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2011-08-15 00:43杜晓文唐文杰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连贯语篇语义

杜晓文 唐文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长沙 410205)

衔接是一组普遍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语篇中的意义关系,它把语篇和非语篇区分开来,并把语篇中的实际意义相互联系起来,是形成语篇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衔接通过提供“组篇机制”的作用促进了语篇的形成,它表达了语篇部分之间存在的连续性[1]。正是有了衔接所提供的这种连续性,语篇中的某些实体或情景,某些有关特征或论证思路,才得以从语义进程的一个阶段顺畅延续到另一个阶段,同时也使读者或听者能够填补上语篇中所缺失的成分,使理解语篇成为可能。由此可见,衔接不但对语篇的整体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篇的解码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衔接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推动其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Traugott和Pratt,Jacobson(1960) 对文学语篇中句法结构和排比现象的分析是有关英语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196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者Halliday首先提出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随后,Hasan在1968年出版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中对语法衔接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Halliday和Hasan(1976)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他们以英语为依据,从系统功能模式出发,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语篇衔接理论。

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它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织成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使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成分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1]。

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种类型,即指称 (reference)、替代 (substitution)、省略 (ellipsis)、连接 (conjunction)和词汇连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指称、替代和省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连接 (复现、词汇搭配)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连接 (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则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属于语法衔接,但也包含词汇的成分。

在Halliday和Hasan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Hasan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同类、同延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2]。从而Hasan将语篇衔接的范围突破了只在语篇的微观线性关系之内的局限。

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衔接理论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也正是他们的各抒己见使衔接理论得以不断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H.G.Widdowson在1978年出版的《作为交际的语言教学》(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中对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语篇中确有衔接现象,但应根据语篇中命题的发展来研究衔接。如果在同一个句子内的不同成分之间或不同的句子之间可以看出某个命题在发展,那么语篇就是衔接的[3]。N.E.Enkvist(1978)也对衔接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以例证表明,即使语篇中存在衔接机制,也并不能成为语义连贯的保证。J.L.Morgan(1979)则对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认定语篇中的某个代词与一个名词词组之间存在联系,是因为人们在此之前已经假定语篇本身是连贯的。G.Brown和G.Yule(1983)也就衔接理论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语篇连贯是由心理认知因素决定的,衔接的形式标记和某个衔接意义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即使衔接的形式标记不多或无类似标记的语段也同样可以成为语篇。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Parsons、Martin和Hoey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以新的研究视角使衔接理论得以进一步延伸。Parsons(1990)对衔接链中衔接项目的数量和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语篇的衔接方式与语篇连贯的程度联系起来。Martin在1992出版的《英语语篇:系统与结构》(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一书中,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出发点,通过探讨语篇语义系统及其结构,发展了语篇衔接理论的语义层和语境层。他从语篇语义结构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衔接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衔接系统。他将连接从一个衔接概念,作为语篇连贯的核心范畴之一加以发展。Michael Hoey在1991出版的《语篇中的词汇模式》(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一书中提出了词汇衔接理论,肯定了词汇衔接模式在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中的重要性。其词汇衔接模式主要包括: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简单互相阐释、简单部分阐释、自主性复杂阐释、其他复杂阐释、替代、相互照应以及省略。随后,Hoey又在2001年著的《语篇性互动》中从作者和读者互动的角度,阐述了语篇意义的连贯性是如何在读者与作者 (语篇)互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语篇研究者在国外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理论研究模式,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代表人物有胡壮麟、朱永生和张德禄等。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一书围绕语篇研究的核心——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逻辑到语用知识和语篇宏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他在Halliday和Hasan的研究基础上,将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主位-述位理论、信息理论、语境理论以及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进来,在更大范围内探索语篇衔接连贯的种种手段和原因。胡壮麟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和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 (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4]。胡壮麟对衔接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扩大了结构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并论述了社会符号层因素对连贯的作用;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并根据现有的话语分析理论,把可以起衔接作用的语篇结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类:话轮、邻近配对、行为等级和序列以及语篇的宏篇结构[5]。

朱永生对语篇衔接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衔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Halliday和Hasan虽承认语境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篇连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分析中,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衔接纽带、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研究上,并把衔接程度的强弱直接与连贯程度的强弱挂起钩来,从而过分强调了衔接的重要性,忽视了话题、语境、背景知识等其他因素促成语义连贯的作用。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形式衔接标记但语义连贯或含有许多形式衔接标记但语义不连贯的语言现象,他们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6]。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方面,朱永生认为,不把衔接看作连贯的唯一标准是正确的,但意义上连贯的语篇在形式上往往相互衔接也是事实。因此,当我们看到衔接与否并不从根本上影响连贯时,也不可完全否定衔接对语篇生成的重要性。他从话题、主位推进和衔接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他提出,除了这几个方面以外,我们还应从语音模式的变化、指示形式的选择和及物性结构的使用等方面来探讨语篇的连贯[7]。

张德禄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衔接机制的范围及其与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主要有:跨类衔接机制、外指衔接的概念,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和多元意义衔接概念。张德禄认为,衔接是语篇的不同成分和部分之间比较具体的语义联系。它们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层级性的;是显性的 (由形式特征来表达),也可以是半显性的 (由外指衔接机制表达),还可以是隐性的 (由语篇成分之间的空缺来表达)[8]。他突破了语篇衔接只在语篇内部和只包括概念意义的组织关系的局限性,认为衔接的范围应该包括所有把句子以及语篇的部分组成语篇整体的意义关系,包括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衔接关系和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关系。因此,他把由语气结构和情态实现的人际意义关系,由词汇体现的态度意义关系,以及由外指性机制实现的语篇与语境之间的意义关系都视为衔接关系[9]。其中语篇与语境的衔接机制主要包括两类:由语言形式项目预示的衔接关系和由意义空缺形成的衔接关系两类。此外,他提出语篇内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也可以建立起衔接关系,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之间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他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关系是:衔接是一种语义纽带,可以形成衔接链和衔接网络,而连贯是由这些语义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所形成的语篇整体,在与情景语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完整的意义整体所产生的效应。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篇的衔接机制,借助语境,来判断语篇连贯与否以及语篇连贯的程度[9]。

我国还有不少语言研究者从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廖美珍基于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思维 (概念)比喻化的观点,提出以比喻作为语篇的衔接手段,认为比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还有非常重要的语篇功能,从而把比喻和语篇结合起来研究,扩展了比喻研究和语篇衔接研究的新领域[10]。陈海庆、张绍杰运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的连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不同层面上连贯的有形性、隐形性和无形性的理论模式[11]。

二、衔接理论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对于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也有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化。总而言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此外,人们往往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静态的衔接手段的种类研究上,而忽略了动态的语境和文化因素对衔接和连贯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在各种复杂语境中衔接手段的动态使用情况。不少研究者对衔接机制的种类及各种衔接手段的宏观表现提出了补充意见,但对于各衔接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对语篇连贯的影响力大小却研究甚少,判断语篇连贯的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全面化。鉴于衔接理论所存在的这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将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理论研究方面,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将仍然是语篇研究者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外的语言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探讨语篇衔接的理论框架,对于衔接机制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补充意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我们仍需要将语篇衔接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一套统一、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另外,语篇与语境的关系问题也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鉴于语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在衔接理论中所起的作用及不同语境对各衔接机制的影响将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方面之一。

应用研究方面,随着语篇衔接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将致力于把该理论应用于翻译、外语教学、语篇分析、英汉对比研究等领域,以衔接理论这一有效的理论工具推动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2 -23.

[2]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35 -38.

[3]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3-45.

[4]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1-8.

[5]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2001(2):23-28.

[6]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

[7]朱永生.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语,1996(4):17-19.

[8]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国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

[9]张德禄.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J].外国语,2005(5):32-38.

[10]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衔接作用[J].现代外语,1992(2):20-23.

[11]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20-426.

猜你喜欢
连贯语篇语义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与语义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