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兰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淮安 江苏 223003)
黯淡的岁月 美丽的梦想
——评艾伦·西利托的短篇小说《渔舟图》
张明兰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淮安 江苏 223003)
《渔舟图》是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的一个短篇小说,发表于1959年。小说以诺丁汉郡为背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二战期间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主人公哈利是一个邮递员,他生活麻木,对婚姻玩世不恭,对妻子情感漠然,哈利以此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厌恶。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值得称道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妻子凯西的惨死让哈利从颓废迷茫中猛醒,他重新认识到了生存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渔舟图”这一意象贯穿于小说中,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的生活和美好婚姻的向往。
“愤怒的青年”;现实批判;《渔舟图》;象征手法
“愤怒的青年”(The Angry Young Men)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坛上的一批现实主义风格的青年作家,在英国战后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没有固定的团体组织,也没有统一的宗旨。他们或来自于小资产阶级,或出身于工人家庭,大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渡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战争结束后,对现实的失望,使他们处于痛苦、迷茫和反叛之中。“愤怒的青年”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要创作代表,通过采用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对当代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命运进行探索,揭露下层贫苦人民的命运,对社会现状进行无情的讽刺。艾伦·西利托(Alan Sillitoe)便是“愤怒的青年”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艾伦·西利托于1928年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个工人家庭。西利托的父亲是一位皮革工人,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14岁就辍学在自行车厂做工,后来做过航空交通管制助理员。第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6年入英国皇家空军当无线电报务员,在马来西亚服役两年,后因染上肺结核在医院治疗18个月,在此期间开始尝试写作。西利托深受劳伦斯的影响,擅长工人题材,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诺丁汉工人阶级的生活,因而被誉为50年代末“工人小说”的代表。他的第一部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使他一举成名。1959年,西利托发表了短篇小说集《长跑运动员的孤独》。《渔舟图》是收录在小说集中的一个短篇,也是被高校教材广泛选编的一个感人故事。迄今为止,在国内很少有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但细读来笔者发现它在很多方面可以和《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相媲美。故事的情节不复杂,语言朴实无华,但人物刻画真实、情感细腻,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本文对这一小说进行探讨分析,试图能引起读者对这一短篇小说的关注。
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是一个52岁的邮递员,是西利托塑造的又一个愤怒的青年形象。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我”——哈利与妻子凯西婚姻的破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28年前,哈利在获得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后就和凯西结了婚。工作和婚姻没有给哈利带来成就和快乐,相反,婚后的哈利对现实生活消极淡漠。小说由始至终充斥着哈利的颓废情绪。在小说的第一个段落,哈利就表达了对工作和婚姻消极、宿命的论调,他娶凯西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发泄愤怒和一种消极宿命感。在决定和凯西结婚时,他说:“I had to marry her as soon as Igot a job because I'd promised her Iwould,and she wasn't the sort of person to letme forget it.”(362)婚后的哈利对婚姻的态度更是如此,小说中他谈到,“…the bare factmy getting married meant only that Ichanged one house and onemother for another house and a differentmother.It was as simple as that.”(364)。作者幽默讥讽的语调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哈利对婚姻的玩世不恭。
哈利的悲观和消极,为婚姻蒙上了阴影,也是导致凯西痛苦的根源。凯西憎恶哈利的冷漠,正如哈利所说,“ She was never happy about our life together,right from the start.”(363) 婚姻没有给凯西带来快乐,她和哈利之间频繁的争吵成了折磨。在哈利看来,婚姻中的争吵还是一种参与,至少也表现了积极,而他后来却干脆采取了逃避,沉溺于惊险和游历小说。每天下班后,哈利把自己封闭在这个小世界里,拒绝凯西的打扰。
终于有一天,凯西忍无可忍,把哈利的书扔进了炉火里,这使哈利恼火之极,他动手打了凯西,“This annoyed me,so I clock one,not very hard,but I did.It was a good reading-book,and what's more it belonged to the library.I'd have to pay for a new one.”(366)从哈利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书的关注已经超出了对妻子的情感。焚书事件之后,凯西对哈利彻底失望,开始离家出走,这也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凯西出走后,邻居们似乎都知道她在外面找了别的男人,而哈利却说,“But the idea never occurred tome.In any case whatwas I to do?Knock him flat and drag Kathy back by the hair? Not likely”(367)哈利对凯西的漠然可见一斑,他没有尝试去找回凯西,挽回婚姻,而是抱着消极悲观和无所谓的态度。凯西一走便是十年,这十年,哈利一个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情感上已经死亡。凯西的归来是在秋天的一个黄昏,故事中哈利描述了见到凯西时的感受 :“I was neither glad nor happy to see her,but maybe that's what shock does,because I was surprised,that Iwill say… [S]he didn't look as though she had much of a life”(369,372).归来后的凯西无论是形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和活力。她说话时语气没有了傲慢,走去路来没有了趾高气扬。她身体胖了很多,穿着夏天陈旧的衣服,脸上化了妆。进门时,她神情拘谨,这反应出她情感上的被遗弃和对婚姻的迷惘。
凯西衣衫褴褛,面容呆滞,看的出,她过得并不好。出于礼节,哈利淡淡地问了凯西的生活情况,得知和凯西生活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凯西在一家蕾丝厂做工。谈话时,凯西拘谨地站着,哈利劝她道,“Why don't you sit down then,Kath?I'll get you a bit of fire soon.”(370)火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哈利点燃起烟斗,熄灭了烟斗,谈论着炉火,是他应该把婚姻这把火重新点燃时,但他却没有。凯西离开后,哈利叙述道,“So she went.But it didn't take me long to get back to my book.”(376)可见,凯西的归来也没有给哈利带来多少惊喜和兴奋,十年过去了,他依旧情感漠然。
凯西失业了,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周她都来向哈利借些钱。哈利对此有些不安,但他仍不愿意询问凯西的私事,他甚至连她住在那里,怎么生活都不过问。对于哈利来说,几个先令的钱替代了他不能给予她的爱。故事的结尾,当哈利获悉凯西惨死的消息,他才猛然醒悟,反思自己,悔恨自己的冷漠。
我们不能说,凯西的死与哈利有直接的关联,但如果他对凯西有更多的沟通和关心,凯西的命运会不同的。哈利的悲观和颓废情绪,让他对生活和婚姻失去了热情,导致他和妻子之间冷漠隔阂,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小说悲剧的原因之一。
《渔舟图》所塑造的哈利这个愤怒的青年形象,哈利对生活的消极和冷漠,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哈利这个人物形象,西利托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显然,“愤怒的青年”的其他作品,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了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不满倾向。但是,对于一种文化现象,倘若仅仅了解这一点,还是不够的,甚至是肤浅的,至少还应当了解这种文学现象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解释这种文学现象的深刻内涵。
就《渔舟图》而言,假如我们只是把凯西的悲剧归因于哈利的冷漠,这就过于简单化了。人物的命运往往与小说创作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小说中,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背景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一次把人们推向悲惨命运的深渊。惨烈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恐慌和不安,还有迷茫和幻灭。战争使人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小说中的凯西出走回来后,衣衫褴褛,神情萎靡,异于从前。那个带她私奔的男人也因铅中毒悲惨地死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此外,小说还多次提到了战争。整个战争期间凯西每周都来哈利这里一次,战争似乎让他们找到了话题,他们谈着过去,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从对往昔的怀念中感受到快乐,但时间的一维性让人无能无力,小说带有悲剧性的结局正是对战争的无声的控诉。
在其作品中,西利托塑造了一系列的“愤怒的青年”形象。通过文学的形式,作者再现了50年代幻想被冷酷的现实取代后,一代青年人的幻灭感和对现实的愤懑情绪。《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的阿瑟酗酒、赌博、和女人鬼混,以此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相比阿瑟,哈利这个愤怒的青年要温和的多,他用令人窒息的懈怠和冷漠来抗拒现实生活。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哈利的顿悟和灵魂的新生。凯西的死亡让哈利从颓废、漠然中猛醒,重新认识、找回了自我。
故事的一个中心意象是一副渔舟图。小说以渔舟图来命名,在小说的叙述中,渔舟图贯穿始终,可见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而且,笔者发现,哈利从消极愤世到顿悟新生这一过程,也与渔舟图紧密关联。
渔舟图是哈利和凯西结婚时,凯西的弟弟送给他们的礼物,三幅图中仅存的一副,其它两幅都在两人吵架时摔碎了。凯西一直很珍惜这幅图。当凯西第一次归来时,她盯着图画看了很久。在她看来,这幅图案为大海、船只、旭日和女人的渔舟图代表着理想的生活。凯西称这副图为最后的舰队,“the last of the fleet”,显然流露出伤感,也是她内心深处对婚姻失败的慨叹。
临走时,她向哈利提出要求,要带走这幅画。哈利感觉有这幅图挂在墙上也不错,至少是一个陪伴,但还是爽快地把图取下来交给了凯西,“Take it.I've got no use for it.In any case I can get another picture if Iwant one,or put a warmap up.”(374)这一刻,哈利放弃渔舟图,意味着他对婚姻和凯西的放弃,但是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哈利心灵的微妙变化。哈利送邮件时路过当铺,在当铺里他看到了渔舟图,他猜测是凯西缺钱花,把渔舟图当掉了。渔舟图让哈利想起了他的婚姻,他毫不犹豫地花了四个先令把图买了回来,重新挂在了墙上。
之后的日子里,凯西每次来时,都要仔细地看看挂在墙上的渔舟图,赞扬这画的美丽。“She often mentioned how beautiful she thought itwas,and how I should never part with it,how the sunrise and the ship and the woman and the sea were just right.”(382)终于有一天,凯西又一次向哈利提出索要这幅图。和六年前一样,哈利欣然答应,从墙上取下来,除去灰尘,细心地包好交给了她。凯西开心地抱着渔舟图走了。
哈利想的是,假如这次凯西再去当铺把图当掉,他不会再买回来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凯西死了,惨死在一辆卡车下,怀中紧抱着渔舟图。婚姻的失败让凯西染上了饮酒,但在凯西的眼里,渔舟图象征着她的婚姻,寄托着她对生活和婚姻的美好向往,一直到死,她也怀抱着这个梦想。
看到惨死的凯西,和被车轮碾过、沾满血迹的渔舟图,哈利的心灵有了强烈的震撼、他开始痛彻反思社会现实。时间已经过去了,哈利没有心思再弄张图挂在墙上,那面墙一直空着,他想也许该挂一张战争地图,这样更符合政府的胃口。哈利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对政府的讥讽和战争的谴责。如果不是战争,他不会这样麻木,凯西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夜晚躺在床上,哈利痛楚地回忆起他的所为,他的麻木和颓废,他痛惜不该放弃渔舟图,也不该让凯西走。“Why had I lived?Iwondered.Ican't see anything for it.Whatwas the point of it all?And yet at”(384)凯西的逝去,让哈利一时陷入了迷乱,他感到生活失去了方向,活着没有了意义。反思自己,他开始体会和理解凯西的痛苦,意识到他活着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帮助她,让她活得好一点。不仅如此,哈利对爱也有了顿悟,“if you love her…then you both did the only thing possible if it was to be remembered as love.”(385)Gillian Mary Hanson 指出,“西利托在小说中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很多人物似乎具备工人阶层的社会和文化观念,(他们)常常在帮助他人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也达到自我认知,使自己走向完善。”[1]25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哈利人性的复苏和灵魂的新生。
“愤怒的青年”派小说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它们大多通过生动滑稽而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塑造,采用讥诮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客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西利托的小说表现得更真实,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加修饰的北方工业城市里下层人的生活。西利托曾说:“我的作品开始发表时,听说评论家和记者把我列入‘工人阶级作家’,我感到十分有趣……在此之前我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也不知道其含义是什么。我只是如同任何其他小说家一样,为了写作而使用他或者她最初十八个念头的生活。”[2]16尽管作者对阶级的概念不甚认可,声明自己的文学创作没有任何的政治目的。但实事求是地讲,西利托和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而言,尤其是和“愤怒的青年”其他作家相比,他最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在《渔舟图》中,西利托借用渔舟图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和平大同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渔舟图寄托着西利托对人类的美好希翼。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论文中的英文全部引自王军主编的.英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362-385.
[2]Hanson,Gillian M ary.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M ].Ed.Bruccoli,Matthew J.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8.
[3]闫立璋.愤怒的青年——艾伦·西利托[J].世界文化,2009,(12):14-16.
Beautiful Dream s in Bleak Times——An Analysisof Sillitoe's Short Story The Fishing-Boat Picture
ZHANGMing-lan
(Departmentof Foreign Languages,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Jiangsu 223003)
The Fishing-Boat Picture,published in 1959,is one of Alan Sillitoe's short stories.With Nottingham as the background,the story gives a realistic description of the workers'living conditions during WWⅡ.The Protagonist,Harry,is a postman.He holds a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indifferent to work and marriage.In this way,Harry shows his resentment to the war and society.So criticism is amaj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ory.But it isworthmentioning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at Kathy forces her husband into shocking reality at the expense of her own life,thusmaking Harry find himself.The Fishing-Boat Picture is a symbolic image,which symbolizes a hope for a peaceful life and a happymarriage.
“The Angry Young Man”;criticism of reality;The Fishing-Boat Picture;symbolism
I106.4
A
1673-2014(2011)01-0050-04
2010—09—17
张明兰(1967— ),女,山东蒙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晋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