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予
(闽江学院 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陈燕予
(闽江学院 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把福建省原有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资源分布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加以充分的考虑,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及特色产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合理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对省内各地区的产业合理分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等.本文就以低碳经济视角讨论一下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低碳经济;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
基于低碳视角优化福建省产业结构,具体而言就是在充分利用福建省原有产业结构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生态产业集群的规划,进一步升级农业产业化;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对传统资源型工业进行全面改造,节能减排.
1.1.1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稳定
福建省是我国纺织产品主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福建地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都比较强.从2005年以来,福建的纺织工作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及经济总量,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及山东四省,在全国排名第5位.2009年上半年全省纺织企业共创造工业总产值近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服装业总产值为24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年纺织业、服装业、鞋帽制造业共创利润36.33亿元,同比增长26.7%.由整体来看,福建的纺织服装业发展相对稳定,优势不但有所保持还有所进步.
1.1.2 能源与交通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三十年,福建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使得该省的能源产业、交通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效地改变和缓解了以往的落后状况.福州、漳州、漳平及厦门地区均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火电厂,而棉花滩、沙溪口、水口等大中型水电站也先后落成,为发展福建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能源保证.而交通产业方面,福建与外省连接的铁路比如横南铁路、龙赣铁路及梅坎铁路相继竣工;修建和扩建厦门机场、长乐机场及泉州、武夷山机场等,这些举措均促进了福建交通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和其它地区一样,福建省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仍是依靠普通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大规模的投资,于是相应的福建地区也有和其它省份同样的资源瓶颈、劳动力不均衡转移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主要产业仍是粗放的资源加工型
由于福建省原本就是一个资源短缺的省份,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未改变其以轻纺产业为主的结构特点,轻纺产业的主要方向是原材料和资源加工,因此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以传统经济模式为指导,各产业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但低效的开发,导致自然资源濒于枯竭.
1.2.2 产业技术含量低
就现阶段来看,福建省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仍相对较高,而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低,整体产业结构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及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投资项目中鼓励类的偏少、允许型的较多,能源消费大幅增加,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能源自给率却相对较低.
1.2.3 创新能力有所欠缺
福建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未能及时捕捉到产业升级的新亮点,产品的更新、质量的提高以及推陈出新的举措等有所滞后.省外很多产业均意识到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及消费者需求,对产品设计、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快,体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迅速赢得了消费者与市场.但是福建省的相关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对市场与顾客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市场份额越来越少.举个简单的例子,福日电视逐渐被TCL、长虹等品牌所取代,而科龙电冰箱还在漳州水仙花电冰箱之后,但是科龙现在已是全国的知名品牌,而水仙花则知者甚少.
产业结构对福建生态文明的正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至2010年,福建省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已有近400家,很多企业在节能降耗、增效减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效益,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一些落后产能则加快淘汰的速度,比如2010年就关停了113.4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第二,农业的发展向着生态化、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的沼气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至2009年,福建省的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约为35.3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近1000项,污水净化沼气池近2000处,农村能源利用更加清洁化.第三,福建省的森林资源保证了生态环境的优越性.福建省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林地面积为土地总面积的25%,森林综合利用的有效性使得福建水土流失率只有不到11%,而福建省的林业也正由以木材生产加工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第四,福建是一个沿海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福建省的海洋监测保护工作也由被动管理向着主动管理的方向发展.目前福建省共有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21个典型的无居民海岛特别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初步建成了全省范围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产业结构调整对福建生态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突出了福建省的人地矛盾.福建省土地面积共有12.14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三位;其中宜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而宜耕地仅为21%,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8公顷,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土地面积均只有全国水平的二分之一.而在耕地中多数又为中低产田,高产田相对较少.因此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及人地矛盾的突出,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空间不是很大.第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费的压力逐渐加大,由煤、天然气及石油这三种一次性能源来看,福建省的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六成,而且近几年还在增加,由此可见福建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仍是煤炭,所以发展优质能源是调整能源品种结构的重中之重,降低固体燃料的消费比例是一条降低能源消费成本、提高利用率、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第三,工业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福建省工业粉尘排放量主要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居多,占全省近九成的比例.对工业废气中三种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及火力发电两大产业,因此治理福建大气污染的重点仍在水泥及火电两个行业.第四,海洋的环境保护主要有几个问题,一是未能有效控制海域总体被污染的发展趋势;二是局部海域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三是台风、赤潮及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繁;四是危险品、溢油等污染事故的防范形势仍然严峻;最后,海洋环境的监管能力与经济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得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少数龙头企业带动多数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改变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及专业化生产,逐渐形成工、农、贸一体化和产销一条龙的农业经济产业组织形式.进行农业产业化升级,要强调因地制宜,结合福建省的资源特点及生态环境特点,进一步发展多种农业产品轮种互补的生产手段.不仅要加强环境的保护,还要重视生态的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发展系统.例如闽南及福州等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平原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建立起先进的海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对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对于一些诸如水产养殖、花卉、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加大扶持力度;而闽西及闽北山区则建立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在山上进行果树、经济林等作物的种植,并同步进行木耳、香菇及岩茶的培育,并放养家禽及牲畜,向外输出水果、木耳、木材及各类畜禽蛋等多种产品.此外,闽台地区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3.2.1 科学的确定核心产业
在制定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前,要先对本地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储量等信息进行科学的预算和估量,将地区内各资源要素条件加以充分的考虑,全面分析社会对资源特色产业的需求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出资源特色产业的种类.此外,还要以发挥内外比较优势及整合区域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扩大优势,培养一批地区龙头企业.现阶段福建省以电子、石化及纺织为三大主导产业,随着经济需求的不断变化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要对核心产业做出及时的调整,如果必要则要重新做确定.
3.2.2 规划生态产业集群
在核心产业确定后,要对其辐射影响力加以充分利用,带动上下游及其相关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品牌效应及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在进行生态产业集群的规划时,对再利用产业及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使其与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和谐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回收和利用环节明确、资源流转顺畅的产业结构体系.根据产业的发展次序及产业链条,建构先进的生态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区域.各相关产业区域要充分发展自身的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新增产业项目的盲目性及产业发展的重复性.
3.2.3 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第二产业的内部优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其一,大力支持产业内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一改传统的粗放生产模式;其二,鼓励产业内部各关联企业对彼此废物排放及资源利用进行结构比例的调整,真正实现资源的多级使用与闭路循环;其三,发展绿色科技,加快对传统产业内部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技术改造及污染处理,升级产业结构的内部层次;其四,鼓励各产业向着资源循环利用型及清洁生产型的方向发展.
在保持现有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省内各地区特色做出科学规划,向着第三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对第三产业的创新举措加以鼓励,引导新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培育房地产及金融、信息等市场,为第三产业向着高级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保障.继续保持第三产业的开放性及示范效应,从而降低服务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还要对第三产业的行为规范加以完善,加大监管力度,为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作为海峡西岸的经济主体,在福建省内构建一个合理的、低碳的、与区内比较优势相符的产业结构,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赵琨,隋映辉.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山东经济,2008(3).
〔2〕解振华.2008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刘修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呵护海西蓝色家园[N].福建日报,2011-01-07.
〔4〕何海铭.福清核电累计完成投资超百亿[N].福州日报,2010-04-09.
〔5〕福建统计年鉴2009[N].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李冀平.民营经济走低碳化发展道路的思考——以泉州民营经济为例[J].综合竞争力,2010(5).
F127
A
1673-260X(2011)11-0072-03