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能力到审美意识
——日本文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1-08-15 00:49王永萍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舞女段落日语

刘 腾,王永萍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从语言能力到审美意识
——日本文学教学方法探讨

刘 腾,王永萍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日本文学课的教学法,既不能一味地教授单词、句子、段落,把日本文学课变成精读课、语法课,也不宜一味地填鸭式教授作者生平、文学流派、文学概念等文学知识,而应该在日本文学课上通过文本细读来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通过画面想象使学生认识日本文学的美,认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语言能力;审美意识;文本细读;画面想象

一、引言

日本文学课是全日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课,从很多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这门课的开课率还是比较高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进行,就业市场的变化,日本文学课相比日语精读、商务日语之类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似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常常会变成选修课。调查发现不仅大部分学生觉得日本文学太过平淡,毫无吸引力,而且觉得这门课很难上好,不太愿意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居然也为数众多。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要么就是把精力放在了背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单词,这些单词的实用性似乎又不强,把日本文学课上成了另外一个版本的精读课或高级日语课;要么就是主要学习作家、流派、文学常识,对作品本身只做蜻蜓点水般的点到即止,也许这也是导致现在日本文学课不太受欢迎和重视的原因吧。其实单从日语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名称来看,日本文学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而且对于一个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地道的日语,进而学习日本文化的途径之一也是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对与这个其实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太大争议的问题不作太多枝蔓,本文只是想探讨一下,到底应该怎么来教授日本文学课,使得这门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日本文学课,对于教师来说,其实并不那么难以教授,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是那么枯燥,关键是明确教学内容以及找到好的教学方法。那么日本文学课到底应该教授些什么呢,又应该怎么教呢?在综合调查结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这么总结一下,日本文学课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一步上,进而要通过文学作品教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了解和领略日本文学的美。讲解语言的运用,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英美新批评所提倡使用的方法,也是最朴素实用的方法,有的学者甚至称“凡是不想趋赶时髦文论的教授,在教课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的还是新批评方法,尤其是其细读法”。[1]而另一方面,审美意识的教授,画面想象倒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日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里以讲授《伊豆舞女》为例来说明。之所以选择这部小说,是因为它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而调查的结果又显示教学双发都觉得作品有点无趣,很难讲授。那么,试用本文所提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来看看效果究竟怎样。

教师在备课时当然要仔细的研究《伊豆舞女》的文本,经过细读,其实要讲授的语言点还真不少。对于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词的用法。这里试举一例“よう”这个词的用法。小说中有一下一段文本:“「おや、旦那さま、お濡れになってるじゃございませんか。こちらでしばらくおあたりなさいまし、さあ、お召し物を乾かしなさいまし。」と、手を取るようにして、自分たちの居間へ誘ってくれた。”[2]312对于这一段文本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翻译,实践中学生常常翻成“老太太牵着我的手,把我领到自己的房间去”,这样就可强调准确的译法应该是“老太太好像要牵我的手,让我到她自己的屋子里去”,即使学生翻译的是正确的,也可作重点的强调,在这里“手を取るようにして”是做出一种将要做某个动作的样子,而不是已经牵了手。试想一位等级制思想非常深刻的老太太和一个男性的年轻人之间,贸然的牵手显然不合情理,准确地认识“よう”这个词,准确地翻译显得多么重要。

除了词的意义和用法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细读还可以发现比较实用的句型。《伊豆舞女》中这样的例子就不少。例如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表述:“それを見るまで私は、ふたりが夫婦であることをちっとも知らなかったのだった。”[2]318其实这一句日语在语法上并不复杂,但关键就在于如果反过来先给学生中文句子“直到看到这情景,我才知道这两人原来是夫妇。”让学生翻译成日语时,学生很难使用这个句子。特别是学生一般想不到使用“まで”,更加不会意识到后半句要使用和中文相反的否定的形式。如果把这一点有意识地强调,再把相关的句型加以简单归纳,就可以教授给学生表示“直到……才知道……”可以使用的日文句型除了“~てはじめて、~が分かった”之外还可以使用“~まで~を知らなかった”。相信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是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句子,有故事的情景,所以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会给学生一个暗示,原来通过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可以更好地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如果说还想使这种致力于语言能力培养的文学教学更富立体性,除了词、句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来分析文章段落的构成,提高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的能力。依然以《伊豆舞女》为例,其中有一个段落是值得文本细读的。原文如下:

私はばあさんに答えることばもなく、いろりの上にうつむいていた。山を越える自動車が家をゆすぶった。秋でもこんなに寒い、そしてまもなく雪に染まる峠を、なぜこのじいさんはおりないのだろうと考えていた。私の着物から湯気が立って、頭が痛むほど火が強かった。ばあさんは店に出て旅芸人の女と話していた。[2]312

通过这一段落到底可以给学生教授些什么呢?首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翻译,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老太婆讲了这番话,我无言以对,在地炉边上一味地把脑袋耷拉下来。越过山岭的汽车,震动着房子。我落入沉思:秋天都这么冷,过不多久白雪将铺满山头,这位老大爷为什么不下山呢?我的衣衫升腾起一股水蒸汽,炉火旺盛,烤得我头昏脑涨。老太婆在铺面上同巡回演出的女艺人攀谈起来。”其次可以讨论一下,整个段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而妙处就在这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乍一看,整个段落的五句话,断裂感是很强烈的。如果说第一句是接着上面老太婆的介绍描述了一下“我”的状态的话,第二句就突然写了环境——汽车震动了房子,第三句又写了“我”的沉思,第四句写“我”烤火的状态,最后是交代老太婆和女艺人说话。似乎很乱,然而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一段文字并非是作者信手所至,随手写来,五句话其实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第一句交代了面对老太婆的介绍我没有回答什么,只是在地炉边上耷拉着脑袋,为什么不回答老太婆的话?原因在第三句,因为我在沉思,思考老大爷为何不下山,而为什么我会这么想?第二句交代了原因,越过山岭的汽车震动了房子,使我想起了汽车可以上山下山,老大爷虽然行动不便,乘车可以下山求医,不必在山上挨冻。接着第四句和首句照应,补充说明在地炉边烤火的状态,也正因为“头昏脑涨”的状态,再加上沉思,故没有回答老太婆的话。最后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正因为我没有回答老太婆的话,所以老太婆就不和我再说下去,而是和女艺人们攀谈起来了。如此看来,这一个段落的构成其实并不乱,正好相反,句句紧扣,合情合理,看似简单的一个段落足见作者思维的缜密,文笔的严谨。相信这么讲解,学生还是会对这部小说的文字有新的认识,甚至会饶有兴趣地背诵这个段落了。

总之,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词汇的生动用法,句型的灵活使用,进而还可以发现文章段落的构成之美,用这样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讲授日本文学,至少在语言能力的提高方面,学生会觉得有所收获,而不至于说日本文学课学了没用之类的话了。

三、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认识

诚然,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段落等讲授得饶有趣味,学生也可获益良多,然而文学课毕竟不是精读课或是语法课,如前文所述,一味地这样做,只会引起教学双方对日本文学课的质疑。而要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即教学双发都觉得日本文学无趣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日本人与我们不同的审美意识,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到日本文学的美。

怎么让学生深刻认识日本人有别于我们的审美意识呢?如果找几本参考书,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解释一下,例如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物哀指的是客观的对象(物)与人的主观感情(哀)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夹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感动的成分。这种感动是以咏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3]这样的解释说明,无异于文学流派、作家生平等文学常识的教授,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此没什么好感,觉得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其实换个方法,用画面想象的方法倒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还是以《伊豆舞女》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和男子一起回到我的房间,一会儿年龄稍大的姑娘来到旅馆的院子里看菊圃。舞女来到了桥中央。四十出头的女人从浴场出来朝这两人的方向观望。舞女耸了耸肩,笑着急忙回去了,仿佛在说哎呀要挨骂了。四十出头的女人来到桥上,大声对我喊:‘来玩吧。’年龄稍大的姑娘也说着同样的话,就这样女人们回去了,而男子一直陪我坐到了傍晚时分。”对于这段描述的讲解,就可以采用画面想象的方法。其实读完这一段,学生的反映普遍是觉得太无趣了,这算什么小说呀,毫无趣味,但是引导着学生按照这段文字想象一幅画面吧:旅馆的院子里有一块花圃,开满菊花;舞女们来看菊花,一个女孩已在院子,另一个还在桥上;在四十出头女人的监督下,两人只得回去;出于人情世故,女人们和我打招呼,之后相继离开;我的身边还有一个男子陪着我直到傍晚。这么一边引导,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诗意已然涌上心头了。而且内容越来越多,可以想象菊花的样子,可以想象舞女们想来又回的表情,可以想象四十出头女人的谙于人情世故的行事,甚至还可以想象傍晚的夕阳……多么惬意,多么温暖的图画啊!景色美,人美,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关系也很美。从一段表面看似无趣的文字,想象到一副构图简单的画面,却让人有一种无限想象下去的冲动。解释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地可以引出一个概念,即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之一,也是日本文学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叫做幽玄。可能到此时,学生都能较自信地解释何谓幽玄了,虽然不甚完整,但其核心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从有限的存在想象到无限的内容,从简单的,朴素的存在得到无穷的精神美的享受。

如果把这幅画中的人物身份也考虑进去,联想到舞女们低贱的社会地位,联想到舞女们所展现出的青春美好,则不禁让人有种淡淡的哀伤,其实《伊豆舞女》全篇都弥漫着作者对舞女的一种怜惜的情绪,再把刚才在这幅想象中的画面中所得到的各种感叹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告诉学生,这种感觉就叫做日本人审美意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叫做物哀。

虽然有学者强调,现今的中国的年轻人中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是只喜欢读图,不喜欢读文字,但上述的画面想象则是另一回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的,然后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构图,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教师一旁稍加指点,便可较自然地得出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了解了这一点,学生便会对刚刚还觉得像一杯白开水般的文字有新的认识,认识到这些看似无聊的文字突然间有了生命。如果有此理解,那可以说已经对日本文学有点入门了,而我们的教学,日本文学课才有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四、结论

日本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一味地教授单词、句子、段落,把日本文学课变成精读课、语法课,也不宜一位地填鸭式教授作者生平、文学流派、文学概念等文学知识,而应该把教学的目标设定在通过日本文学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又让学生真正了解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了解日本文学真正的美。如果说教学改革包括了理念创新和模式构建两大内容的话,那么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这两项应该纳入日本文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中,就其具体模式而言,文本细读和画面想象应该是值得在实践中一试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文本细读和画面想象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合理的筛选细读的内容,适当地引导想象画面的构成,相信日本文学课将成为教学双方都喜欢的一门课,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受益匪浅。

[1] 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 川端康成.筑摩现代文学大系 32:川端康成[M].东京:筑摩书房,1975.

[3]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 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642.41

A

1008-7427(2011)12-0131-02

2011-10-20

作者系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舞女段落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舞之美
也谈﹃舞女大班﹄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