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简论美育建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美育对人们的崇高理想的追慕并不直接地通过言说的方式表露出来,而是通过直观的物象含蓄地予以表达。它能够激起人们的情绪体验,鼓舞人们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发向上。加强美育建设,可以使我们的育人工程兼有科学理论教育功能和美感震撼功能;还可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增强民族的精神和物质的归宿感,共同建设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河山和族群认同的家园。注意把欣赏到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使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在处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既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又尊重其统一性,要发挥美育形象思维功能强的优势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建设;现代化进程;重要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现代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而且要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即是说,这一现代化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创造力,完善人们的情感心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育在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美的主体能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87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增强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是无限的。只有个体不断地强化奋斗精神,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美育措施主要是通过审美形象的展现来实现的,从科学知识到形象描述,从科学方法到主客体双向关照,有一个直观化、人文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很明显,美育手段的强劲介入可以使我们的育人措施更加完善,可以既激发人们在当代的献身精神和未来创造光明前景的热情,又保持和发扬严谨的科学态度。
现实理想和远大理想被称为社会理想,对人们的行动具有导向作用;审美理想与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在审美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激情的意象,它是创造美的蓝图。美育特别注意培养人们的审美理想,它可以促进人的社会理想的提高。美育所推崇的崇高理想兼顾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两个宏大领域的寄托,是人们依据科学理论形成的心灵寄托,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对人们的崇高的理想的追慕并不直接地通过言说的方式表露出来,而是通过直观的物象含蓄地予以表达。这些物象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自身,而成了被赋予鲜明象征意义的美好前景的寄托。美育以特有的形象和情感,对人们确立现实理想和远大理想,对于人们为实现科学的理想而奋斗具有有益的促进作用,因而也就为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动力和激情:一方面,美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是在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它又和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直观教育,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起人们的情绪体验,培养人们高尚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意识。这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向上。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既改造了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反映各个时代火热生活的典型形象,又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些形象进行了艺术再现,这些都是美育的丰富素材。美育强调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美的事物都是可感知的具体形象,个体性是美的重要特征,美育以五光十色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为基础,故情感是美育的核心;美育还强调情感必须受理性的调节,主张通过科学理性的介入使人们的情感转化为意志,美育的最终价值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既传承了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直面现实并关联着社会的未来,使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在美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法,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实施美育教化手段,激发人们科学地对待审美对象,克服自身的渺小和平庸,比照美育向人们展示的形象反观自己,净化心灵,在平凡中不断地增强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人讲述自己“善的故事”。
在政治教化方面,美育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使人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坚定政治信念和立场,这种教育无疑具有浓重的政治教化功能,经由此教育,人们更有可能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人们忽视了美育直观形象的距离感教育,致使某些人只看重实际的功利需要,不能站在事物以外的应有的高度,透过事物的逼真的形象聚精会神地体会其本质特征。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本来丰富的现实世界,却错位演变成除了饮食男女的世俗的物欲和享乐之外,别无生趣。美育教育的距离感倡导人们,要有针对性、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上述行为进行省思,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短视行为,扩大观察事物的视野。[2]140在实际工作中,不至于把需要认真对待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作无所谓的平凡琐事而抱持粗枝大叶的态度。社会的进步总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最后取得胜利。那些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要求的进步力量,正是美育进行政治教化的本质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是这种本质力量最具说服力的明证。我们在美育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知识,善于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高度深化对美育措施的理解,这样我们的育人工程就可以兼有科学理论教育功能和美感震撼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在今日,美育特别需要践履人类赋予其运用直观形象解决人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的价值承诺,我们要把美育建设同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它在每个时代都受制于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然而它又对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经济具有反作用。在今天,这种反作用表现为美育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治理作用;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育又侧重于对内在美的揭示。由此可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亦关系着这个民族的生存质量。依据美育理论解决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就要运用其价值内涵的原生理论话语,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美育的育人方法具有多视角的特点,它以美的观点、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熏陶人,纯洁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在当前,通过美育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表现在,通过美育的形象直观教育,一方面用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增强民族的精神和物质的归宿感,共同建设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山河和族群认同的家园。
美育的技术视角主要涉及劳动产品的造型设计,也致力于优化劳动环境。技术不是自然地以人的尺度面向主体生成,在多数情况下,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机械的理论数据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情感愉悦的要求。单一的技术观念会造成对自然、对人、对社会的强制要求,容易使人失去其自身的丰富性,容易限制人的作用。技术世界容易把人的目光转移到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财富的积累上,造成对人间亲情和人们精神家园建设的忽略;人对机器设备和电脑系统的依赖容易造成自我封闭,使人与人之间难以面对面地真实相遇并进行情感交流;现代高新技术正在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形压缩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人的直接参与的机会降低,技术装备、建筑环境却对人无情感可言,对人始终抱持冷漠的态度。这说明,过多的自动化会剥夺人的现实体验,会使人与社会疏离,使人在技术世界面前容易造成对现实社会的遗忘,对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越发展,越是要去除各种外加于它的、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阻碍力量。“一个合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应具有和谐、全面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建构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而沟通人的科学意识与人文意识的有效桥梁就是审美教育,因此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审美价值研究的当代价值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3]30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规定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其自身的过程同时就是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美育措施的实施,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各种直观的形象滋养人们的心田,不断增强公民对审美对象的敏感性,注意把欣赏到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使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
马克思通过劳动实践的观点,在自然的人和个性的人之外,另外发现了社会化了的人。这种社会化了的人,是自然和人的统一,它既符合人类本能欲望的要求,又适合社会价值规范的要求。因此,他再不是分裂的、片面化的人,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基础上。[4]478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本内容的美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追求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境界,美育的实施除了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使其自觉地形成崇尚美的观念外,还能够强化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和谐意识,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美育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直观的形象、采用美感愉悦的方法,一定能够把祖国丰富文化传统和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中的人性、人情之美演绎得荡气回肠。通过美育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实际上是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总是融合着美育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关怀;美育还具有对直觉的审美对象的超越功能,利用这样的功能进行教育,可以突破人的直接功利目的和时空的局限性,追求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当前,强化美育效果,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注意对称和平衡,注意比例和尺度,注意节奏和韵律,注意结构上的主与从,既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又尊重其统一性,诚如是,乃会让人际之间产生思想上的交融和行动上的默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美育在人的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促进作用是通过对于可以让人垂范的美的事物的展示来实现的,于是,一种兼有直观、美感、同时关照主客体等多个方面的人文情怀便形成了。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教育,使审美对象不仅意味着一种抽象的理念,而且拥有一种直观的榜样的力量,在这种理念和榜样的融合中培养着人们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这是因为,通过美育措施的实施,使人们自我净化的涤除和对客观对象的含纳处于同构的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在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中达到一种和谐自由的精神状态,这样有助于培养创造能力。
美育建设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美育以其特有的美的形象展示功能,体现着大千世界美好事物的珍美与平静,体现着人们面对现实的坦然与刚毅,这本身就是在倡导人们对日常思维定势的超越。教育者在传授审美知识的时候,常常强调突破日常感觉,倡导人们要善于从宏观上对全局视野里的审美对象予以科学的关照和把握,强化对现实的超越意识。人的审美世界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世界,它告诉人们,世界在什么程度上适应于人,如果不适应,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措施加以改变;同时,人们的审美活动又是自我意识的体验,在人的审美经验中,总是融合着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所以,人的审美意识和实践活动具有精神的超越功能,它可以突破人的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时空的局限性,实现思想和精神的超越,我们要注意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地,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地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旺盛的生命力所在”。[5]356在美的创造中,人们要把个性的特点和审美理想、时代特征、民族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彰显美的事物不断涌现。我们加强美育建设,要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实践培养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看到,从原始的陶器、石器到现代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作为人类创造性生产的积极成果,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包含着美的因素,由于司空见惯,这些美的因素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美育主张应积极地加以引导,使人们从各种现实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通过直接再现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使主体复制、理解和消化直觉感受进行思维活动的,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性形象性等一般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了高度理智的意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完美交融中,完成了相对论的论证。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获得了重要启发,产生《小夜曲》的创作灵感。可见,美育中的形象思维对于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与逻辑思维交融,收到良好的创造效果。我们加强美育建设,在鼓励人们创造的时候,要善于把形象思维运用于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这样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是极有益处的。
简言之,美育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流话语之一,轻视美育在整个民族审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我们的育人体系不完善的表现。虽然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美育理论研究和实施计划在整体成就上不能与德育、智育等取得的成就相比肩,但它自有其特点、规律和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领域,同样有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思想智慧和质疑精神的学者及教育家。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推进美育建设获得更大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美学领域,研究美学的人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少,进行纯理性思辨的人多,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美育建设实践中并指导实践的人更少,这大概是我国美育势弱的症结所在,而后者恰恰更具有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美育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不断地、大规模地就人们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应用对策,乃我国美育建设的繁荣之日,笔者与前辈和同仁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1]章辉.实践美学:历史普系与理论终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萍,于永顺.实用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马龙潜,杨杰.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G]//汝信,王德胜.中国美学年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蒋孔阳.美学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G40-014
A
1008-2603(2011)04-0126-04
2011-04-16
李新市,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军事学博士。
(责任编辑: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