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及其影响因素

2011-08-15 00:43:59田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绿色科技环境

田芳

(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山西沁县046400)

试论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及其影响因素

田芳

(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山西沁县046400)

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呼唤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转变,而价值观的实现有赖于找到一种正确的实践方式,对科技创新而言,绿色科技的形成发展正好适应了当前历史发展要求,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正因如此,当“绿色”观念被倡导的时候,人们从心底里都会对这一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憧憬,并且为它所感动.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就是人们用“绿色”指引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

绿色科技;运行机制;科技创新

研究技术问题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课题“.在人类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一种力量更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进程了,事实上,不管技术从何而来,又流向何方,今天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这里聚集起来”,“技术尽管不能被断定是问题之源,但却折射着所有问题”.[1]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技术问题的理性反思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产生出生态学批判理论.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就是人们用环保理念指引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

1 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可以说“人类自身的进化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并使它传承下去,因此,人类进化史的基础是技术史”.[2]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及其社会成为技术活动的持存物.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使人们身处二难境地:既要谋求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科技异化现象.科学技术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人们的生态问题?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使绿色科技的产生成为必然,也让人们看到了富有生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就随之改变了”.[3]

从感性直观的角度看,绿色是生命形态、生态系统的主色调,它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颜色.也正因如此,当今世界所显示出的绿色趋势和生态觉悟,已使“绿色”成为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及有关学科广泛使用的概念和限定词.各学科尽管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手段各异,但在本质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基于“绿色”的生动直观,很多学者以生态科学为依据,把“环境属性”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提出了“绿色”应具有如下三大“抽象的规定性”(3R):一是节约(Reduce).即省料、节能,“由一种有机物排泻出来的被当作废物的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4]二是重新使用(Reuse).即对资源的再利用;三是循环(Recycle).即生态系统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5]

2 绿色科技运行的影响因素

2.1 绿色科技创新中企业的核心主体作用

企业的“绿色化”战略.企业的“绿色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技术选择、生产营销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基于绿色化战略,以绿色技术采用为其内在需求,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绿色文化,进而创建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为其目标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完成这一重大课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进行绿色科技创新,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增加绿色产品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7]

企业家的绿色意识.只有在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的绿色化意识的引导下,才能确定企业绿色化战略的目标,并结合有限资源的投入,把企业绿色化战略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绿色化的核心过程中,并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8]而事实上,研究证实绿色技术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并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9]企业只有走绿色科技创新的道路,实现和满足环境资源价值,创建绿色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

2.2 绿色科技创新中政府的作用凸显

因为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凸显.加之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绿色科技创新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仅为企业提供政策导向、制度激励、资金支持等措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予绿色科技创新的管理与实践过程.

经济手段.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实现由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排污收费是国际上流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PPP)的政策体现.]开征环境资源税,将污染环境的成本内在化,真正发挥环境成本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力,使经济手段真正达到防止环境污染,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目的;尽快建立全面反映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使各种资源比价合理化;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对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以税收优惠和补贴;在控制排污总量的前提下,以销售、出租、拍卖、馈赠等方式将排污权发放给污染者,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促成排污权商品化;同时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制度法规保障.政府应不断严格环保法规和标准,严格实行污染许可证制度;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所以应在制度安排上明晰环境产权,应用科斯定理使环境资本产权化;[10]制订专门的绿色专利保护制度,明确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动机,使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效益;建立科学的执法监督制度与工作程序,依法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宏观上目标明确、微观上切实可行的绿色技术产业政策、创新创业规划;建立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11]

2.3 绿色科技创新中科研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绿色技术开发门类众多,逐步形成了四个层次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高校—企业合作,企业或高校的自主开发,企业对传统产品改造.[12]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等科研机构在我国的绿色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1 技术支持.科研机构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处于政府和企业两者之间的中间层次.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这种独立经济效益的制约可以激励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所以,科研机构在透析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可以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与企业联合开发绿色科技创新项目.

2.3.2 理论创新.科研院所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力求理论创新,为绿色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不仅仅限于国内的学科交流,学术讨论.还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对话,以求共识,以促进国内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像北欧的天鹅计划、德国的蓝天使计划、法国的NF环境计划中体现出来的环境意识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度是值得我国科研机构好好研究学习的.[13]总之,通过科研部门跨部门、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与联系,对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2.4 公众在绿色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从技术角度讲,环境终端的受影响者是社会公众.公众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愿望,这种愿望必将转化为绿色意识.在绿色科技术运行多元系统中,社会公众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也就是许多研究者把公众作为主体之一的原因所在.不过这一认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公众对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绿色消费.社会需求是技术选择和决策的起点和归宿.[14]绿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其消费活动是对环境无害、对自然资源“适度”综合利用、不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大大减小“生态脚印”的一种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公众养成绿色消费意识,是形成广阔的绿色市场的关键.

舆论监督.倡导和推进绿色消费应当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让公众认识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与环境资源保护息息相关;提倡绿色文明,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形成强大的公众环境舆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开展环境科普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的绿色意识.

总之,创新虽然包含着个体活动的成分,但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性行为.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绿色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线形过程,因而,推动企业加速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从事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就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与社会过程.正如赫尔曼·E·戴利所说,当一系列重要的事实包括地球对于生命的承载能力等都被当作外部问题来处理时,那么已经到了改变我们思考的基本框架而使我们可以内在地和中心地处理这些关键问题的时候了.[15]

3 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进一步的社会发展服务.因而,新的科技发展观,应该突出绿色科技的理念,在科技发展的未来走向中,正确认识、掌握、应用科学技术,以技术进步战胜技术异化,或有节制地适当地使用科学技术,使之与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追求并行不悖.绿色科技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势在必行.我们要营造有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氛围,推动绿色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响绿色科技创新的诸多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不论是政府、企业、社会教育、市场、公众等其它因素,要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运行机制都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下发展.加之绿色需求正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它必然推动绿色市场的不断成长;环境标志制度和绿色壁垒的形成也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采取各种适应绿色科技发展趋势的措施,以便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1〕高亮华.“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J].哲学研究,2001(1):25.

〔2〕E·麦克莱伦,哈罗德·多恩.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9.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

〔4〕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0,31.

〔5〕万伦来,黄志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94.

〔6〕丁树荣.绿色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李鸿燕.浅析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的构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9.

〔8〕魏江.绿色化企业及其战略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1998(5):60,63,61.

〔9〕M.E.Porter.America′s Green Strategy.Scientific America,1991,264:168.

〔10〕黄志斌,工晓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0(3):14.

〔11〕陈劲.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构建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1999(3):39-40.

〔12〕钟书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J].科技导报,2002(5):55-57.

〔13〕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4.

〔14〕肖峰.从SST看中国的技术发展[J].科研管理,2001(4):32.

〔15〕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N1

A

1673-260X(2011)01-0017-02

猜你喜欢
绿色科技环境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环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