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谢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应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促进经济区发展方式转变。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4市。从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广西紧抓机遇,从2004年开始至2008年年底,集中力量实施了两期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总投资107.1亿元,涉及铁路、公路、航道整治、供水、供电、园区路网等6大类共26个项目。沿海港口通航和吞吐能力、临海工业区供水和供电保障能力大大提升,临海工业区的内外交通极大改善,沿海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集疏运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港口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①梁苏平《广西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计划2008全投产》,广西新闻网,2007年9月27日。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崛起,工业化进入由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现代产业已具雏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4年的0.24∶0.31∶0.45调整为2010年的0.17∶0.39∶0.44,第一产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明显上升,其中工业总产值表现最为明显,年均增长41.23%,所占比重由22%提高到31%。②数据由作者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和北部湾四市2010年统计公报计算整理得出。国内外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加快,不仅促使工业结构在加快调整中提升份额,而且还能够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结构向现代产业方向演变。
二是产业布局集约化趋势加速,工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步增强,正在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北部湾经济区共有13个省级以上重点建设的各类经济开发集中区,随着石油化工、林浆纸、冶金、轻工食品、高新产业、海洋产业、能源、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加快向沿海集中,北部湾经济区正在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
三是产业发展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经过前几年的大力整合淘汰高污染企业和发展循环经济,制糖、化工、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得到明显增长,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上升。
西方国家长期生产发展与布局的经验表明,多数经济活动的布局一旦形成,在短时期内难易改变,如有失误就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周企业,1987)。在进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后,我们看到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滞后等缺点。因此,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来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从“九五”期间即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2008年广西亦提出“科学发展三年计划”,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逐步形成创新集约、开放融合、协调配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实现经济增长量的变化和速度快慢的途径,而“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的途径。前者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后者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有很多。胡雪勤(2008)分析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并重点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差别;田佑中(2009)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王可达(2010)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要从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科技体制创新、规范要素配置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等七个方面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构;卫兴华、武靖州(2010)从总需求结构失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要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杨淑华(2009)基于经济驱动力视角阐释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解决的路径;李义平(2010)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刘瑞华(2010)认为结构调整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陈清泰(2010)认为新兴产业是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理论上和宏观上进行的探讨,从产业布局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果并不多。
(一)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潜在危胁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型重化工业布局应该引起广西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虽然各大项目开工之前都通过了环境评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项目的开工运营对环境的污染是肯定的,虽然这些污染都在北部湾经济区环境承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但一旦出现非正常生产或意外事故,对中国目前惟一的净海区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高度重视大项目大产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
近些年各级政府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支持,从国家层面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自治区层面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广西工业重点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比较突出的是先后提出的“7大千亿元产业”和“14+4”千亿元产业。各种规划中强调的是大、强,但是鲜见对中小企业扶持等字眼。当然可以利用大项目、大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能够让中小企业成为大项目的配套企业,但是对活力十足的中小企业的政策配套缺失是一个事实。
(三)“飞地经济”的缺陷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重化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在落后地区建立时,由于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不能与当地传统经济对接,而成为楔入当地传统经济中的一些现代化的“飞地”,形成一种经济的、技术的、城乡结构的“二元结构”。
港口经济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极,集聚重化产业,有利于提高该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而与广西矿藏大省区相比,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资源相当贫乏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的不足,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由于原料和市场两头都在外,不可避免有“飞地经济”的缺陷。如何克服“飞地经济”的缺陷,使港口经济真正发挥其集聚效应,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环北部湾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
环北部湾地区包括广东省雷州半岛、广西南部、海南西部和越南北部,分属“二国四方”,中国境内的广东段、广西段、海南段都分别制定了各自临港工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但因没有制定出能各展所长、协调发展的环北部湾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导致北部湾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产业结构进一步雷同,对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将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例如,防城港千万吨钢铁基地与湛江钢铁基地同时获批;与此同时,台湾的台塑集团将于越南河静省投资170亿美元修建一座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大钢铁厂,将对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削弱防城港钢铁基地对东南亚的辐射力,①《台塑越南建钢厂武钢防城港项目遭挑战》,《证券时报》2008年8月26日第13版。而新日本制铁、韩国浦项制铁和印度塔塔钢铁亦考虑在越南联合生产钢铁。此外,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的三个港口的内部竞争以及与湛江港的货运物流竞争等等。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坚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工业化老路,其产业布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投资结构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引导发展方式的转换,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投资来启动经济增长,必须将促进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如果片面追求GDP增长,投资必然是大项目,但这些项目对就业拉动非常有限。在这个意义上,大量的投资应该撤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另外,优化投资结构,还需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的行业结构,引导投资投向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主导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北部湾经济区也不例外,投资也应实现以“工业化”为主导逐步向以“城市化”为主导的转移。
(二)优化产业结构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内容。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代价过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工业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以及炼焦、有色金属等六个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能耗的69%。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北部湾经济区的几大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林纸浆等基本属于高耗能产业。从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虽然都有所增长,但由于工业增长速度过快,结果导致服务业所占总产值比重呈现相对下降趋势。
要调整经济结构,就要在北部湾经济区大力布局重化工业和高新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升级,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力争在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先进制造业上取得突破。
同时,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发展专业生产和分工协作。要全面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三)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真正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降下来。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发展较晚的一个沿海开发地区,有着显著的后发优势,因而应高起点要求自己,快速转变污染防治战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能源、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开发建设重点产业园区
把建设大项目、大集群、大交通、大港口作为主要的工作着力点,以重点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实现经济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形成以钦州、北海石化项目为重点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防城港钢铁项目为龙头的区域性现代化钢铁城;以北海、南宁电子产业为主导的北部湾“硅谷”;以北海、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亚洲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重点的面向中国西南和东盟的功能强大的保税物流体系;在南宁打造全国最大的鞋城,在防城港打造全国最大的磷酸生产出口基地;建设成以凭祥、东兴对东盟贸易为主的外贸基地。
(五)创新政绩考核指标
政绩考核制度严重扭曲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性制度因素。多年来,GDP作为衡量全国和各地经济发展的惟一综合性指标,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
可以在北部湾经济区试点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考核科学发展的指标有三大类:首先是综合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工资和收入、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农村城市化、招商引资、扩大内需等;其次是社会综合发展指标,包括就业和失业、人口增长、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教育投入和文化发展、综合道德水准、社会养老、医疗保障、贫困救助以及危机应急能力等;最后是自然与环境指标,如环保、绿化面积、空气和水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在具体的经济指标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指标,特别是要把能够反映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的循环经济绩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等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1]周英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中的问题[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6).
[2]黄丽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产业布局与经济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8,(10).
[3]张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20).
[4]杨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N].重庆日报,2010-04-27.
[5]章远新.关于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市场论坛,2008,(10).
[6]杨淑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基于经济驱动力视角[J].经济学动态,2009,(3).
AnalysisoftheImpactontheTransformationoftheEconomicDevelopmentModeMadebythe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XIE Tao
Changing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Its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major structural projects and key projects,which have showed obvious effects but also problem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is paper suggests to optimize its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perspective of its industrial layout,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mode.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Industry layout;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120.3
A
1673-8616(2011)04-0038-04
2011-05-03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08BJY010)[作者简介]谢涛,广西财经学院国贸系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责任编辑:陈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