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钢
(大庆市教育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简短的丰富 简单的深刻
——评李云迪散文《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
杨铁钢
(大庆市教育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是作家李云迪近期创作并选刊在《读者》上的一篇散文。除了作家对描写对象的深透了解与把握外,还得益于散文的创作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如:先抑后扬、点面结合、虚实搭配、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等。这些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散文达到了文学创作所追求的简短的丰富、简单的深刻的美学境界。
李云迪;《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创作手法
着眼于全球、严选精编的《读者》,是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具有世界影响的期刊。2011年第3期《读者》,选刊了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云迪的散文新作《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这是可喜可贺的。《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所以被《读者》选刊,就在其达到了文学创作所追求的简短的丰富、简单的深刻的境界。
《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是简短的——不足一千五百字,却表现出了丰富的内容——工人李忠义的一生。《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是简单的——只写了一个普通工人由一连串平凡的小事累积起来的默默无闻的一生,但绝不能因此否认它的深刻。其深刻的表现就在于它吸引你阅读,你会被李忠义的平凡作为、普通一生所打动感染,进而你会联想到自己、他人甚至所有的事物存在的价值,及如何获取人生价值的途径。如此,便在获得阅读审美快感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升华。
《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是如何达到简短的丰富、简单的深刻的呢?前提条件是基于作家李云迪对表现对象——李忠义的深透了解与把握,更得益于李云迪对散文创作手法的掌握与运用的娴熟。
先抑后扬。作品开篇即交代李忠义的身份——工人;处境——活得艰难;相貌——“近乎丑陋”:患腿疾,脸带疤;工作——管收发。如此真实的生存状态称得上卑微甚至低下,但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而起笔即涉于此,除去要表现生活的真实之外,不能不说含有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低处着墨,为后来的升华储势蓄力。从阅读的角度说,如此的表达也可产生意趣陡转、出人意料的效果。
点面结合。在交代完李忠义的身份、相貌之后,作品从其工作、为人两方面展开叙写。都是先以或整、或散的句子叙述李忠义工作不计分内分外、为人一片赤诚的作为与精神,以此实现对他的整体勾勒,同时也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精心筛选并相对详叙了夏日送绿豆汤、冬天夜巡保安全、坚持出板报、护理病友累倒自己、放电影挺身救急五个细节。正是如此的点面结合,才使先前看似卑微低下的李忠义一步步鲜活生动起来,并终于在放电影救急中,随着他攀上银幕支柱的顶端而高大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也铭刻在我们的心间。
虚实搭配。李忠义的生命结局虽有几分意外,也称不上是惊天动地,却令工友们泪水奔涌,“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使作家发出了“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的赞叹。从创作手法上看,这已是虚笔,但此虚笔源于以上点面结合的实写,恰如太阳的光热源于太阳自身,因此虚笔不虚,反倒是虚得必然,虚得有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映衬李忠义形象如山般的高大,精神似水般的久长。
夹叙夹议。散文中的叙述、描写,形成的是文中的血肉,而其议论则如经络穴位,起贯通提神的作用。因此,好的散文必在叙述、描写与议论的结合上作得恰到好处、独具心机。《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在叙述完李忠义的工作表现、为人态度之后,作家用对比的手法发表了一段议论,揭示了李忠义地位虽卑微,但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以汗、血甚至生命的付出充实自己、温暖人间的内在品质,这既使读者加深了认识,又实现了行文上先抑后扬的第一次升华。记写过追悼会后,作家对李忠义直接做出了评价,实现了行文上先抑后扬的第二次升华,由此也完成了对形象高大、精神永存的李忠义形象的塑造与表现。
画龙点睛。本文如以“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做结,仍不失为一篇佳作。但作家如得神助,加上了一段对天空、星星的描述,顿使境界大开:超越了对李忠义个体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对人类的表现,引导读者达成这样的共识:宇宙万物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都值得尊重;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受地位、名利的束缚,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心力作用,实现自我,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正是这一段的加入,实现了行文上先抑后扬的第三次升华。如果说这是画龙点睛段,那么,“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就是画龙点睛句。这是一个叙述性的语句,这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判断,这更是一个意趣盎然的诗句。因此,用它做结,便如豹尾横扫,既有力无比,更回味无穷;用它做题,便是万绿丛中的鲜红一点,令人瞩目驻足,心驰神往,一睹为快。
〔责任编辑:王乐群〕
I207.6
A
1002-2341(2011)02-0157-02
2011-02-21
杨铁钢(1958-),男,黑龙江宾县人,书记、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