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进
(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5)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师的提问艺术
刘 进
(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5)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相关原则,即要有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应有适当的深度、广度、应注意逻辑性及梯度等,并总结了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指出课堂提问必须具有趣味性与艺术性,这样才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提问;艺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如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提问:(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使用这个定理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2.课堂提问应有适当的深度、广度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的大合唱,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3.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及梯度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中,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的深化。如在“函数的概念”中,提出问题1:在初中我们是怎样认识函数概念的?根据教材中的3个例子,提出问题2:这些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概念?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问题5: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问题6: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函数的概念,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1.注意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设有趣而又贴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2.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1)把握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例如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教材易出错处、课堂结尾处等都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提问。
(2)选择提问的句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的关系。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判断型、叙述型发问句式常用于增加师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运用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诊断型发问句式常用于诊断思维障碍,疏通思维渠道,建立情感认同。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则多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发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如教师教学应该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你的想法,结果会怎样?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提问的表述必须做到清楚、明确、简洁。
(3)确定提问的对象。老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对“兴奋型”学生可以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式,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的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
(4)安排候答时间。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在特定的数学课堂和数学问题上,数学等待应是变化着的,它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
综上所述,课堂提到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
[1] 王瑞霞.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2.
[2] 薛爱梅.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3] 陈孝飞.数学课堂中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1,2.
G633.6
A
1008-7427(2011)12-0146-01
2011-09-24
作者系盐城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