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特色

2011-08-15 00:48:12周黎鸿
创新 2011年4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农民农村

周黎鸿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特色

周黎鸿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社会学特色:一是结构功能主义特色;二是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社会冲突特色;三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特色。探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特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拓宽社会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社会学;特色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则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从社会学视角看,其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特色、社会冲突特色和社会化特色。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中的社会学特色有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社会学理论应用领域的拓展。

一、结构功能主义特色

结构功能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子系统,对社会运行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功能。

(一)社会文化功能:培养农民群体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和规制农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过程

1.培养农民群体共同的主流价值观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通过农村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农民之间的公共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获得人生的体验和价值,最后达到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状态。[1]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能规范农民群体的社会行为,促使农民形成共同的主流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心理危机不断加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可以架起沟通社会系统与农民群体之间心灵的桥梁,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化解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从而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互动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社会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农村社会环境。

2.规制农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过程

“社会发展可以用社会结构分化和文化世俗化两项指标来分析”,农村社会文化世俗化水平是衡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俗化是传统的迷信、保守、被动、愚昧走向理智、效能、开放、创新的过程,农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就是农民形成理智型态度,促使农民个性现代化的过程。”[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直接决定着农民群体的“理智型态度”和“个性现代化”,从而也直接规制着农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过程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支出处在较高水平,而用于农村科技、文化、社保等支出明显偏低,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失范状态,从而导致其“协同效应”、“边际效应”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差距,总体收益偏低,农民“物质富裕了,精神却空虚了”。[3]一些导致社会懈怠的保守、消极、陈旧的文化因子滋生,这些文化因子构成了一种贫困型文化。处在贫困型文化控制下的农民,社会生活单调,生活质量不高,思想观念扭曲。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不良家族文化重新抬头,麻将、草台班子、色情表演等充斥农村市场。这些贫困型文化诱导着农民的社会价值追求,影响着他们对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进程。

(二)社会经济功能: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伴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使农民群众逐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不断破除各种保守习气,克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精神状态,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没有新农村文化相配套的新农村经济将是脆弱的,是不可能持久稳定发展的。

(三)社会政治功能:农村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中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有利于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

二、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社会冲突特色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每一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每一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4]从社会冲突理论观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关键是探讨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主要因素,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一)供需总量失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总量失衡主要表现在全国很多农村没有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供给资源绝对紧缺。许多村里没有图书室,没有体育设施,只有逢年过节村里组织一些人玩龙灯赛龙船,以及“红白事”时请说唱的来热闹几天。农民在农闲时大量时间用来搓麻将和玩扑克牌。电视网络覆盖面不足,有线电视节目少,节目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村村通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民看电视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农民都缴得起有线电视维护费,导致仍然有部分农民看不到电视。文化部门的“送戏下乡”确实深受农民欢迎,但高昂的接待费用让农民望而却步。[5]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缺位导致农民无法得到良性文化的熏陶,封建迷信思想乘虚而入,腐朽落后文化逐渐蔓延,严重影响农村文化环境,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二)供需结构失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已有文化资源(如图书室、电影院)利用率不高,供给资源相对过剩。在一些发达省份,如江苏、浙江,文化站、图书馆、电影院的建立与否是考核乡、镇政府政绩重要指标,这样就形成很多乡镇都设有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室)。文化站事业编制性质,成了一些“掌权者”获得“租金”的手段,这样造成文化站录用人员没有文化特长,办不成文化事业。电影院、图书馆在没有足够维护资金支持下,往往名存实亡。部分按“文化示范镇”标准修建的乡镇电影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有些图书馆内空无一人,封存已久的藏书大多是1980~1990年代出版的政治书。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农民自娱自乐、亲自参与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农民求知需求,更难以满足农民维护优秀传统道德的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严重,存在着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形成了当前农村文化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无效和农村文化的畸形发展格局。

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特色

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体”是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单位。“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将社会化理论应用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创新这一问题上,其核心在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形成一个有利于培养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社会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的社会氛围。

(一)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参与

在省、市两级,主要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和体育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投资,同时兴建高质量的影视中心、广播中心,以此推动省、市文化的发展。县(区)主要是改建和扩建文化馆和图书馆,并在结构布局上注意省、市一级的文化馆和图书馆的辐射半径,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布局,在民族地区和历史文化悠久的县(区)可以建立特色博物馆。乡(镇)和街道主要是文化中心、文化广场这方面的建设,力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和村落建设重点主要是文化室、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根据条件还可以采取流动图书室等灵活的方式。在农村地区,建设、修缮简易的露天剧场,建立农村放映电影、表演戏剧或进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同时要尽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目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二)企业介入

企业主要包括各类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户等。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基于其营利性的目的。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俱乐部类的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中,企业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弥补政府财政资助缺口和政府无力覆盖的盲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也从另一角度为企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理论论证。[6]根据该理论,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经济责任外,还应包括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即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的提供,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第三部门参与

第三部门(Third Sector)的概念是1950年代以来,随着对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它包非政府组织(NGO)、公民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等。

1.非政府组织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领域,这些组织主要包括艺术类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化机构、各类专业的农业互联网站和以通讯网络为依托的农业信息服务公司等,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非政府组织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

2.农民志愿性社团、协会

这些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农村居民,活动范围以农村社区地域为主,由农村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的各种文化活动组织,诸如读书会、红白理事会、秧歌队、庙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工协会等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通过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治理,以志愿服务、资源交换等各种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

3.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不仅具有村级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新形势下,村民委员会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在教育、科普宣传、文娱活动、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1]贺雪峰.乡村建设的中心是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9).

[2]朱新山,程利民.略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体系结构分化和社会文化世俗化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87,(1).

[3]廖清成.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17.

[5]温兆标.思想政治课应重视文化生产力思想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30).

[6]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

C912.82

A

1673-8616(2011)04-0095-03

2011-05-08

2009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江西革命老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09SH214);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2010年度招标课题《老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D1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规划项目《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09YB160)

周黎鸿,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江西宜春,336000)。

[责任编辑:李君安]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