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佐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政治与统战教研部,辽宁 大连116013)
价值观是指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1].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指南,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厘清青年价值观的特征,分析其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鼓励了自主意识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整合等素质能力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青年时期又是 "成人感"尤为强烈的时期,他们要求具备与父辈同等的地位与权力,要求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青年们诸如自由恋爱、选择工作等问题上的坚持自我主张,造就了社会处理这类问题的总体趋势,突出体现了青年群体的自主性.自主的反面就是从众.从众性即屈从于外界的影响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社会人来说,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与压力是客观的,也是必然存在的.相对于年龄大的成年群体的从众心理,青年人的从众性突出表现在青年群体内部,同龄人之间的观点、活动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高度一致,进而形成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上的从众倾向[2].
2.阶段性与稳定性并存
青年群体刚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学生时期,在步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相对单一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社会适应性上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首先,整个青年时期总体上呈现出青年早期、中期、晚期的追求目标的阶段性特征;其次,青年的价值观刚刚确立,常呈现出短暂性的动态性特征.在这个价值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跨度较大的时期,一种权威的观点、一个鲜明的现象、一场轰动的事件都有可能引起青年价值观的微调、更改甚至颠覆.稳定性是指,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延续的过程,虽然青年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但总的趋势上是趋于稳定的,在青年时代树立的价值观念是其成熟价值观最终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青年对于价值的探索呈现出不同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主动性、理性化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许多观点、见解将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基石和主线.
3.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
青年价值观形成的被动性是指青年在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按照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接受经过研究和整合的成型价值观的教育和灌输;同时,青年的思想、行为要受到现实社会价值标准的制约,并在框架之内逐步形成部分价值观.总之,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完全自主和自发的,要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主导和制约.青年价值观形成的主动性是指,虽然价值观的形成有社会有意识的培养、主导的成分,但是在当前越来越开放的思想环境和网络等沟通渠道的影响下,他们会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方式、手段有所甄别,有选择地接受某些知识和信息,同时自己主动去挖掘、接触某些价值观念,呈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1.价值主体自我化
青年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价值主体意识被突出强化,他们更加崇尚独立自由,强调自我价值,注重维权,成为当今价值思潮中的一个突出特色.青年的价值主体自我化的特征,有两重性的发展倾向:正面倾向是尊重规则,强调人人平等,鼓励竞争,崇尚个人自由,追求努力与奋斗.这些思想和倾向,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吻合,有利于社会的优质发展.负面的发展倾向也不容忽视,如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忽视集体,将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盲从于个人主义,忽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丧失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对于青年群体而言,这种倾向尤其容易产生严重后果,会使青年一代忽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弱化助人为乐、回馈社会等传统美德,引发未来社会的冷漠主义等不良后果.
2.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不同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多角度地显现出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看待人、事、物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对同一个目标点,可以从多个阶段、角度进行不同的价值考量.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青年群体处于面对和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的前沿,置身于多重观点与思想碰撞的价值重塑期,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尤为显著,如在人生追求上,有的重"义",有的重 "利";有的重享受,有的重奋斗;有的重原则,有的重感情,呈现出取向多元且莫衷一是、各行其是的局面.如何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使思想文化活跃、丰富而又不迷失,不偏颇,这是引领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之一[3].
3.价值评价模糊化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是对人的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受主体的需要、本质力量及价值观念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的价值评价会出现差别和对立.当前的青年群体中,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价值评价的标准出现了模棱两可、标准下调乃至变更等诸多现象,呈现出价值评价模糊化的倾向.青年人正处于价值评价标准日趋清晰和完善的时期,这个时期已经具备成年人的判断力和自律力,对于一些重要的价值或者将来会大放光彩的价值,部分年轻人也许会暂时迷茫.但最近,诸如给老年人让座不值得、财富应靠父母辈给予等基本的道德层面,在部分青年人中也出现了混沌和偏颇.这就需要全社会敲响警钟,让青年群体站在社会总体的立场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上看待社会问题,使自己的感觉和意识明确地对事物的价值做出评价,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在小事小情上合情合理.
4.价值目标实用化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部实践活动,总是会表现出一种需要——动机关系,价值目标展现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在青年群体中,价值目标的确立上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其一是价值目标具体化.青年人本身容易理想化,注重确立目标却忽视脚踏实地的奋斗.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崇尚将目标量化、实际化,将之具体化为可以参照和竞争的考核标准,这有利于青年人摒弃好高骛远的空想主义,步步为营,切实努力.但价值目标具体化也有可能嬗变为价值目标物质化.所谓物质化即对物质过分崇拜,将物质凌驾于精神之上,忽略精神对人的引领作用.作为精神层面的灯塔的价值目标,在部分青年人心中变得金钱化、世俗化、物欲化.正是由于价值目标物质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的 "富贵不能淫"、 "一诺值千金"等优秀道德遗产在青年群体中日益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把市场经济的价值尺度简单、机械地引入到人生价值观中,产生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实用倾向.同时,这会使部分青年人在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之间出现严重的偏差,表现出对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的过度渴望.从社会上的各种速成班、各种选秀类节目的兴盛中,我们都发现青年人是参与其中的主力军.这种追逐 "一举成功"、"一夜成名"的急切乃至焦躁的心理,会使青年人忽略精深、厚重的学习,与青年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长远而深厚的文化素养不相符,得失攸关青年自身,还关系到社会发展.
1.客观评价青年价值观发展趋势的优缺点
一是正确认识青年价值观发展特征的优点.时代飞速前进,社会逐步开放,人们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明显,青年价值观呈现的自我化、多元化、实际化等发展趋势符合社会思想宽容发展的特点,是青年人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二是要重视青年价值观发展趋势隐藏的弊端.要充分预测青年价值观模糊化、利益化、物质化等带来的可怕后果,未雨绸缪,消灭问题于萌芽,引导和规范青年价值观的正确、科学、健康发展.
2.科学、正面地引导青年价值观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灵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的基础.青年人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黄金阶段,要加大力度针对青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青年人的头脑,用共同理想凝聚青年人的爱国能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青年人的激情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青年人的道德风尚.二是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针对青年群体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树立正面榜样,增强现实感召力;运用利益调节法,增强现实吸引力;运用隐形教育法,增强认同感等.通过方式方法的改进,内容的优化与设计来增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3.营造有利于青年价值观发展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青年人会在无意识中参考整个社会特别是成年人的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独特优势,尤其要注重网络的作用,树立起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大力提倡爱国、诚信、助人、进取等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气,使青年的价值观培育置身于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二是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保障.当前存在的 "碰瓷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奖惩、监督等法规的缺失.完善和维护正义的法律是底线的道德,是维护健康向上价值观的刚性要求.因此,要尽快实现道德法律化,规范和完善社会的秩序和道义环境.
[1][日]君冢大学,[中]吴鲁平,[韩]夸哲秀.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0.
[2]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周可卫.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浅谈[J].思想理论研究,200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