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培
(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
胡培培
(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批判继承和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1]251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忽视或者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丧失历史和现实的根基。
“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和“化人”,即教化熏陶人。“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释:“‘文’,错画也,象交文。”[2]425在此基础上,“文”可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3]2,可以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37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在西方,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英文与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相似。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较早地将“文治教化”的思想付诸于教育实践。《论语·季氏》载:“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5]178《论语·述而》又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5]71在孔子看来,《诗》、《礼》、《易》皆属于文化经典,常学习之可以有助于培养人的涵养和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义利观以及人际观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1.“威武不能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央十六号文明确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泣血之歌,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之言,抑或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铮铮之语,皆昭示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2.“儒道互补”的人格理想。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两家构成的互补型人格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为基础,但由于儒家过于关注人的社会价值,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故在解决人生失意等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以自然无为、清净虚寡的“出世”哲学为主导的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恰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正因如此,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遭受挫折的人们,往往能从道家那里获得心灵的慰藉。儒、道两种人生哲学互相补充、配合,对当今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极具借鉴意义。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秉承儒家刚毅进取的奋斗精神,树立理想信念,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当大学生身处逆境时,应借鉴道家淡泊名利、清净洒脱的精神,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与成败。
3.“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辨析义利,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命题。根据儒家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其内在价值得到了肯定:“君之义以为上”[5]190。当然,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否定“利”的社会意义。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绝对的恶。《论语·述而》载孔子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5]69不过,利的追求必须始终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5]149,“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6]396。如果不合乎义,虽则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71当今,面对市场经济的诸多诱惑和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见利忘义的行为时有发生,优秀传统文化中“义以为上”的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缺乏合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其二,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不能与人为善;其三,缺乏个人主见,人云亦云。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借鉴。《论语·子路》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141。何晏释此句:“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7]2508。换言之,大学生要有所己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尊重他人,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论语》亦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65,都旨在强调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切勿以己之欲强加于人。倡导大学生树立“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准则,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融合力,构建和谐校园。
在我国宋、明、清时期,不少学者将朱熹的《童蒙须知》编成韵语,以便儿童接受儒家礼仪。尽管当时“思想政治教育”一语尚未出现,但统治者将各种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以此来规范受教育者行为的举措是显而易见的。相同的情况还可以见诸于当代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育经验。在韩国至今大约有234所乡校。乡校是韩国历代传承儒教、祭祀孔子与诸圣贤的地方教育机构,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如今,乡校在韩国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每逢假期,乡校为7岁到14岁的少年开设忠孝礼仪体验课程,学生必须穿着传统韩服上课,学习传统的生活礼节;也为成年人举行传统成年礼仪和传统婚礼,还举办耆老宴并表彰孝行者和善行者。[8]113总之,“乡校通过各种中小规模的课程和传统仪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实践传统儒家礼节的标准,使得一般韩国人能够体会到儒教的生活方式与儒教的价值观念”。[9]与韩国类似的还有新加坡。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初衷在于:“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10]442这说明,新加坡政府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希望通过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去纠正年轻一代过度西化的倾向,以促进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996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曾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不仅对于文学、艺术知识缺乏了解,而且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的了解几乎为空白。时至今日,这一现象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间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更遑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首当其冲。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得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11]9在晋唐间的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中,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吸收了来自西域的印度佛教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宗教化的儒学,至唐代大放异彩。在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第二次大交汇中,一批传教士借布道之机,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了当时文化、经济、科学的发展。但好景不长,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速解体。与此,在中国国内质疑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其中以新文化运动为最。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又说:“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12]515胡适的这一言论即是著名的“全盘西化”论,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至今西化论者的声音仍然此起彼伏。不少学者大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过度放大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种冲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由于利益和经济实力的不平衡,西方文化形成了霸权态势,不断的压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中国大学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正如余英时对他们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13]255-256
20 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思想文化界开始形成一种唯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提供以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开设方面重理轻文。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下,国家的贫穷落后加深了仁人志士对先进科学的企盼,科学主义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树立了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1952年—1958年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对高校院系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改造:高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度专门化的专家;学科发展重心是工程技术科学;高校发展的重点则是高等工业学院。在这种体制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了强烈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主义。与之相反,人文教育则在日益显赫的科学教育面前不断地受到削弱和贬低。虽然这期间不少教育家、思想家认识到科学化给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引入大学课堂,以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但收效甚微。尤其在高校扩招以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管是学校或是社会都过度地重视学生认知层面的教育,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推崇能力主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他们往往会在选专业或者选修学分时青睐理工、金融、外语等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或课程,而对于人文、历史、哲学等传统文化课程则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总之,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表现为强烈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渐渐沦为式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教育素材,丰富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遗憾的是,这两者的结合有欠紧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两课”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前现行的“两课”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干课程。就这些课程的内容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是极其有限的。其二,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囿于教材的限制,再加之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因此他们罕有自觉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的意识。其三,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弊端,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只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阐释,这很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无法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无法彰显人文关怀,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作用,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构建有效机制。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4]190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基本前提。正如张岂之教授所言:“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15]总的说来,在审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上,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搞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能自尊自大,固步自封,搞自我中心主义。
1.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大学生“文化自觉”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即要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当代大学生对生于厮、长于厮的这片热土缺乏自信,对自身的文化、民族、国家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有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载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通过优化理论宣传阵地,强化传统文化的宣传;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力求实现形式多元,质量高端,而不能流于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使他们既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能抵制其不良影响,冷静应对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2.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倡导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盲目地为古法是从。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认知价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讳”的惯性,“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重人治而轻法治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供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6]707-708。
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7]278-279。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如改革创新精神、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创先争优精神等,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辩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这需要从教材的编排、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
1.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两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外来思想,需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编写既能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新成果,又能反映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再次,要自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努力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要重视教授技巧。其一,在形式上力求通俗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其二,要倾注人文关怀,直面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要能回答他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要与专业文化学者的讲授方式有所区分。前者倡导“心得式”的解读方式,强调现实性、启发性和教育性,后者则倾力于历史考证、客观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包括文化载体,还包括活动、管理和大众传媒等载体。这诸多载体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和融合关系。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需将其与其他载体形式相结合。
1.中国传统文化与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载体”之意,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们需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实践性的优势,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活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这体现了寓教于行的教育理念。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即以大众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群众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2006年 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不久,报刊、网络、出版社等媒体也纷纷介入,一时间国学热席卷全国。可见,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大众传媒载体,如引导大学生观看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阅读相关的传统文化读物、建立国学网站、在校报开辟国学专栏等,借助这些途径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赢举措。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段玉裁注,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9](韩)金惠林.韩国儒家文化的保护及弘扬[N].社会科学报,2007-04-26.
[10]李书有.儒家与社会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12]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5]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Rethinking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ased on study on cultural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 Pei-pei
(Account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 510320,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in cultural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or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ust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eff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8-2603(2011)06-0122-06
2011-09-15
胡培培,女,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