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 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
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 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研究教育学院大学文化是推进教育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学院应该明确自身大学文化研究内容,并确立大学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蕴涵在物质成果中的理念与意境。[1]从本质和功能来看,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渗透力和影响力的隐性教育资源,是大学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劲发展势头的动力源泉,是大学增强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对于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承担区域教师教育和专业教育服务职责的教育学院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呈现一体化、开放化、专业化、大学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趋势不但要求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从“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不断实现中小学教师队伍高等教育化,而且对教育学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为区域基层教师提供教育培训和各类专业服务重要培训机构的教育学院,必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认真审视自己的功能定位,将自身工作水准和教职工素质都提升到大学的层面上,有效解决培训对象学历与研训教师素质倒挂、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水平倒挂的问题,将大学文化研究作为提升教育学院办学能力、推进教育学院大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按照系统构成要素来看,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由内到外、由深层到表层表现为:核心层——精神文化,中介层——制度文化,显现层——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综合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教育学院可以将以下八项作为大学文化研究内容。
大学定位。大学定位是根据社会需要以及学院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定位。一般而言,大学定位有水平、特色和类别三个维度:水平定位即学院发展的纵向高度和水平,是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国内知名,还是省内一流等,明确了教育学院的水平定位也就确立了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特色定位即横向与同类院校相比所具有的特色之处,只有明确自身发展的特色所在,教育学院才能在同类院校的比较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类别定位即进一步明确教育学院的工作重心类型,是教学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纯粹的实践型,明晰了教育学院属于哪种类型,也就明确了教育学院的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都是对学校办学问题的思考。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办学宗旨是办学要始终遵循的原则。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如何办学”和“如何办好学”问题的回答,但办学理念更加突出一种办学观念的呈现,办学宗旨则更加明确地回答办学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院风。“风”为风气、风尚。院风是学院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和前面几项大学精神文化内容所不同的是,院风呈现教育学院人的群体风尚,具体通过学院人的言行来体现,也是学院人应具有的一种行为和应遵循的心理准则。
院训。院训是教育学院的灵魂,体现了学院的办学传统、办学原则与目标,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学院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炼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院训既要传承学院发展的精髓,具有历史性,也要符合学院发展的趋势,呈现未来性。院训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它既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能够对内激励学院人按照院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我,又要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宗旨和价值观,能够对外展示、宣传学院与学院人的整体风貌。
院徽和院旗。院徽和院旗都是以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将学院的风貌和价值追求加以呈现,是教育学院的重要标识。院旗和院徽首先要体现学院的办学传统和发展趋势,即体现历史性和未来性。其次要具有简、准、奇、美的特性,院旗和院徽要简明易认、一目了然、内容准确、形象直观、独树一帜,同时又要符合艺术审美的规律和大众的审美情感。再次,要体现艺术性和文化性,院徽和院旗设计的艺术性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技法,将寓意和优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时体现出来的。文化性是院旗和院徽的固有特点,显现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宗旨、院风等,产生易于识别的效果。
院歌。院歌也是学院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但要呈现学院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未来,而且要旋律优美,内容与学院发展内涵相一致,便于传唱与铭记。
教育学院的大学文化研究既要回顾过去,又要展望未来。也就是说,教育学院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在无形中凝炼或塑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模式或文化内容,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院人的各种行为。在教育学院进行大学文化研究的时候,必须认真回顾学院发展历程,总结学院的文化内涵,将糟粕文化摒弃出去,将先进文化保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地将过去的一切否定和抛弃。文化研究需要提炼,需要甄选,更需要将那些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先进文化内容发扬下去,并与教育学院目前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文化这一上位、深层次内容的引领,推进教育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既要学习兄弟院校的文化内容,为我所借鉴,又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使研究具有共性的同时体现个性。国外大学文化研究自19世纪开始,我国大学文化研究从20世纪初起步,供借鉴的经验和文献不少,但能够直接采纳和应用的内容不多,其原因就在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直接拿来主义难以达到大学文化研究的预期目标,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育学院自身情况和发展历程,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的方向、内容和策略,使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既呈现大学文化研究的共性,又体现教育学院特色,为教育学院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是一项全员活动,需要全体学院人积极参与。文化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文化认同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发挥作用,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然而,研究并非一蹴而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部分人进行先期引领研究,为全院教职工的后续行动提供基本方向和丰富内容,即需要部分学院人为达成全员研究、共同建设的目的,做好前期的铺垫、中期的推进和后期的总结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的进程。
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体现一定的理论性,更是通过学院人的共同行动形成群体价值观、增强大学教师角色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参与性。无论是文化,还是大学文化,都是学界一直在探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教育学院人对特色大学文化的意义、内涵、构建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增强自身修养的理论学习过程,但理论学习只是前提和基础,其最终落脚点必须放到全员共同查找学院大学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共同想办法、提建议,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形成共识的实践提升上面,从而全面提高学院人的大学教师角色意识,促进教育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29.
G40-055
A
1008-388X(2011)02-0011-02
2010-10-14
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讲师,博士。
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