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倩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申倩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期,应了解大众文化的特征与作用,注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认真研究大众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对策,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大众文化;学生;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后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现象从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崛起。这种新的文化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并粉碎了旧有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舞台上展现出复杂而生动的景观,占据着中国大众生活的时空。如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报纸杂志、畅销书等。这些现象无不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冲击。因此,如何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大众文化一般是指在当代社会中以文化工业为赢利目的,按照市场机制的运作进行批量生产,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报纸杂志、通俗小说、流行音乐、商业广告以及牛仔裤、快餐食品等等。
大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为主要传播媒介,并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②商业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人工合成的产物,它具有一种明显的功利目的,其出发点即为盈利;大众文化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认消费的商品属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需要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才能实现获取商业利润或是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
③时效性。实效性是大众文化的时间性特征。大众文化只有合乎时宜,才能大众化,因而它必须依附大众传媒,以各种传播技术如影视等作为物质依托。针对这种时效性,有人喻之为文化泡沫。
④娱乐性。实际上,大众文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家高兴[1]。大众文化以极大地满足大众消费为目的,以变幻多端的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内容供人们娱乐,引导人们“游戏人生”。从这种消遣性特征来看,它类似于消闲文化、闲暇文化、趣味文化等。
中国的大众文化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一般来说,大众文化的产生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唯一一种闪耀着技术光芒的文化,是一种被技术武装到牙齿的文化;或者说,大众文化是唯一一种为技术而生的文化,也是唯一一种因技术而生的文化。先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人民群众从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科学技术在推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也促成了大众文化的兴旺发达。科学技术是大众文化建立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此,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大众文化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作用。作为20世纪人类文化的一大创造,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大众传媒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大众文化以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借助于现代传播方式得以迅速推广。可以说,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加拿大社会学家M.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媒介的发达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基于此,他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主张,以说明媒介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2]。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由于青年处于心理、生理的发展不成熟时期,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使外来文化剧增,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大众文化依靠高科技的传媒媒介,如影视、电子游戏、商业广告、流行音乐等,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文化市场,成为世界性的大众文化。虽然大学生能够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是也应看到,有些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意识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渗透,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的传播为西方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塑造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前途命运,因此,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
2)大众文化的低俗化、泛娱乐化倾向危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大众文化出现低俗化倾向,比如低俗歌曲、网络暴力游戏、色情诱惑以及各种保健、丰胸、美容、整形广告等,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格格不入。有相当多的娱乐文化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了悲剧,如有的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年为了投身娱乐文化中,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并沉迷于所谓的“潜规则”等等。大众文化的不良倾向蔓延到高校,会影响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造成许多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混乱不定,是非、美丑、善恶不分,以我为尊,以俗为赞,唯乐是从,唯利必争,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倾向应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才能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论,坚持毛泽东的文化大众化理论,坚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人们的最高精神需要,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大众文化一旦脱离核心价值体系,就容易成为腐朽的、媚俗的文化。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来说,通过加强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优秀文化,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不仅能够引领大众文化朝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大众文化正确的鉴别力。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功能上说,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制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完善硬件与软件建设,加强网络建设,为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扩展知识视野,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等提供坚实的平台。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不断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其次,应找到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的切合点,利用大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与形式,并使之逐渐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由于大学生身心尚处于不够稳定成熟的发展时期,对于许多社会事件与现象还不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在以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的大众文化负面影响下,往往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学校应丰富校园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给学生讲授有关知识;利用学校展牌进行有关知识宣传普及;同时学生社团也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活动,探讨有关知识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身对大众文化的鉴别能力。
大众文化大量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以快乐为原则,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且影响持久、渗透性强等特点。将大众文化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还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手段,更好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与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敢于突破多年形成的“重教轻乐”的思维定势,和着时代节律涌入生活的大众文化,把哲理式的思想有机地融于文化活动之中,并借鉴大众文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让人们在自娱自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
大众文化直接诉诸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俗人生,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物质传媒实现平面化、直观化、经验化,从而能够经常实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瞬间转向。为此,应注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认真研究大众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对策,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36.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89.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Mass Culture
SHEN Qian-ran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China's mass culture appeared in the later 20th century,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mass culture,pay attention to its influ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its influence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ss culture;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 641
A
1672-2434(2011)02-0076-03
2011-03-18
申倩然(1985-),女,硕士,从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