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政党是领导国家建设、推动国家成长的核心力量.在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认知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1921年至 1949年,我们党提出了 "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目标
90年前,党诞生时,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人迫切希望自己的国家独立并强大起来.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只是提出创建新的社会的目标,对国家建设目标未曾涉及.党的二大宣言明确指出,党奋斗的目标是"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党的三大拟定的党纲草案提出要 "创造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党的四大、五大没有对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新概括.1931年11月,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大纲规定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这可看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预演.这一阶段,模仿苏联的意味较为浓厚.
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 《新民主主义论》,不仅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思想,还指出 "这就是今天 '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举行的七大开幕式上,明确提出 "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这是在总结民主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建设目标,既体现了党的成熟与自信,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需要.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部分得以实现,如独立、自由.
第二,1949年到 1978年,我们党提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
夺取全国政权后,党的执政逻辑从革命转向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提出了 "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上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
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 "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毛泽东在修改 《政府工作报告》时,特意加写了如下一段话: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是一个凝聚了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愿望的伟大任务.从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正式成为党的国家建设的奋斗目标.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九大、十大,四届人大等重要会议都延续了此前制定的国家建设目标.如在党的十大上,周恩来再一次明确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再次提出 "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口号.
第三,1978年以来,我们党提出了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家建设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国家建设目标围绕国家富强的主题,在具体表述上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国家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全面.
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总结,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的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国家建设的新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关键节点,党基本完成了从 "四个现代化"到更宽广的国家建设目标的跨越.
党的十三大在国家建设目标上又前进了一步,提出要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与十二大相比,实现了从民主文明两个维度到 "富强、民主、文明"三维的转变,突出了注重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上得到了延续.
步入新世纪,基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国家建设目标上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的跨越,突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这表明党对现代国家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对国家建设目标的描绘更加全面.
90年来,党在丰富国家建设目标的历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我个人认为至少有这样三条值得注意.一是确立国家建设目标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二是确立国家建设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个致力长期执政的政党,必须根据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既符合实际又能激励民众的国家建设目标.三是现代国家建设和政党现代化建设要同步加强.建设现代国家、推动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其总体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统领下,在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在怎样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条件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到对发展的动力、战略、方式、体制的全新认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再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系列当代成果,全面回答了中国现代化条件的问题.
第三,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百数十年来,中国富强、中华民族振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父传子、师授徒,为之流血、流汗、流泪的梦想和使命,这表现出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不容自己落后于人,受欺于人,必定在苦难中奋起而自强不息的高贵精神,也赋予了中国百数十年现代化运动以史诗般的悲壮.甚至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包括那些愚蠢的、迂腐的、鲁莽的错误和过失也都与此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1840年以来、1921年以来的先辈前贤们在艰难岁月的奋斗中发生的错失也怀有深切同情的理解.
而最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条件、规律已获得更深入、更丰富的认知,因此也更彻底地认识到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现代化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这个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中国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今天,我们已经更真切地认识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以此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主题、核心思想和始终如一的目标,而以人为本思想正是从这个理论源头而来的,与之一脉相承.因此,我们要看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用 "以人为本"来概括、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正是科学发展观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贡献.
以人为本思想凸显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当代中国,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目的的现代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也才是能够真正成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