文化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以及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等方面。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广阔的文化境界,而且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和具有高度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当前,我们党要增强全民族文化自觉,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文化建设变成我们民族共同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二是提高文化竞争力,党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近年来,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执政党的重要战略抉择。基于此,我们党大力向世界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开拓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领域、新渠道和新形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第一,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格局,利用国际舞台扩大交流渠道。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我们党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官方、民间、商业并举的新格局。同时,国际文化组织和国际文化活动及国际文化论坛是我们党对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通过这个舞台可以广泛传播我们党文化发展的理念,宣传我们党对国际文化交流的思想观点,促进政府间和民间文化关系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地位。第二,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立文化中心是西方国家执政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密切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党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同时要在对中华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网络化传播通道,系统深入地将中华文化更加快捷地介绍给世界,使互联网成为国外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窗口。
三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党要推动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国家文化力一般由文化势能、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以及国际文化安全环境对国家文化安全影响力共同构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党保持文化运行主体性的重要任务。为此,第一,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努力积蓄文化势能。同时,创新力在文化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创新力也是改变国际文化战略力量对比的关键环节。而增强文化创新力,要害在于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的创新力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保持文化先进性,文化才会有创新的活力,而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第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在最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文化产业的“中性”载体特征也为各国执政党文化传播提供了广大的战略空间。因而,我们党要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力。第三,积极运筹国际文化战略,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我们党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要获得真正的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着眼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而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要重在建设,即各种文化应该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文明、平等、互助、和谐、共赢。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5.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695.
[8]刘云山.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N].人民日报,2000-6-1.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10]周向军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2-283.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3]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8-13.
[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
[15]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02-303.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Ruling Party in the CulturealManipulation Operation
WU Ke-ming
Subject isopposed to object.Generally speaking,the subject is human,the object is the objectofman.The subjectivity is themost fundamental and profound nature in the practice,knowledge activitiesof themain body,and essential attribute of naturality,sociality.In view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the political body that political actors,namely the holder and user of politicalpower,and the participants in political activitie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s the party in power,notonly does dominat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nipulation,but also does have the subjecticity subjectivity in the manipulation of culture,it could be summariz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creator of advanced culture,driving forc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defender of cultural security.
the ruling party in power;culture operationalmanipulation;the subjectivity
D25
A
1009-5152(2011)02-0046-07
2011-03-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08BDJ016)。
吴克明 (1968- ),男,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